上海市第四聋校基础教育信息公开 > 发展规划 > 以“四融慧育”惠泽学校发展——上海市第四聋校2023—2024学年发展规划

发展规划

以“四融慧育”惠泽学校发展——上海市第四聋校2023—2024学年发展规划

索引号:-0701-2024-001  发布日期:2024-01-18 来源:黄浦区基础教育机构信息公开

遵循党的二十大提出的“特殊教育,普惠发展”思想,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上海市特殊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黄浦区特殊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严格执行《聋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6年版),努力传承学校优秀历史和文化,立足当下,面向未来,以“四融慧育(2.0版)”理念为导向,引领学校全方位发展

 

一、制订规划的工作程序

1.组成以行政班子为主要成员的“学校发展规划工作小组”。

2.行政班子成员学习上海市特殊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和《黄浦区特殊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达成“将本轮学校发展规划的年段与上海市、黄浦区特殊教育三年发展规划的年段一致”的共识

3.总结前三年发展项目的成果,分析校情与学情,对学校发展所取得成绩和再发展的方向形成共识,共绘学校未来发展的愿景。

4.召开项目负责人的工作会议,逐项讨论,形成初稿。

5.听取专家建议,进行讨论修改。

6.形成《第四聋校20232024学年发展规划》,由教代会讨论、审议后,纳入学校常规工作执行。

7.在执行中不断完善规划与全面落实规划。

 

二、制订规划的背景基础

(一)基本情况

已有86年建校历史的第四聋校,招收的学生均为听力障碍,或以听力障碍为主、同时伴有智力障碍、精神障碍、肢体障碍、脑瘫等残疾的学生。自1956年国家教育部召开“全国聋校口语教学工作”会议后,学校贯彻会议精神,对听力障碍学生全面实施“口语教育”,提倡“在生活中学语言,学习生活中的语言”。一代又一代的校领导和教师们传承了这一优良的传统,并发扬光大,“语言教育”这项至今已坚持了超半个世纪的教学方式,牢牢地成为了学校的教学特色。

学校目前在籍学生42人,其中学前3人,义务教育段39人,其中11位(学前1人,义务教育段10人)学生是除听力障碍外,还伴有其他各类明显的障碍。社区康复服务3人,区域随班就读60人。

学校现有教职员工43人(202310月统计数),其中校级干部2人,工会主席1人,中层干部6人(不包括工会主席),专任教师(包括学校中层及以上干部)37人;任职资格符合率100%,合格学历达标率100%。其中研究生学历3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8%;高级教师10人,占教师总数的27%;一级教师18人,占教师总数的48%;二级教师9人,占教师总数的24%。现任区级骨干教师1人。35岁以下教师7人,35-50岁教师19人,50岁以上教师11人。

 

(二)优势分析

1. “四融慧育(1.0版)”引领学校持续发展

在学校开展的二十多年的“补偿-发展教育”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生源的变化和教育改革的发展,学校坚持以“语言教育”为中心,聚焦课堂。特别是在近十年间,进行了“四融慧育(1.0版)”的研究:

融通医教:学校引进FMroger等听力设备,为学生创设最佳的聆听环境,从生理上最大限度地利用学生“听”的能力,利用专业技术手段开发听说潜能。在课程实施中,依据科学评估,确定起点;依据学生个体的病因,探寻未来的发展点,从听力、语言、情绪、运动等方面实施综合的、个性化的教育康复。让学生在关键的发展阶段习得口语。学校将医学康复和教育康复相结合,融入学校课程中,改进的专业技术力量,最大限度地恢复学生的听说功能。

融合学科:在“活的教育”方法论的指导下,从“单一学科”知识学习与“跨学科”知识学习两个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单一学科”知识学习,主要是利用信息技术强调个性化学习,盘活知识。学校开展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过程中,根据学生的特点,引导教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将抽象的学科知识具象化,强调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让知识活起来。微课、互动技术等信息技术手段将抽象的知识演化为学生身边的情境和活动,盘活了学生的已有经验,更有效地学习新知。同步开展了围绕学习主题,融会贯通的“跨学科”知识学习。通过同一主题的综合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建立起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链接,形成了更为完整的知识链。同时,在“做”的过程中,同学们之间交流讨论,分析研讨,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锻炼与提升。

融会生活: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突破人际交往过程中面临的障碍,在校内组织一些重要的活动,走出学校,参与社会生活,学习校内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学习社会生活中的人际交往,不断积累自己的经验,提升交往技巧的同时也提升交往的自信心,学会感恩。

融达未来:有针对性地开发与设计活动,激发学生对未来的憧憬,培育积极面向未来,为学生埋下一颗梦想的种子。探索开发并实施了“学长课程”,四聋历届的毕业生们是一个珍贵的能源库,他们的成长历程就是现在孩子的学习资源。通过“学长”现身说法,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用一个一个鲜活的榜样影响学生们,从正面引导他们,用梦想激励他们,让四聋学生发现梦想,确立梦想,并付之以努力。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持续的学习能力,在未来社会生活中通过主动探索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与技能,我们有针对性地设计了一系列创意课程,如电子百拼、创意美术、DIY等等,让学生保持一颗好奇的心,激发学生去发现问题、学习新知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并伴随他们成长。

 

2.承前启后,奠定了扎实基础

《建设适合听力障碍学生发展需要的教育(20202022)学年发展规划》结合“四融慧育(1.0版)”的研究实践,将“立德树人”和“五育并举”落实于“发展指标”分为“课程与教学”“学生成长”“教师发展”“教育科研”“资源配置”“学校管理”六个工作项目,助推了学生健康成长,提升了教师专业素养,推进了学校稳步发展。

“四融慧育(2.0版)”以此为基础,将独立分割的“融通医教”“融合学科”“融会生活”“融达未来”四个板块的理念相互融,结合个性化教学、跨学科教学研究等一系列教育教学工作实践,培养具备综合素质的听力障碍学生。

 

(三)制约因素

1.学生生源发生的巨大变化

2023学年42位学生中,听力障碍伴有智力障碍、精神障碍、肢体障碍等多重残疾学生的占比越来越高,特别是学前和小学部的25位学生中,9位是明显的多重残疾学生,占36%,为教育教学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

 

2.教师专业发展需要全面提升

学校教师的整体素质良好,青年教师亟待培养成长。需要把握好“传承优秀聋教育”与“课程改革”之间的平衡点,加强教师理论学习,特别是目前急需的自闭症教育理论与实践;需要教师带着课题研究浸润课堂,研究符合学生需求的集体教学中的个性化教学和个别教学,以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扩大高层次骨干教师群体。

 

3.“语言教育”特色需要进一步传承

近年来,由于生源的变化及个别化教学的实施,“语言教育”在各学科教学中出现了逐步弱化的迹象。需要中老年教师以身作则,捕捉每一最佳时机开展语言教育,树立“传、帮、带”的榜样;需要青年教师刷新理念,传承特色。

 

 

三、具体内容

    (一)“四融慧育”的育人方式


 

(二)重点工作

1.完善课程,满足学生发展需求

1)严格执行《聋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6年版),使用部编版统一新教材(现阶段小学部分教材已出版,中学段使用普通中学教材),按照课程标准实施教学。

2)以《基于学生评估的聋校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研究》课题为引领,以“学生发展”衔接“国家课程”和“学校课程”,通过对学生的科学评估,形成客观的评估结果,对每一位学生的评估数据进行全面解读,依据分析结果制订适用于不同特点群体学生的教育教学决策,进行“学校课程”的研究与实施。

3)学习区域内两所辅读学校对于自闭症儿童的研究经验,开展特殊学生(听力障碍同时伴有自闭症倾向的学生)的教学研究,进行校际学习交流活动。

4)跟进课程发展,加强课程管理,完善各类课程管理制度。

 

2. 规范管理,扩大学前语训班的服务功能

1)修订与完善学前语训班各项管理制度。

2)加强与区学前特教指导中心学习联系,进行学前语训班园本化课程研究。

3)准确掌握每年区域内普通幼儿园中有听力障碍学生的数量,为区域内普通幼儿园学生提供个别化言语矫治服务与学生需要的特殊服务。

 

3.磨炼技能,提升教师队伍素养

“无私的奉献精神、特色的教学风格、扎实的教学技能”应成为第四聋校教师的价值追求,加强师德修炼,磨砺课堂教学,全面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采取有效措施为教师专业化成长更好的环境及条件,以校内新一轮(2023-2025年)“校内学科带头人和校内骨干教师”培养为抓手,确保学校有一支数量足够且能发挥作用的梯队骨干教师队伍,带动学校师资队伍整体素养。

 

(三)发展项目

发展指标

落实措施

课程

教学

1.进行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第三轮研究,提高《学科教学方案》制订的准确性。

2.医教结合开展新生评估工作,以评估为依据,精准实施个性化教学。对全体学生进行学习过程性评估,建立并完善“一生一档”的个性化教学档案。

3.以“学科整合”为基础,开展“跨学科教学”研究,进一步改进教学方式。

4.落实《上海市学前特殊驾驭课程实施指南》,进行学前语训班园本化课程研究。

5.充分发挥学校“创新实验室”“化学实验室”专业室教育教学功能,全面带动“有科技含量”的课堂教学。

6.充分发挥“智慧图书馆”功能,提高阅读和阅读指导质量,创建“书香校园”。

7.整合家长资源,开设“家长课堂”

8.与黄浦区语委办合作,开发手语课程,推广使用国家通用手语。

9.完善与整理课程管理各类制度。

学生成长

1. 以“学真、学善、学美”为主题,将五育教育融入以校级、年级、班级为单位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

2.设计与实施适合听障学生的劳动教育综合实践活动,形成以“自信·感恩·责任”为导向的聋校劳动教育综合实践活动序列、活动内容、实施策略。

3.为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提供个性化的感觉统合训练。

4.开展对六至九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测试,探索适合听力障碍学生心理健康需要的心理辅导活动。

教师发展

1. 开展切合教师发展需要的“十四五”校本培训工作。

2.开展“学习型教研组”建设和评比活动,提升校本教研的质量。

3. 探索我校中学部开展“导师制”工作的有效方法。

4. 以“课堂教学评比(会课)”和“教育教学论坛”为平台,磨砺教师教学实践素养。

5.开展与国家新课程新教材配套的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实践(微课、教学案例、教案等),每学期进行评比与交流。

6. 开展各类教师教学技能考核与评比,全面提升教学技能。

7. 开展“2023-2025学年校内学科带头人和校内骨干教师培养”和新入职青年教师培养工作。

8. 学习区域内两所辅读学校对于自闭症儿童的研究经验,开展特殊学生(听力障碍同时伴有自闭症倾向的学生)的教学研究。

教育科研

1.完成市级课题《基于学生评估的聋校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研究》。

2.实施区域《基于评估的听力障碍学生数字化人像档案》和《数据智能分析在听障学生个性化运动教学与保健中的应用》两个信息化项目的实践与研究。

3. 实施区级课题《创新教育视角下的“四融慧育”聋校育人方式实践研究》和《以“自信·感恩·责任”为导向的聋校劳动教育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研究。 

4.各级各类教育教学课题研究。

保障机制

1.打造一支融合型教师队伍。通过开展各级各类培训,使教师在精进学科教学的同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富有医教结合理念和创新教育意识,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

2. 营造适合听障学生的无障碍创意空间。力争实现“无线聆听系统Roger+云塔”全覆盖,保障学生在各个空间自由学习的声音环境。基于学生年龄跨度大的特点,在图书馆等公共活动场所设计动静结合的活动区域,满足不同年级段学生探索的需求。根据不同学科、学段对创新教育的要求,建造校园种植区、创新实验室、创客电脑房、创意美术工坊等专业教学场地。

3. 探索融合“四融慧育”的学校教学管理机制。完善学校入学评估手册、一生一案和数字化人像信息输入要求,形成对“四融慧育”育人方式共同认识,通过奖励机制鼓励教师开展实践探索。

4.借助区域政策,为特殊学生(自闭症)配备护理员。

 

 

关闭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