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黄浦区重庆北路小学基础教育信息公开 > 教学科研 > 关注学生多元成长,创新开展急救教学

教学科研

关注学生多元成长,创新开展急救教学

索引号:-0803-2022-005  发布日期:2022-10-25 来源:黄浦区基础教育机构信息公开

关注学生多元成长,创新开展急救教学

——以校本课程中“气道异物梗阻的互救”一课为例

黄浦区重庆北路小学 王玲

一、案例背景

为进一步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打造“创新生态环境最优的区域”,黄浦教育发布了《黄浦区推进创新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基于“创新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育人目标和实施路径,我校依托特色校本课程《小学生学急救》,从学生的兴趣、需要和个性特点出发,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实践活动、自我调适等路径提高综合学习、实践能力,促进创新品格的形成,实现更全面的发展。

《小学生学急救》校本课程面向小学一~五年级学生,顺应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认知特点,以校内、家庭、社会等不同环境学生可能会遇到的安全事故为主。

《小学生学急救》课程内容的基本框架

课程名称

年级

课时

主要内容

外出玩耍会卫护

一年级

10

宠物咬伤、蜜蜂蜇伤、中暑、异物插入

校园活动能关护

二年级

10

鼻出血、头部出血、手指少量出血、扭伤、骨折

家庭生活懂自护

三年级

10

食物中毒、燃气中毒、烧烫伤、断牙保存、气道异物梗阻

常见创伤知救护

四年级

10

头部包扎、单双眼包扎、手脚包扎、肘膝包扎

单人徒手搬运、双人徒手搬运、担架搬运

紧急情况会帮护

五年级

10

心肺复苏、电除颤

本案例选取三年级《家庭生活懂自护》模块,以其中“气道异物梗阻的互救”一课内容为例,研究和探索如何在课堂“内容设计”、“组织形式”和“评价方式”的创新中更好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促进创新人格的形成,更好助力学生多元成长。

 

二、案例描述

(一)提升课程实效,创新内容设计

气道异物梗阻在呼吸道突发事故中并不少见。根据患者差异可分为婴幼儿、成年人或肥胖者、孕妇等特殊人群,根据患者主、客体区别可分为自救和互救,这些差异引起正确施救方法的不同。由于气道异物梗阻常见于老人和儿童,同时学习对象为三年级的学生,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为学龄儿童在遇到气道异物梗阻时的互救方法。

1. 贴近生活实际,培育预防意识

急救课程存在学生感兴趣却心态上不够重视的现象。因此,将安全事故发生的情境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对比单纯地讲解、分析动作要领,能更好地让学生在思想上引起重视,做好事先预防。

师:小朋友们,上节课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气道异物梗阻一般常见于老年人和儿童,还记得一般是由哪些物品引起的吗?

1:坚果、果冻。

2:塑料小球、小纽扣等。

3:除了上节课提到的这些物品,我觉得要注意不能把这些小零件放在嘴巴里玩。

4:还有在吃任何东西时要细嚼慢咽,集中注意力,不能开玩笑、说话或者哈哈大笑。

师:你们能从气道异物梗阻发生的原因想到如何预防,真棒!

在复习引入环节,学生通过回忆上节课学习到的气道异物梗阻发生的原因,感受气道异物梗阻与我们日常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同时,除了课堂中举出的例子,学生能进一步想到类似的小零件也不能放在嘴巴里玩,并养成文明用餐习惯,提高预防意识。

2. 提供处理选项,促生联想思路

    没有经过急救培训的人员,由于缺乏必要的急救知识,很容易采用错误的处理方法,不仅无用可能还会引发更严重的后果。在课程中提供一些处理紧急情况的选项,引发学生进行这一选择的联想,能帮助学生规避错误的处理方法。

师:周末,小明在家吃果冻,他吃得太着急了,呛入了气道,这下怎么办呢?请你选一选。



1:直接送医院来不及。

2:用手指伸入喉咙去取会使异物更深入呼吸道。

3:喝水、喝醋都没有用,异物卡在了呼吸道,不是食道!这样做还会加重窒息。

4:用力咳嗽是正确的,但有时梗阻比较严重,可能咳不出。

5:对!我来补充,当用力咳嗽无法咳出异物时,我们可以选择高度合适的椅背、栏杆、桌缘等冲击上腹部进行自救。

师:同学们讲得很好!气道异物梗阻时千万不能喝水,可以通过用力咳嗽、选择高度合适的椅背、栏杆、桌缘等冲击上腹部进行自救。

在选择的过程中,学生根据给定的选项进行思路联想,讨论、分析这样做可能引发的后果,从而清楚地认识到“送医院”、“用手抠取异物”、“喝水、醋”等方式都是不可行的,也提升了学生选择、分析、再判断的能力。

(二)围绕能力目标,创新组织形式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正确掌握背部叩击法和海姆利克急救法,以及培养乐于助人、敢于助人的意志品质。为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针对课堂的组织形式进行了进一步创新。

1. 还原真实场景,梳理流程思维

预先理顺救助流程,能帮助三年级的学生更加清晰地理解和预判实践操作,是学生在进行急救实践演练前的重要一环,也是学生在面临真实情境时必需的心理准备。

师:如果有人发生气道异物梗阻?我们该怎么救他?

1:我觉得要让他先咳嗽。

2:咳不出怎么办?他可不一定学过自救方法!

3:一定有专门的救人方法,我们学完就可以去救他。

师:大家说得有一定道理,我们就按这个思路来场景模拟一下。

进行场景模拟……

师: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

1:对于患者来说我是陌生人,也不像医护人员,我觉得要先表明身份,取得对方的信任。

2:对,然后让他咳嗽自救,这个很容易实现。

3:如果咳不出,我们再施救。

师:说得真好,施救前表明身份,询问、指导患者很必要。

在真实场景模拟中,学生能更好发现容易忽略的问题,完善救护流程。

2. 下发任务目标,培养合作能力

气道异物梗阻的互救实践操作以“背部叩击法”和“海姆利克急救法”为主,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动作要点、教师指导、小组合作、自我调适等形式进行实践演练。

师:背部叩击法的动作要点是什么?

1:站立位置是患者的侧面。

2:手的位置是一只手支撑其胸部,另一手的掌根部在患者两个肩胛骨之间进行叩击。

3:叩击方法是一手的掌根部在患者两个肩胛骨之间进行5次的大力叩击。

师:真不错,你们说得很到位。接下来请观看视频演示,并根据给出的动作要点提示进行“海姆利克急救法”的组内学习。每个小组可以两两搭配,互相交流、规范动作。最后,将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演示。

在背部叩击法的示范学习之下,三年级的学生有了模仿范本,此时下发新的实践操作任务,学生既不至于毫无头绪,又有一定的挑战性,降低了课堂中一味模仿、操练这一固定模式的枯燥感。同时,组内学习的形式能让学生互相发现、补足独立学习忽视的地方,提升学习成效,也在交流、互动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三)整合教学资源,创新评价方式

1. 评价表

1)评价主体多元化

依托“平时学习情况记录表”(表1)对学生的日常学习开展评价并记录收获。

1

2)学习评价细化

依托“学习评价表”对学生开展课程综合评价,关注理论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共同学习情况。其中,气道异物梗阻的自救和互救方法实践操作能力评价,细化到整体流程操作及细节点得分要求。

2

2. 交流展示

依托校本课程的特色化实施,创设对外交流展示的机会。内化、深化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形成学生对课堂内容的自我调适和再认识,以演示、宣讲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三、成效与反思

(一)课程内容的调整与细化

   由于学习对象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因此课堂内容设计既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又需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才能更好地让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并激发学生的联想能力。太过专业或抽象的急救知识,太高的急救操作要求并不适合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水平。因此,在课程内容预先设计及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教学内容也在经历着不断的调整和细化。但这一创新过程要从学生爱听、想学、乐问的角度出发,课程内容的细化、教师的专业知识储备还有不断摸索、成长的空间。

(二)组织形式的大胆革新

   有效的课堂组织形式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本课例的组织形式主要依托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此基础上,可以在未来进一步尝试将课堂教学与课后实践相结合,发布相关内容的查阅资料、实践探索等预先或课后任务,进一步激发学生相关创新素养能力的培养。

(三)评价方式的多元变化

除了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利用评价单、展示活动等方式多维度评价学生的学习表现,在课程中可以进一步结合课程内容设计的调整、组织形式的革新,丰富评价方式。如:根据学生的课后实践活动开展针对性评价,或以小组形式完成任务并进行小组评价等。评价方式的多元变化在未来也有极大的探索空间。

关闭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