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第八中学基础教育信息公开 > 学生德育 > “全员导师制”试行方案

学生德育

“全员导师制”试行方案

索引号:-0805-2022-001  发布日期:2022-11-08 来源:黄浦区基础教育机构信息公开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从本校的办学实际出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工作体系,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快乐成长,落实培养“具有忠诚、担责、独立、睿智四大品质”的育人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工作目标

通过建立“学生人人有导师、教师人人是导师”的制度体系,切实增强全体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能力、深化班主任与学科教师的协同合作、优化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家校沟通,重构与现代教育治理体系相适应的和谐师生关系、家校关系,打造“家庭—学校—社会”共育的中小学生全面发展支持网和身心健康守护网, 提高学校育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学生的终生可持续发展奠基。

三、工作原则

全员导师制是学校全体教师按照一定机制与每一个学生结对关联,通过与学生建立持久深入的师生关系、与家长建立协同合作的家校关系,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指导,促进每一个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的基础教育现代学校治理制度。

(一)以人为本,面向人人

坚持以人为本,关爱每一个学生和每一位教师的生命成长与身心健康发展,积极倡导“学生人人有导师”、“教师人人是导师”、“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人人成为学生良师益友”、“人人成为家校沟通协调者和家庭教育指导者”的育人理念。

(二)因材施教,全面发展

坚持因材施教,基于学生的身心成长发展规律和个性差异,依托导师和学生之间建立的良好师生关系,适时开展个性精准的学生发展指导和科学有效的家庭教育指导,激发学生的优势潜能、守护学生的身心健康,“五育”并举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三)突出重点,加强融合

坚持重点突出,强调导师落实育人责任的关键职责,促进全员与专任相配合、分工与合作相结合、学校与家庭相融合、校内与校外相补充,充分发挥每一位导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全体学生搭建有力的社会支持系统,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

四、主要任务

(一)建立学校全员导师制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校长

副组长:校党政班子其他成员

组员:德育主任、教导主任、年级部主任、团委书记

校长为第一责任人,德育、教学分管校领导负责统筹协调学校各相关部门推进此项工作;德育处、教导处等各部门负责细化各项工作要求,与各年级部共同负责落实本校全员导师制的整体推进;年级部主任负责为本年级学生结对导师,做好本年级班主任和导师的日常管理;班主任定期组织本班的导师团队及时沟通学生的学习、生活及情绪状态,发现问题及时反馈上报,形成管理闭环。

(二)确定配备方式

1.试行年级

全员导师制试行工作先在高一年级开展,形成机制,固化程序,后续推进。

2.结对机制

1)以班级为基础,做到学生人人有导师,教师人人是导师,深化班主任与学科教师的协同合作,形成家校沟通的更优化途径和经验。

2)统筹与自主相结合:

Ø  积极发动,充分考虑教师和学生的能力水平、性格特征、兴趣特长等,自愿结对、双向多次选择,形成教师和学生结对意向;

Ø  由各年级部主任和班主任讨论具体结对名单,形成结合导师意愿、适切学生发展的导师结对方案;

Ø  学校统一部署,年级部确定班主任、导师工作的具体任务规范、工作要求、时间节点等,形成合力工作机制;

Ø  学校在为学生配备导师时,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权和选择权,每位导师与学生之间的结对比例原则上不超过115

3)重点人群、特殊需求结对:

Ø   确定重点人群范围,在班主任、青保老师排摸调研的基础上,形成全员导师制的重点关注人群;

Ø   工作小组对重点人群的导师配备进行需求、人选分析,做到一生一案,实行“多对一”导师结对制,并在青保老师、心理专职教师的专业介入下,形成具体的导师辅导个案;

Ø   对这一特殊群体,领导小组和具体工作人员召开定期会议了解导师制开展情况,及时进行诊断指导,给予高度的关注和及时的助力。

(三)具体实施方案

1.统一思想 价值引领

首先,在试点年级召开相关会议、开展宣传引导,让所有的老师明确全员导师制是教师的职业使命,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需要,是保障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有力举措,是立德树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2.加强培训 集中研修

以问题和目标导向,建立案例培训法和问题工作法,通过现有的校本培训等形式,整合各类资源,展开研修。结合学校生源特点和工作实际,提高导师开展学生指导和家校沟通工作中具体问题的专业处置能力。

3.边行边试 反思微调

在导师制推行的过程中,定期召开研讨,不断改进方法,及时听取家长和学生的意见建议,不断调整措施,及时总结,形成适合我校学生成长、教师发展的实施、评价机制。

(四)职责任务

1.导师基本职责

1)成为良师益友。导师要成为所指导学生的良师益友,建立尊重平等、相互了解、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陪伴式关怀与指导。

2)做好家校沟通。导师要做好与所指导学生家长的家校沟通,建立陪伴支持、真诚互动、协同合作的家校关系,开展科学、有效的家校沟通和家庭教育指导。

3)助力学生可持续发展。导师要抓住学生成长的关键节点,及时回应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困惑,帮助学生达成学业的进步、能力的提高、人格的完善。

2.导师基本任务

Ø  导师的工作主要包括:日常交流、谈心谈话、学生家访等。

Ø  导师要在每学期的重要考试前后、学生生活发生重大变故等关键时间节点,与学生进行谈心谈话或家校沟通;

Ø  导师在每学期末,要围绕学生本学期的成长发展情况,以积极肯定、正面鼓励和挖掘学生的“闪光点”为导向,撰写个性化《成长寄语》,向学生及家长进行书面反馈。

Ø  导师需按照学校要求按时填写完成《导师工作记录手册》。

3.导师类型

1)人格养成导师: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助力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理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2)身心发展导师:帮助学生形成相伴终身的运动技能和运动习惯,掌握一定的自救与他救的技能与能力,珍爱生命;帮助学生悦纳自我,与外部世界建立良性互动,会用正确的渠道解决自己的心理困境,帮助学生构建有力的支持系统。

3)学业进步导师:帮助学生养成高效的学习习惯,形成适合自己的受用一生的自主学习模式,助力补全学生的学习短板,帮助优长学生自我突破。

4)生涯规划导师: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了解专业、了解社会需求,思考学习与未来专业职业发展的关联性,通过各类实践,找到人生的方向。

5)兴趣支持导师:帮助学生形成抚慰心灵相伴终身的兴趣特长,进而形成自己的职业理想,帮助学生发现、发展未来的可能性。

6)学术成长导师:帮助学生掌握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培养初步的学术素养,为学生未来从事学术研究打下初步基础。

五、保障机制

(一)加强党的领导

在推进全员导师制试行过程中,要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引领教师践行“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教育职责。

(二)校本培训与集体教研制度

学校落实导师的校本培训与研修机制,各职能部门要定期组织研究学情、排摸重点对象,开展分类指导;年级部建立以班级为单位,定期针对具有特殊需求的学生和家长的沟通指导开展研究的“导师团”集体教研制度;教研组要结合学科特点,挖掘学科要素,探索学科教学与导师指导间的有效途径。

(三)落实增效减负要求

学校加强对课程教学增效减负、作业管理等措施执行情况的视导检查,确保严格按照《课程标准》组织教学、布置作业和开展考试命题,严禁过度加重学生负担的教育教学行为;学校要处理好学科知识学习与其他学习之间的关系,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为全员导师制的推行提供适切、和谐的土壤。

(四)绩效保障和教师激励机制

学校加强导师日常工作的交通、通讯等必要保障,进一步完善导师的绩效分配制度,加大对导师工作中表现突出的优秀教师的表彰,并将导师的工作经历及成效作为教师职称晋升、创先评优等的重要参考,强化导师工作的激励保障。

(五)社会资源的利用与信息化等

学校将有效利用好社会各方面资源,支持全体导师的工作开展,同步加大对导师的人文关怀,加强学校公共空间的建设和环境美化,探索导师“尽职免责”的保护机制;学校整合家长资源,分享家长智慧,形成家校合力,校内外联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做好“技术赋能”,通过线上线下、典型应用场景、沟通平台等,拓宽沟通时空,产生更多更大的育人效益。

 

上海市第八中学

20213

 

关闭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