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第八中学基础教育信息公开 > 发展规划 > 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2021年—2025年)

发展规划

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2021年—2025年)

索引号:-0701-2022-001  发布日期:2022-11-08 来源:黄浦区基础教育机构信息公开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上海市教育大会精神,全面落实《上海教育现代化 2035》,《上海市教育改革和发展“十四五”规划》,根据《黄浦区教育改革和发展“十四五”规划》的总体要求,为进一步推动学校特色、优质、可持续发展,特编制《上海市第八中学“十四五”发展规划(20212025年)》。

一、发展背景与现状分析

2021年,上海市第八中学迎来建校160周年,承载着悠久的历史,蕴含着“智诚”文化,学校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以“尊重和满足每一个学生的成长需求”为根本,直面不同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崭新命题,在“男生教育实践”领域精心探索,取得良好的办学声誉。当前,全体教职员工聚焦《上海教育现代化2035》,深刻领会《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精神,对标《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改》内容,以市、区推进“双新”建设,推进高中特色多样高质量发展为契机,孕育创新的力量,正行进在特色、优质发展的道路上。

我校现有在编教师90人,年龄结构是以中青年教师为主,35岁以下教师占教师总数的32%,45岁以下的教师占68%,高级教师占比36%,一级教师占比37%,特级教师1人,特级校长1人。教师队伍结构总体合理。

“十三五”期间,学校师生通力合作,圆满完成《上海市第八中学“十三五”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中制定的各项任务,在新的发展起点上,既有优势,也存在着问题挑战。

(一)办学优势

1、男生教育实践成果颇丰,课程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为特色学校创建奠定了基础。自2012年首创两个“男子高中基地实验班”开始,近八年的实践探索,逐步构建起体现男生特质的培养模式。在此基础之上,学校一方面坚持完善课程体系,建设特色课程体验中心,不断激发男生创新潜能,逐步形成独一无二且可复制可推广的男生教育经验;另一方面,学校着力重构“智诚”文化浸润中的课程环境,让男生教育实践的经验红利惠及全体师生,在推进学生核心素养培育、教育教学改革和助力师生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有效作为,在发展特色的同时提升了办学品质。学校根据学情夯实基础型课程、开发拓展型课程,有效整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职业生涯规划,建立多维研究视角的研究型课程群,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2、学校从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和策略、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评价等五方面入手,推动学校教学改革,颇有成效。教师的教学行为有显著改进,教师自觉学习掌握现代信息技术,不断提高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实践的技能,创新应用希沃、钉钉和学校自主研发的SMI等平台,形成差异化、特色化的教学风格。

3、学校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实施机构完备,制度齐全,教育教学活动规范,学科育人氛围较好。德育工作基础扎实,学生行为规范水平不断提高,在校本化育人载体创新、德育课程建设、学生社团、志愿者服务等领域工作成绩突出。

4、教师专业发展平台高筑,教师创造潜能得到激发,骨干师资队伍得到进一步优化,校本培训的前瞻性、专业性得到深入推进,不同年龄段的教师均有较强的成长性。

5、学校管理体系科学,各项管理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管理机制长效可持续。学校坚持依法治校、民主管理,各项安全举措严密,防控能力强。近几年来,学校办学条件逐年提高,设施设备不断完善。

6、“智诚”文化成为师生共同的价值追求,“民主、合作、科学、拼搏”的市八精神得到传承弘扬,人际氛围融洽。学校以上海市文明校园的提质创建为主要抓手,推进学习型学校的内涵发展,学校长期保持着上海市文明单位、上海市文明校园等荣誉称号。

(二)问题分析

1、教育观念还需不断转变,学校育人体系仍需不断完善。在新的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如何深入推进育人方式的改变?如何进一步提高办学质量?内涵发展的任务依然任重道远,需要学校有新的规划思考。

2、特色高中创建路径需拓新。如何在践行“双新”改革和坚持特色发展的道路上融合前行?对标“上海市普通特色高中”创建标准,如何将初始的“男子高中基地实验班”的实验成果转化为学校的特色定位,尚需进一步探索和创新。

3、教师尚需更好地发展,师资品质需进一步提高。学校需建设能够满足“为了每一位学生更好地发展”,提供适合的学科指导、人生导航、经验分享的教师队伍。

4、学生综合素养需进一步提升。为适应新时代发展的社会需求,学校要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的培育,围绕“智诚品质”培养目标,强化学生的家国意识,积极引导学生制定自己的生涯规划,帮助学生初具完成这种规划的基本素养和独有的社会生存和个人发展技能离开校园。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针,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核心命题,坚持五育并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深刻领会《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精神,以市、区推进“双新”改革,推进高中特色多样高质量发展为契机,孕育创新的力量,激发师生员工的潜能,致力于学生终身学力的发展,成就师生幸福人生。

(二)发展目标

2021年—2025年,沿着“以人为本,让智诚教育成就每一位师生”这条发展主线,充分发挥已有的办学优势,将特色办学项目的实践经验成果惠及全体学生;不断凝聚全体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高质量完成学校特色发展的各项攻坚工作,强化改革发展意识,提高教职员工的工作使命感和责任感;增强名校品牌意识,提高各级各类人员的专业能力,提升团队的专业性;对标黄浦教育“高、先、精”各项要求,提高学校各项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学校发展总目标:把学校建设成师生健康、和谐文明、特色鲜明的优质高级中学。

三、主要任务

(一)健全管理机制,构建和谐安全文明校园

创建安全文明和谐校园。推进学习型学校建设,坚持“智诚”的办学特色营造具有“民主、合作、科学、拼搏”市八精神的文化氛围,以安全文明和谐校园的创建作为主要抓手,注重对于学生和教工的人文关怀,全面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严格按照《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和上海市地方标准《中小学幼儿园安全防范管理基本要求》等相关文件规定,持续开展安全文明校园创建工作,努力构建学校安全保障体系,不断提升广大师生安全意识和防护水平,深入推进师生思想道德建设,提高校园文化生活质量,优化学校育人环境。

以现代学校管理制度为蓝本,提升学校治理法治化、规范化水平,稳步推进立、改、废制度建设进程,提高学校运行机制的效能;逐步强化教育教学改革激励导向,推进动力机制的创新;强化学校行政职、权、利、责科学界定,加大约束机制的运行力度。

坚定在教育改革新常态中发展学校的特色品牌,做优、做强“男子高中基地实验班”品牌,总结淬炼男生教育实践特色项目的经验成果,不断丰富“忠诚、担责、独立、睿智”四大品质内涵,融入五育并举的学校教育全过程,转化成全体智诚学子共性的素养培育目标。在新课程、新教材改革实践中,不断探索学生的成长规律和特质差异,通过育人方式的转变和个性化学程的设计来满足学生的多样性需求。

(二)加强德育建设,构建和谐校园

坚持“智诚”教育理念,进一步整合德育资源,不断优化新时代学校德育体系,创新育人方式、拓宽育人渠道、丰富教育内容、创新德育评价。加强“品容言行”的显性化教育和内涵建设,提升责任担当教育、生命及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进一步搭建丰富多样的活动平台,不断推动“智诚”校园文化活动的高水平发展。依托学校成熟的活动形式,融入体育、卫生、艺术、科技等一切课程环境的育人元素,形成系列化、可复制、可推广的主题教育活动,寓教于情、寓教于乐,营造学生喜闻乐见,教师教学相长的健康人文成长环境,形成“市八造”德育品牌。

以文明校园创建为抓手,促进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强化“智诚”文化和“绿色校园”的内涵建设,高位构筑“民主、协作、务实、奋进”的和谐校园。

(三)强化队伍建设,促进专业发展

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建设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教师队伍。通过建立生涯教育“全员导师制度”,精心培养和组织一支会做思想政治导航、个性特长发展指导、终身健康技能指点的“专项化”导师队伍,把生涯教育工作做在日常、做到个人,努力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加强“教”、“研”、“评”统整性建设。通过教育教学实践与研究、课题推进与攻坚、适合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化成长的综合评价体系的建立健全,使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与专项化建设相结合,助力推进新时代学校教育改革发展。以“德慧”班主任工作室建设为引领,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班级管理经验和助力学生成长路径,为班主任专业队伍持续提质发展和名优班主任群体打造搭建舞台。以“双新”建设为导引,激活力、增动力、提能力。通过加强校本研修,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国家新课程方案与学科课程标准,把握其核心要义;加强实践分享,通过问题导向、学研结合、完善评价等,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整体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与水平。通过特色项目引领,在研究有效发挥教、学、考、评组合效能中,在整合精品课程、打磨精品课堂中,在特色课程的重构与升级中,在跨学科创新教育的开发中,与时俱进、转变观念,形成复合型、创新型的教师团队。以学校特色建设项目研究为龙头,带领教职工在先行中探索、在参与中研究;以“沈红旗研究室”为龙头,带领青年科研“种子”教师共同学习,提高理论素养,在参与学科本体研究和区域交流展示中提高教育研究的基本素养,循序渐进、螺旋上升,锻炼成为科研先锋和中坚力量;以“双新”教研共同体建设为龙头,教研组以团队课题为抓手,勇于尝试并积极突破各种疑点、难点和堵点,形成难题攻坚队,有力提升教学效能和队伍整体水平。

(四)课程建设与教学改进

制定《尊重和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基于新课程新教材的课程方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贯彻高考改革新形势下的课程理念,以“尊重和满足每一个学生的成长需求”为宗旨,满足学生学科知识的学习需求,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社会多样化发展的需求,努力传承和开创素养导向下的“智诚教育”,逐步完善国防科技教育特色,全面落实新课程新教材的理念和要求,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育人水平。

整体构建新的课程体系体现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三类课程有效整合,体现高中三个年段课程目标的整体布局、分步实施。学校课程要做到目标整体,结构多元,尊重选择,差异发展。培育“1+2+X”国防科技素养特色课程群,1为国防科技教育与必修课程融合实施的素养教育,2品质培育系列实践体验系列的素质提升,X为国防科技体验中心实践项目的能力培养

制定具有我校特色的德、智、体、美、劳五育课程图谱。深入推进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育人体系,最大限度地提供学生“品德形成和人格发展的经历、潜能开发和认知发展的经历、体育与健身的经历、艺术修养和发展的经历、社会实践”的经历。利用学科德育、班团活动、家庭教育、生涯课程和社团课程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开齐课程,开足课时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智力因素。利用专项化课程、两操、男生班晨跑、特色体育活动等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学生的体力,增强学生的体质,培养学生的意志力。不断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发展学生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和文明素质。充分利用四领域课程打造我校具有男生特色的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技能。

完成特色课程的重构、升级,制定《国防科技特色课程建设三年行动方案》,形成鲜明的学校特色课程体系。将特色课程进行重构、升级,要面向全体,将男生教育实践的特色课程和项目、经验惠及全体学生,把性别导向下的特色课程建设,升级为素养导向下“基于国防科技素养的适性优育”特色,探索国防科技教育与必修课程的融合,在“四领域课程”校本特色课程和男生特色活动项目的基础上,继续打造并丰富北大楼“国防科技体验中心”,明确国防科技教育任务教育内涵,提出操作性强的具体办法,设定培养目标,设置教学内容,完善教育制度,提高国防科技教育的系统性、实用性和针对性。

四、重点项目

(一)项目名称:智诚品质课程的校本化实施

 1、目标: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培养学生的道德自律意识,切实加强学生的诚信教育,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措施:

1)继续推进“争做免监考生”实践活动。我们要进一步修订《上海市第

八中学“争创免监考生”实施办法》,对争创目的、申报条件、操作程序、 “免监考生”的权利和义务进一步做与时俱进的优化,对活动的规范性、普遍性、长效操性方面精益求精,进而优化市八德育教育的顶层载体。

2)利用好班会课,打造校本特色的智诚主题谈话课,落实智诚教育。争创免监考生系列活动融合,推出有针对性的,序列化的主题谈话课。依托德慧班主任工作室,拟征集优秀课例,打造面对高中三年的逐层深入的序列化的优秀教案,形成校本特色的智诚主题谈话课教案集,从而保证智诚教育的标准型、有效性,减少随意性和差异性,全面提升班主任的育德能力。

3)整合偶像生成学习领域课程资源,落实智诚教育。本课程对学生的三观塑造产生积极影响,偶像们人生道路的选择,帮助学生确立生命的目标,牢记生命的责任,接受生命的挑战,在这样的学习和求索中,要挖掘本课程“诚”的元素,主动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诚信的要求,以课程为载体润物无声地培育忠于国家、诚信待人的人格特点。

4)积极推动学科德育渗透,形成智诚教育合力。学校要进一步强化“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这一角色定位,自觉主动挖掘学科教学中的或显性或隐性的教育资源,把立德树人放在第一位。

5)在学校各种大型活动和学生社会实践等主题活动中积极落实诚实守信的道德实践体验。在行动中规范学生行为习惯,以“诚”为标准进行培训、考核,强化过程管理和评价,在知行合一的实践活动中真正感受和理解“诚”的价值和意义。

6)利用综合素质评价系统,整合学校各级各类评优,形成多角度立体化的过程性学生评价机制。

(二)项目名称:基于国防科技素养培育的德育特色课程实施

1、目标:在学校智诚教育培育目标基础上,强化国防教育,提升国防科技素养,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强国之志,增强学生科学兴趣,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对科技具有正确判断力和价值观,最终全面提升学生国防科技素养。

2、措施:我们拟整合各方资源,知行合一,形成两大德育课程:

1)理论基础课程:

扶持各类国防科技类社团,开办国防科技节,激发学生科学兴趣,保有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以及由此生发的亲近科学、体验科学、热爱科学的情感。

依托理科学习过程和课题研究课程,强化德育渗透,了解或把握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和程序,学以致用,知道如何运用科学技术知识去尝试解决手头身边的问题;培育学生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理解学术研究的基本规范。

依托文科学习等课程,帮助学生形成负责的学习态度,激发探究新知的勇气,形成对科学技术运用的正确价值判断,涵养科学精神。

依托班会课和升旗仪式等重要德育教育节点,了解我国国防科技发展现状,尤其了解国防科技急需补上的短板,激发学生报效国家,为国防科技发展而读书的理想信念。

2)实践体验课程:

通过高中三年重要的活动来强化对国防科技的直观体验感受,比如高一的军训、国防科技节、高三的成人仪式等。

筹备学生军营一日生活体验活动:通过对海陆空、飞行员等军营的近距离接触,理解国防,感受科技进步对国防的重要意义。

整合学校徒步活动,游学冬令营,优化线路,突出国防主题,初步利用科技手段实施徒步活动,进行相关课题研究。

依托博雅网资源、家长资源、校友资源和社会资源,充分开发适合高中学生发展的志愿者岗位和项目,开发适合高中学生发展的志愿者岗位和项目,拓展富有国防科技特色的学校志愿服务活动,在走近社会、服务社会的实践中,帮助学生树立国家安全意识、科技创新意识,进一步培养国防科技素养。

(三)项目名称:建构学生生涯规划课程体系

1、目标:加强学校校本化生涯规划课程建设,建构生涯课程体系,实现生涯教育全面覆盖,培养学生生涯意识、掌握生涯内涵、提升生涯适应力。

2、措施:

1继续生涯测评。利用学校测评系统中的各项职业测评和人格测评量表,帮助学生探索个人兴趣、能力、价值观及人格特征等,为个体生涯发展提供参考。

2优化理论课程。以原高一、高三年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生涯规划板块和校本“生存体验”领域中的生涯规划板块为工作基础,优化理论课程体系,形成系列化、模块化理论课程,帮助学生掌握“生涯”核心内涵,提升生涯适应力。

3开设团辅课程。基于“我的青春我做主——生涯规划指导”社团活动为工作基础,招募有生涯发展需求的学生,设立小团体开展更为聚焦的团体辅导,为具有同质发展需求的学生提供针对性教育。

4打造班级文化。充分利用班级建设,将生涯发展理念融入班级文化建设,利用班级展板、黑板报、读书角、主题谈话课等途径,引导学生关注个人生涯发展,充分开展讨论分享,形成良好氛围。

5生涯个别指导。在生涯导师制的带动下,全体生涯导师和心理健康教师为学生开展个别生涯指导,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全面发展做好指导教育。

6整合各项资源。充分利用全校教师资源、实践资源、实验室资源、家长资源和校友资源,挖掘三类课程资源,拓宽生涯规划的深度和广度。

7拓展实践课程。打造系列化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加强外部世界探索,尤其是高中阶段学生关注的高校、专业、职业、人生发展等,弥补学校生涯课程实践的不足。同时系列化实践活动将原有的生涯测评、课程和特色项目进行内容上的衔接与整合,使得学校的生涯规划教育更完整。

8教师生涯培训。利用“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以班主任为主要对象、全体生涯导师为共同参与,为教师开展以“生涯教育”为主旨的系列化专题培训,提升教师生涯指导专业能力;同时,有针对性的培养生涯指导师等,能够持证上岗的专业教师,提升师资水平。

(四)项目名称:优化体育特色项目建设,助力学生专项体育技能提升

1、目标:满足学生个性特长发展,增强学生的体魄,陶冶学生的情操,开发学生的智力,丰富学生的校园体育文化生活,以体育德、以体强志,逐步形成鲜明的市八体育教育风格。继击剑成为体育传统项目后,力争排球项目成为市传统项目。

2、措施:

1)开展每月一次的新课程理论教研活动,教师论文与教学心得在教研活动中交流。通过校本培训活动,转变体育教师的教育观念,确立新的教师角色。推进专题研究,举办“新课程教研日”、“教学开放周”,以备课组为单位总结、交流、反思教学情况,思考、研讨教学内客,用浓厚的研究氛围感染、熏陶教师。通过开展教育教学经验交流会、专题讲座、优质课观摩、课件制作培训等形式,进一步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提高业务素质,力争使教师牢固地树立终身学习意识,完成由知识传授型向知识创造型的转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更好地推动新课程的改革实验。

2)关注全体学生,激发学生对专项活动的兴趣,把学习专项技能、发展体能与增进健康有机地结合起来,并按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要求,实现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目标,同时有机地融入道德教育,把各个专项的德育价值有机地融入技能教学和体能发展之中,使体育在全面育人中发挥更大作用,确保实现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校内外的体育锻炼,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逐步形成锻炼习惯,掌握健康技能,学会健康管理;情绪稳定、包容豁达、乐观开朗,善于交往合作,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强;关注健康,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改善身心健康状况,提高生存和生活能力。

3)沙滩排球项目的发展已得到全世界人们认可,也是奥运会项目。基于在我校区传统项目男子排球的基础上发展沙滩排球,鉴于学校整体规划,根据学校规模,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坚持整体规划、坚持分区合理、功能明确的原则,满足校设可持续发展要求;计划在“十四五”期间完成沙排场地的建设,争取市级二线标准,突出在上海市的体育传统项目中一枝独秀。为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全面开展“健康校园”创建活动,提高学校传统项目的体育水平,为学校的发展进一步提高做好准备。

(五)项目名称:基于中国文化传承的美育课程建设

1、目标:秉承“艺术求美”的校训,培育学生的艺术素养,以美育人。引导学生在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文化、艺术与科学相关联的情境中,参与多样的艺术实践活动,获得艺术感知、学会创意表达、提高审美情趣,促进文化理解。在保留对世界艺术的学习和理解的同时,大幅增加对中国传统民族艺术以及当代中国优秀艺术的学习,使学生对中国审美风范和艺术精神有更深的感悟,增强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国文化基因。

2、措施:采用多元方式开展基于中国文化传承的美育教育活动

1)创设多渠道的学习途径,艺术必修课、艺术限定选修课、艺术类社团、艺术展演、校园媒体环境。帮助学生认识艺术门类、识别艺术元素、体验艺术风格,积累艺术审美经验、形成艺术判断,在感受和鉴赏之余发展创作与表现能力。

2)重组艺术欣赏课程内容,大幅提升中国艺术作品的占比。增加中国传统艺术作品及当代艺术作品,增加中国题材的作品以及中国艺术手法为创作手段的作品。让学生感受中国艺术的时代、地域、民族特色及其文化内涵,培育传统艺术学习的兴趣和意愿。在热爱中国艺术文化的同时认识到中外艺术作品风格的多样性,在立志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同时具有包容的审美态度和多样化的审美趣味。

3)在艺术欣赏课程中开展“国风雅韵”版块,帮助学生理解中国艺术风格是中国艺术作品所呈现的较为稳定的样式,具有时代性、地域性、民族性等特征。在艺术作品及艺术现象讲解之外,创设贴近生活、激发兴趣的情景,提供全体学生参与学习活动、投入艺术情感的机会。鼓励学生以中国艺术手法进行表达,辅导学生以“视、听、画、演、唱”等形式进行合作和分享。

4)在音乐社团中开设国乐项目。选择合适的作品,根据学生的学情及能力进行改编。指导合唱社和电声乐队排演中国作品,指导特色乐队排练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各类中国器乐作品。在绘画社团中开设中国画体验部分,选择合适的作品题材如花鸟、山水等进行工笔画或写意画的创作。在艺术社团“微世界”模型研造工坊教学生了解传统建筑技艺——古典建筑的榫卯斗拱结构。运用木头拼接榫卯结构了解古代建筑工匠的匠人之心,熟悉较为常见的古代经典建筑形式及其艺术表现手法。

5)组织基于中国文化传承的“秀中华达人秀”、“古风雅韵唱中国”、“镜头中的中国元素”、“中华风涂鸦墙”等各类艺术实践活动,帮助学生了解艺术活动中的礼仪常识、丰富和积累艺术经验,促进学生的互动与合作,给予大多数学生成功的中国艺术体验。

6)利用学校的各种公众媒体资源,如校园广播台、宣传栏、各楼层及教室的LED屏,拓宽中国艺术课程及活动的传播途径,全面营造良好的中华艺术文化氛围。培养学生关注学习中、生活中的艺术现象。

(六)项目名称:以真实情景为载体的命题设计

1、目标

新评价注重以真实情景为载体、以实际问题为任务、以学科知识为工具、以核心素养为宗旨,体现评价的科学性、稳定性和可操作性。该项目有利于教师进一步理解和落实新课程新教材理念,反思学科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提高教师的命题专业水平,促进教、学、考、评的有机结合。真正适应新课程新教材背景下的学业质量评价,有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2、措施

1)各备课组和教研组分别学习新课程新教材背景下教学评价改革的相关理论、规范和要求

2)尝试以真实情景为载体的学科作业设计,在平时的教学评价与反馈中聚焦情境化设计

3)提炼情景化命题的方法、途径和策略并进行研讨交流

4)开展情境化设计命题的专题研讨,总结命题设计中的经验和教训。

(七)项目名称:融合国防科技素养的学科教学模式的探索

1、目标

依据新课程新教材理念,探索新教材中融合国防科技素养的单元活动设计,学科教学模式的探索,活动立足整合教学资源、创设有效情景、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动力,促使学生在实践活动或者情景感受中提升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

2、措施:

1)教师进一步学习理解领会学科核心素养和我校国防科技素养的内涵

2)各教研组、备课组根据本学科特点进行融合国防科技素养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提炼和整合并进行研讨交流活动。

3) 各学科基于新课程新教材背景的融合国防科技素养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

4) 教学实践分享,生成有意义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从而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和国防科技素养。

(八)项目名称:单元教学设计的实践研究

1、目标

围绕新课标、新教材背景下的单元设计,探索落实核心素养的实践,加强以单元、主题、模块为单位的结构化研究,注重关联元素的纵横联系,充分发挥单元教学的“整体大于局部累加”的效益。提升教师教学专业水平,有效落实教学五环节,充分发挥单元教学设计在双新课改中的积极作用,更好地推进学科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教学效能,使课堂教学更加科学、有效。

2、措施

1)提炼新课标新课程新教材中相关学习内容和要求、分析学情确定单元核心教学内容和要求

2)各教研组、备课组根据本学科特点整体设计单元规划、单元教材教法分析、单元教学目标设计、单元学习活动设计、单元作业设计、单元评价设计、单元教学资源设计等七个板块。

3)各教研组、备课组根据本学科特点进行提炼和整合并进行研讨交流活动。

4)教学实践分享,展示本教研组最有特色、亮点的做法和经验;收录优秀案例。

(九)项目名称:“双新”背景下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1、目标:结合双新背景和学校实际,根据“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办学生喜欢的学校”的要求,制定质量监控的措施,合理选择相应的指标体系,并协调好各种保障要素,加强质量监控的过程管理,确保提高教学质量。

2、措施:

1)建立完善的管理组织机构、制定科学的工作质量标准、完善各项质量管理制度,形成我校特有的教学质量质量保障体系。结合双新背景加强新一轮教学质量评价方案建设,形成科学规范的教学管理运行评价机制。

2)通过汇集、反馈、跟踪等所有与教学质量相关的信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希望合理快速地解决问题;进一步加强已建立的教师教学质量的跟踪平台,借助信息技术提升教学管理和服务的水平;重视双新和高考改革下的选科走班教学的工作,促进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3)进一步加强利用听课、检查、评教评学等手段加强对教学各环节的管理。

(十)项目名称:“双新”背景下的学分制管理

1、目标:“双新”背景下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一大重点,就是尝试推行学分制。为了实现课程的灵活性,选择性,学校应建立新的与高中课程计划相匹配的,健全规范的学分制管理制度。

 2、措施:

1)依托市、区、校三级的相关要求制定学校的学分制管理流程,建立学校课程指导委员会(或领导小组)来协调教研组、教导处、德育室、年级、班级及学生之间的工作。结合高中课程方案及其核心精神,明确学生选课流程,编制学生选课手册并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帮助。

2)依据国家对于必修科目的学分规定和学生毕业所需的学分要求,尽快设定学校对于选择性必修、选修课程的编排;同时制定学分认定的流程、方式、主体及学分认定的条件。

3)学分制的实行必然要求每一学期学校根据学生的选课情况要进行编班,且是常态化,这必然是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另外实行学分制即取消留级制,这又牵涉出学分学籍管理方面的问题,等等;所述这些使得教与学各环节的管理工作量加大,需要借助现代化管理手段,必然要求学校要建立学分制管理信息系统,为学分制的顺利实施提供保障。

(十一)项目名称:“双新”背景下教育教学实践培训

1、目标:

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掌握国家新课程方案与学科课程标准,领会其精神,掌握其要义,了解各教学科新教材的编写理念、特点与主要变化,对标“双新”具体要求,围绕“普通高中育人方式变革、学科核心素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等命题,加强校本培训研修,理解新内涵,开展新实践。把握新课标指导下的学科教学要求,探索新课程标准下的学科教学方法,切实将“双新”理念转化为教育教学实践,在学习掌握的基础上,学中做、做中学,遵循实战实效原则,将教师的教研、培训与教学进行统整,实现新旧教材的平稳过渡。

 2、措施

1)健全组织保障,成立培训领导小组,建立培训制度。各学科分管领导要管理到位,保证培训有序而高效地开展,提高培训的整体质量。

2)选择满足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培训课题和项目,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方案,建立行之有效的培训模式,并组织实施,确保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

3)通过组织多种类型的学习活动,提高认识和理解,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把培训落到实处,通过对培训工作的考核评价和检查督导,提供培训保障。

(十二)项目名称:基于“工作室”模式的科研骨干培养

1、目标:

工作室的建设,着眼于点,培养骨干教师,可以灵活运用多种方法,在练中学,在学中练,提高教师的搜集信息、进行综述、撰写论文、运作课题、举办讲座等多项学术能力,在提升骨干教师的同时,努力带动相关组室共同发展、共同提高。努力使研究室成员成为:(1)学校科研工作的先行者。在课题研究、论文撰写等方面成为全校教师的榜样。(2)组室科研工作的领头羊。在教研组的相关研究中,能起到组织和核心作用。(3)学校教研难题的攻坚队。敢于尝试并积极突破学校科研工作中的各种疑点和难题,为科研工作的全面展开奠定良好的基础。

2、措施:

1)每年系统地阅读810部教育教学类的专著,认真阅读相关学科的一种核心杂志,通过撰写提要和共同研讨等多种手段,保持基本的学术敏感,为学科教学工作提供有效的支持,积极参加各类读书征文活动。

2)提高教育研究的基本素养。熟悉课堂观察、问卷编制、案例研究、校本研究、行动研究等常用的教育研究方法。

3)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学会撰写规范的论文,能够独立承担科研任务,并能开设具有指导意义的公开课。提倡问题写作、自我写作、自觉写作和真实写作。

4)每位成员力争永远独立主持至少一项市区级的科研课题,可以是专项课题,可以是区级或市级的青年课题,也可以是上海市的德育或德尚课题。

5)积极参加市区组织的各项相关征文竞赛,特别是长三角科研论文大奖赛、上海市教科院的文献综述征文竞赛等。力争在工作计划的周期内,每位学员独立在市区报刊上至少发表一篇论文。在工作室结业时,力争编撰第二部论文集。力争在工作计划的周期内,使每位学员在职称上更上一个台阶。

6)力争每年都有一次大型活动,可以跟学校的青年沙龙、教工团委联合,也可以跟区名师工作室联合。

(十三)项目名称:基于学校发展的课题研究与成果呈现

1、目标:

基于学校争创“国防科技特色学校”的现状,学校科研室将全力以赴,集中全校教师的智慧,努力开发多种层次的高质量的课题,形成课题立项与学校发展和谐互动的良好格局。

2、措施

1)努力申报与争创“国防科技特色学校”内容相关的市级课题,以龙头课题带动学校的各项具体工作。(2)认真动员,找到关联。急诊即论题:从热点问题、有争论的问题入手;任务即论题:围绕现实任务来选择论题;矛盾即论题:通过提示理论与实际之间的矛盾发与论题;移用即论题:从其他学科的理论中通过类比和应用来发现论题;方法即论题:用新研究方法来寻找研究论题;错误即论题:通过发现实践和理论研究中的错误来选定论题;空白即论题:通过发现实践和理论研究中的错误来选定论题;总结即论题:将语文教学研究和实践中的某一种倾向、某一种观点、某一个讨论进行全面总结与归纳;前瞻即论题:根据对事情发展的预测来选定论题;拓展即论题:对已有的研究加以拓展来选定论题。(3)语文、历史、英语、艺术、体育等人文学科,从思想境界、时代要求、历史渊源、中外比较等角度切入,强调国防意识、科技素养在教育教学中的渗透,以此寻找教育科学跟国防科技的联系。(4)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则要努力寻找学科原理、公式跟具体国防项目比如航天飞机、航空母舰的相关设备的关联。探索科技之真,欣赏科技之美,或者向同学展示当代国防科技的前沿成就,攻关难题等项目,激发学生的热爱祖国热爱科技的高尚情怀。(5)努力引入高校资源,通过有效对接,帮助老师们打开视野,提高全校教师的相关科研能力。(6)学生的研究性课题,也可以有意识地向“国防科技特色学校”靠拢,全校师生共同努力,打造一个强大的磁场,有效地凸显“国防科技特色学校”的环境氛围。

(十四)项目名称:八中学术节建设

1、目标:

学校的特色发展、优质发展需要提升教师科研学术素养。努力引导教师实现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即同时成为一个学习者、研究者、引导者、创造者、合作者、开发者、促进者和参与者。努力将市八中学的教师发展实现三种范式转移,第一是从被动性发展转向主体性发展,第二是从个人化发展转向交往化发展,第三是从去情境化发展转向情境化发展。

2、措施

实现教师专业发展,鼓励教师组建学习圈,提倡教师进行共享式备课,引导教师开展带教活动,倡导教师开展学术沙龙活动,组织教师开展形式多样的娱乐活动。

1)有针对性的聘请专家开设系列讲座,帮助教师走出职业倦怠,突破科研迷茫,掌握基本方法。建议讲座按照以下系列展开:选定研究论题的几种实用策略,资料的搜集和使用,把握论文与案例两大文体的要领,论文的结构与语言,实证性研究报告、综合性研究报告和教育情报综述的特点与撰写方法,如何撰写读书笔记、质的研究模式、课例研究模式、关键教育事件、个人的教育史等叙事研究的参考模式、写作过程中的思维方法等

2)系统性地创设舞台,引领教师相互激励。发挥正高级教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和名师工作室成员的引领辐射作用,勇立“双新”改革潮头,定期开设市八精英专题讲座或示范课,在教学论坛或教学展示中分享真知灼见。

3)丰富“青年教工沙龙”活动内涵,开展专题讨论,切磋教学技能,评选教学能手,打造潜力新兵。40岁以下青年教师,按文理学科,五年内开展教学大奖赛,加快年轻教师成长。

4)领航学校科研项目,以科研促教研,凝聚教师团队,集教师智慧,教师风范,在实践中锻造教师发展高地。五年内再出一本全校教师的科研成果集。

5)在学术节期间,可以开展征文、演讲、论坛、成果展览、教学比武等多项有意义的活动。

(十五)项目名称:优化后勤服务,引入专业管理团队

1、目标:在后勤外包服务及物业管理运作中与现有的教辅人员管理统整、优化,根据“精干、高效、层次明晰、减少管理环节”的原则,确定直线职能式的管理架构;提高各类人员的综合素质,造就一支“思想合格、素质优良、管理有方、服务周到”的服务队伍。从而更有效地为师生服务,提升学校师生员工工作、学习、生活的幸福感。

2、措施:

1)模式转变,引进物业社会化管理。学校原有的后勤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育教学服务的需求,因此计划2021年起根据学校具体情况,引入物业管理模式,配置适合我们学校特点的物业团队,把先进的物业管理理念带入到学校管理中。并与学校现有教辅人员相融合,优化学校后勤服务队伍。

2)加强后勤、教辅人员的技能和职业素养培训,组建专业化、高素质的员工队伍。

新形势带来新变化:比如资产保管员要适应资产管理系统的更替,保健教师要面临每年都会出现传染性疾病带来的挑战,电教员如何应对日新月异的现代信息技术的更新换代等等,实验员面对“双新”带来的实验改革,所有这些都需相关人员不断地去适应和学习,才能出色地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还要成为多面手,全能型人才,才能符合时代的发展。学校及专业公司则有意识地给他们创造学习培交流的机会,从而齐心协力帮助解决,充分发挥后勤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物业人员管理方面,则需确立“竞争上岗、激励约束、量化考核”的机制,要求选派具有丰富管理经验和出色管理能力的管理人员及技能熟练的操作层员工,确保人员的高素质。

3)进一步完善教辅人员岗位管理制度,强调规范和落实。教辅岗位多,几乎一人就是一个岗位,加之专业性比较强,每个岗位有不同的要求和职责且具有不可替代性,故在原有制度的基础上将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听取意见,修正和完善管理制度、制定各个岗位的岗位职责、工作标准以及相关记录表,把优质的服务精神体现在各个岗位、各个作业的具体实践中,与时俱进发挥教辅人员积极作用。并对于部分岗位人员短缺的问题,学校应在人才引进方面要有长远思路,要有新动作。

4)建立及完善奖惩制度,奖罚分明。对有突出贡献的员工,由管理人员上报所在公司后给予精神及物质奖励。工作中存在失误或过错的,根据情节给予不同程度的惩罚。

(十六)项目名称:构建高标准校园公共卫生及安全管理体系

1、目标:构建起各类校园卫生、安全系统性防御系统,加强各类防疫防控能力,减少学校的安全隐患,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办学能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安全、舒适、稳定的校园环境。

措施:

1完善校园公共卫生安全管理制度及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建立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机制,切实提高早发现早控制早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及时采取措施,确保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在校园内延。后勤、教辅部门作为安全管理重点部门,严把安全关:保健教师严把防疫指导关,落实各项措施;保安严格执行门岗制度;保洁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食堂严把食品安全关;其它各部门各司其职,做好防疫物资储备、专用室管理等工作。

2)落实安全管理的重点部位及关键环节,制定相应的安全操作规范,并责任到人。如食堂食品的采购、验收及仓储;传染病的预防;消防设施的规范;监控设备的管理等等。在平时的工作中严格要求按规范操作,提高安全管理工作的效率。同时落实到人,进行安全检查,逐项检查并认真记录,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3建立系统化、制度化的校园安全管理人员及后勤人员的培训机制。我们计划把安全培训工作系统化、制度化,以此提高工作人员对校园危机事件的处置及对风险的认知和管理能力,使校园安全管理由危机处置走向应急储备转变。培训中并加强组织学习上级有关后勤服务安全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文件,消防法》、《食品卫生法》等等这些是我们进行后勤服务安全管理的法律依据使大家知法懂法,做到有法可依

(十七)项目名称:办学特色宣传与成果经验分享

1、目标:通过现有的中外交流合作平台、大同集团化办学的成员学校、校庆纪念、智诚讲堂等载体,宣传办学经验,汲取更好的做法,让学校产生教育的最大社会效益和影响力。

2、措施:

1)在大同集团化办学平台,探索“双新”教育改革举措,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以高层次的教育理念和高品位的团队文化为引领,促进教研共建、课改同行、队伍共建。贡献我校创新教育的研究成果,与集团初中小学各学段共同发展,拓展教育服务和管理的领域和功能。参加成员校风采巡回宣传展示、联合文体活动,加强校际互动与资源共享,促进集团文化认同。

2)充分利用建校160周年庆,同时进一步配合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做好学校历史文化的梳理和积淀工作,通过校史陈列馆、文化墙、文创和校园网、微信公众号等平台,线下线上共同组织开展办学亮点的宣传和推介活动,传递信息给师生、家长、校友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形成一个健康、规范、严谨、高效的宣传平台,弘扬学校办学理念和校园文化,助力学校良好办学声誉的传播,凝聚校内外的力量办学。

2)校友力量凝聚:加强校友与母校之间的联系与交流,既服务广大校友,又帮助校友实现回馈母校的意愿,为母校的进一步发展作出贡献。通过10月“校友返校日”和12月“智诚讲堂”,不断梳理、积累优秀校友资料,用他们的经历和事迹来勉励市八青年学子砥砺前行。

(十八)项目名称:跨学科创新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1、目标:

完善学校师资培养的有效机制,培育具有高尚师德、良好心理素质、精湛教学技艺、掌握和运用最新教科研成果、创造性的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学创新示范队伍,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创新能力和跨学科教学融合创新能力,帮助教师在双新课程推进教改中,分析学习模式并优化学习过程,改善学习成果,进而构建出一种新的灵活、开放、终身的个性化教育生态体系,助力学校智诚教育的特色发展。

2、措施:

1)探索跨学科课程体系。构建“国防科技教育”特色课程体系,将其纳入学校课程体系,保障跨学科课程顺利落实,重点加深跨学科合作与提升跨学科能力研究。

2)搭建高校合作联盟。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海事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和上海航天801所、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708所等研究所携手,加大跨学科教师的培养和交流,在课程规划、开发、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打造区域跨学科教研高地。

3)成立跨学科教研组。建立跨学科教师人才培养组织机构,组建跨学科教学团队,创建新的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围绕“现代培养模式、现代课程体系、现代教学内容、现代教学方法”,以需求为牵引,问题为载体,通过强化基础教学,并在学科(数理)基础、实践(工程)训练、外语能力、计算机应用水平和核心素养五个方面,形成教学改革的优势和特色。

4)创新实践教学平台。持续推进男生课程体验中心的建设,为教师提供综合运用所学各科知识的机会,引领教师批判性、创造性地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真实生活情境中,成为教师核心素养能力发展的重要路径。

5)优化教学方式。落实智诚教育理念,以核心素养培育为指南,以跨学科知识应用和核心素养训练为前提,教学倡导基于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活动设计,课堂追求主动和被动学习活动之间的交替,积极探索学生能够相互学习、可以自己进行学习,对自己的学习负责的教学模式。

(十九)项目名称:构建常态化学业采集与自适应学习系统

1、目标:全面建立起连通家、校,师生、家长全员分层共享的学业信息采集和自适应学习系统。

1)从学校层面

能够查看各班级、各学科整体情况;能够实现学业信息的永久存档;能够节约客观题答题卡成本;能够建立起校本题库;能够在一定基础上共享区域内其他学校的题库和数据能够免费获取校外题库;回归教育本质,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2)从老师层面

不改变原有的教学和批改习惯,不加重老师的负担;能够实现统计学生的错题;可以了解班级知识点掌握程度;高频错题,可以自由组合、修改放入下次作业或考试;能够轻松布置个性化作业;能够建立学生的成长档案,让优等生提优,学困生补差;能够在一定基础上分享其他老师、其他学校的题库;可以追踪及关注到每个学生的学业情况。

3)从学生层面

每个学生都有一个自己的二维码,无论在哪个班,哪个年级,哪个考场,自己的学业数据都不会受到影响。不限时间错题本可以订正整理,轻松导出打印;了解自身学业的薄弱点;可以智能获取个性化作业包;可以生成学科内容评价报告单,实现缺啥补啥,差哪补哪。

4)从家长层面

通过查看学生的答题截图从而真实的了解学生的学业情况,让家校无间,共同帮助学生。

2、措施:

1)沟通教育教学需要的模块需求。发现诊断需要通过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解决教学中个性化问题,帮助管理者提升管理力、老师提升教学力、学生提升学习力。通过实现对接学校原有管理平台,实现学校人事、办公、后勤学生、教务一体化管理,全方位提高教学管理质量。

2)依托于具体的模块开发制作内容。制作的系统有:阅卷采集系统、成绩跟踪分析系统、基础题库/卷库资源服务系统、校本资源库系统、数据精准学情反馈系统、智能化组卷系统、学情统计服务系统、作业/错题本系统、辅助学习系统等。

3)学校软件的使用安装、培训。平台通过大量学校日常学情数据的抓取收集以及分析,做到每个学生定制化的报告生成。通过客观题和主观题批阅数据的自动采集和大数据分析,实时统计、报表分析、知识点分析及错题整理。协助教师和学生对自身技能进行提高,降低教师练习考试之后的数据统计工作,增强教师的教学复习准确性,直观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学习成绩,为家庭提供良好的沟通渠道,为学校教育质量的常态化评价和提升家校沟通的针对性提供有效抓手。

4)完成学校的使用数据分析报告、验收,改进教育生态,实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二十)项目名称: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学科教学过程性评价的实践探索

1、目标

学科教学过程性评价是依据各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实现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自主、多维、深度的评价,引导学生改善学习态度,转变学习方式,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持续推动学生学习能力与学业成果的提升;促进教师不断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更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环节,融合学校先进的信息化教学设备,优化教学过程,有利于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有利于知识导向、育人导向、能力导向、实践导向的全面考核,促成知识、能力、态度、情感等的综合评价。

2、措施:

1)教师进一步学习理解领会学科核心素养和教学评价改革的相关要求。

2各教研组根据学科特点,制定过程性评价方案,涵盖学习态度、学习能力、课堂参与度、语言表达能力、综合素养等等。

3)各教研组设计过程性评价量表,多维度的过程性定量考核评定。

4)依托信息技术,将学校SMI教学平台和希沃白板技术、钉钉有机融合,形成师生、家长共同监督共同参与的评价系统。

五、保障措施与评估机制

    1、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

加强校务领导班子对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实行校长负责制,充分发挥校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党政齐抓共管,采取分工负责、合力推进的方式,定期研究指导规划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及时总结、积极推广规划实施的有效经验和做法。

2)制度保障

建立规划实施工作责任制。学校党政领导班子以重点项目为抓手,牵头相关部门组建项目团队,有序落实项目任务。推动各部门围绕学校发展目标开展工作,结合部门的工作职责和特色开展项目研究。

建立规范的档案管理制度。各项目团队要建立完备的规划实施档案制度,及时整理过程性材料并加以归档。

3)资源保障

加强学校经费保障。在规划项目实施过程中,加大经费管理与专项资金的支持力度,健全财务制度,建立科学化、精细化预算管理机制,提高预算执行率,优化经费支出结构,提高经费使用绩效。

加强重点项目团队的实施力量保障。学校提供更多学习机会,不断提高研究人员的业务能力,确保规划有序高效完成。

加强学校后勤保障。进一步加强学校硬件建设,提高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适应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发展需求。后勤部门要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协作意识和奉献意识,拓展服务内涵,为教师提供优质的工作条件与环境。

2、评估机制

1)组建规划实施自评工作小组。自评工作小组由学校党政工领导及各部门主要负责人及相关人员组成,并明确一名校级领导具体负责联络自评工作。

2)制定规划实施具体方案及达成标准。各相关部门要认真制定规划实施的具体方案及重点项目实施计划。分解规划提出的目标与任务,形成规划实施的时间表和路径图,分阶段、有步骤、按照时间节点逐项落实。

3)建立健全科学多元的评价体系,每学期请学生、家长、教代会代表和相关专业机构对学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进行专题评议,阶段性地评估指导学校发展及规划实施进展的情况,及时总结经验,及时改进,保证规划的按期高质量完成。

 

关闭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