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大同中学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工作计划(2021年8月)
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上海市《关于本市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实施意见》,全方位高品质有特色推进“双新课改”;持续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以教育创新推动“创新教育”,逐步有序推进《教育现代化2035》行动;坚持立德树人,实施素质教育,发展学生关键能力;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市、区“双减”“五项管理”精神与要求,聚焦关键环节和薄弱问题,加强教育教学常规管理,持续推进内涵建设,提升学生的获得感、幸福度,提升教育质量和育人品质;继续弘扬“创新,改革,上天,落地”的工作作风,以变应变,以新求新,努力实现学校的高品质特色发展。
重点工作
1、加强疫情防控工作,确保师生健康安全。
2、聚焦创新教育,推动育人方式改革,全面有特色高品质实施新课程、试验新教材、实践新课堂、探索新评价。
3、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活动,加强思政一体化建设研究,切实推进“五育融合”工程。
4、开展“智慧课堂”实践工程,加强信息赋能场景应用与开发。
5、落实“双减”“五管”,提升学生的幸福度、获得感。
6、继续开展教师专业化发展三大工程。
7、深入推进紧密型集团化建设。
8、开展新一轮文明校园建设。
9、筹备学校一百一十周年校庆。
具体工作
一、德育工作
(一)坚持立德树人,继续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一体化”建设
1、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开展“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主题道德实践活动。
(1)继续推进四体两翼的德育体系建设,丰富课程内容与途径,开展“红色行走”“师说红课”“红色校史”“红色经典”等系列活动。
(2)推进“文文明明”小公民道德建设,开展年度“道德风尚人物”评选活动。
2、深化“四史”学习教育活动,激发爱党爱校情怀
(1)校史寻源:结合“大同文化”和“中国自信”校本课程,师生共同开发“师说红色校史”慕课课程。
(2)主题展示:以“说、绘、诵、研”等形式开展学校层面主题征集与展示活动,各班级结合已经开展的红色研学活动开展主题班会。
(3)红色移动微课堂:进一步做好《铭记》微课,讲好红色党课。
3、建设区域德育特色课程,辐射共享优质课程成果
(1)推广区域德育特色课程“中国文博视界”,开展沪上文博之旅研学活动。
(2)推进区域德育特色课程“制度自信的力量”,形成课程实施手册。
(3)推进大同教育集团德育一体化工作,开展《同声嘹亮》朗诵剧的展演活动。
(二)推进“五育并举”,创新融合培养全面发展、学有特长的大同学子
1、推进生涯教育。
(1)结合黄浦区学生发展指导中心建设,完善我校学生发展指导机制。
(2)开展1-2次全体导师讲座式培训和每月1次以班主任为主体的核心团队培训,以导师队伍建设带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3)建设优秀导师资源库,配合学校建立大同优秀毕业生导师资源库。
(4)在原有基础上完善生涯导航课程。
2、推进劳动教育。
结合黄浦区都市劳动试点,与创新教育、科技教育、生涯教育等相结合,以项目式学习方式,推进劳动教育特色校建设。继续推进劳动教育特色课程建设;围绕“人人学会一项劳动技能”,开展一次“劳动小达人”评选
3、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1)建设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完善轮值制度,完善学生心理档案。
(2)完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开展1-2次面向全体教工的普及讲座。
(3)各年级开展1-2次家长学校。
(三)系统化构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支持体系,推进“家、校、社”合力育人
1、运用“家庭教育”家长指导手册,融合心理健康、生涯导航、安全自护教育等,构建起家、校、社“三位一体”协同推进育人课程体系。
2、完善家委会建设。成立学校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建设校级家委会,创新家长学校课程。开展线下家长学校1-2次,线上家长学校培训3-4次。
3、进一步建设社会实践基地。
(四)德育队伍建设
1、落实相关培训工作。
推进上海市班主任(陆丽萍)工作室建设。推动学校新一轮班主任工作室建设。
2、健全德育队伍建设机制。
(1)通过组织班级活动与管理提升班主任的育德能力。
(2)组织参加长三角班主任基本功大赛、黄浦区心理辅导教师基本功竞赛。
3、加强德育科研。
结合德育特色共享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鼓励德育科研开展,总结德育队伍建设的有效做法,提升教师生涯课程设计及实施能力。
4、探索德育工作坊建设。
探索建立德育课程开发、德育管理、社会实践指导、家庭教育指导、心理健康辅导等领域的工作坊。
(五)常规工作安排
1、“创建七彩校园,营造温馨教室”
(1)以校庆110周年为契机,发挥大同博物馆讲解队作用,邀请校友以视频等形式分享在母校的成长小故事。总结确立班级文化建设特色项目,营造文明健康、好学上进的班集体氛围。
(2)以“校长午餐会”、“校长小助理”推进学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
(3)开展先进班集体表彰工作,推进特色班集体建设,汇编“大同之星•生涯故事”档案。
2、“明常识、守规范、学高尚”行规养成
(1)落实 “五项管理”,加强“双基”教育,重点抓手机管理、环境卫生、学习规范、课堂纪律、午休管理以及文明礼貌。
(2)充分发挥值周班“示范、学习、服务”的功效,激发年级学生自管会自主管理、自我教育的潜能,总结经验,形成特色。
(3)建设“文明宿舍、温馨寝室”。进一步完善晚自修的学校、年级、宿舍三级管理巡查;开展文明寝室评比。
3、“热心社会公益、导航风采人生”志愿者活动
坚持与半淞园路街道及其各个居委对口协作,视防疫形势,推进“一班一居委”等志愿活动;扶植和培养2-3个(名)在市、区有一定影响的志愿者服务队或志愿者个人品牌。
(六) 团委学生工作
1、组织建设
(1)加强团组织干部培训。
(2)做好第40期党章学习小组工作。
(3)优化团员、入团积极分子发展考察机制。
2、思想建设
(1)探索团员教育常态化制度。加大团课开发力度,制定集体学习方案,做好青年、入团积极分子和团员的教育工作。
(2)依托“黄浦新青年”公众号,组织广大团员青年开展“青年大学习”。
坚持做到团委带动支部,支部推动全员。
3、活动开展
(1)围绕“建团100周年”、“校庆110周年”,通过课题研究、主题征文、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开展主题系列活动。
(2)做好暑期社会实践大会和志愿者交接仪式,加强学生实践成果认定与反馈。视疫情防控形势,相机开展各类社会实践活动。
(3)做好“一二·九”表彰。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大同报等平台,加大对优秀团员、优秀团干、优秀团支部的发掘和宣传力度,发挥好榜样教育的作用。
(4)加强学生社团建设与文化宣传,更好地融入学校课程体系。推进星级社团评价制度,为参加区优秀社团和明星社团做全面准备。
二、课程教务工作
(一)课程改革
1、继续探索和谋划学校课程新方案。对接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聚焦学科育人和创新教育,加强综合实践课程研究及学校特色课程建设,以学生生涯发展和选课指导机制建设为抓手,探索学生形成个性化修习方案的路径与方式。
2、以新教材全面实施为抓手,进一步推进“双新”背景下的课程实施系统建设。继续在学期课程实施纲要、学科单元教学设计等方面开展探索,完成已实施的学科的课程实施纲要编制,初步形成具有学科特点的单元教学设计范式。
3、继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探索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推动分层教学和个别化辅导工作开展,继续深化“1+4+X”的教学模式研究,建立校本导学资源库,依托课堂教学方式的改变,落实创新教育和育人模式的改变。
4、继续加强项目式课题研究、跨学科综合性研究性学习等教学研究,试点推进校内、校外资源相结合的学生“研究性课题”双导师制度,加强导师管理和成果导向,认真开展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教学,形成研究性学习新经验。
5、以学校“信息化标杆校”项目为契机,进一步加强现代化教学技术的学习和研究,加大网络空间大数据服务支持教学的研究。充分利用学科现代数字化实验室,开发与之相配套的学科课程,进一步探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途径。
(二)教学管理
1、进一步完善听课、评课、反馈机制,注重课堂教学“六个反思”和“八个善于”,持续打造“关注学生发展需要”的“活力课堂”。本学期组织一次“双新”课改学术展示交流活动。
2、进一步围绕教学五环节加强对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反馈、考试与个别辅导各流程的管理。着力引导“校本作业平台”的建设及教学、考试评价制度的研究。
3、加强特色教研组建设。加强教研、备课活动的常规管理;推动语文、物理、化学、历史“学科高地”工程各项目标的达成,进一步推进其他学科“学科高地”建设步伐。
4、坚决贯彻作业管理相关规定,加强作业布置和质量监控的实践研究,规范作业布置,把作业设计、批改和反馈情况纳入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实绩的考科评价。
5、加强过程调研指导与质量监控,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进一步加强高考工作的精细化。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做好各级各类质量分析和反馈,发挥质量分析的指导性作用。
(三)教务工作
1、全力构建人人关心教育,各方协同联动,服务保障到位的育人生态。推进图书馆、实验室等场所规范开放和使用。继续做好图书漂流活动,同创书香校园。
2、完善中、高考综合改革配套机制。深入推进选课走班,强化对学生的选课指导。创新思路,谋划和研讨2022级新中考改革后的第一届招生工作,做好2022届高三年级的高校招生相关政策宣传和高考报名、志愿填报等工作。
3、不断细化和具化各项事务性工作,持续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育人方式变革,共同提高政策领悟力、工作执行力,争创“小而严”、“小而实”“小而新”的工作作风。
4、重视命题、审核、档案收缴的规范性,充分利用学校一体化平台建立命题编制、审核、反馈各项档案收缴的规范化操作。推动交叉命题和异校交流命题工作。
5、做好各级各类考务工作。在当前疫情防控常态化趋势下,要提前谋划,统筹安排,不断细化分级分类培训工作,加强考务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和工作水平。
三、教师发展工作
(一)教师专业发展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不断激发教师内生动力。
增强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以制定完善《上海市大同中学师德师风考评指标》为契机,健全制度建设;以教师节表彰、“年度教师评选”等方式,传承创新,激励广大教师成为 “四有”好老师。
2、完善专业化发展机制,形成教师发展校本格局。
积极推进完善教师发展“三四四”校本格局,量身定制教师个性化发展规划,推动教师的专业化成长。逐步建立教师专业发展的个性化电子档案,完善教师专业发展平台建设可视化。
3、积极引导教师学习、研训,做好“十四五”校本培训的规划。
借助学校一体化平台建设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师培训的深度融合,组织教师参与“双新”研训;以专题学习会等形式继续做好“五项管理”学习培训。在做好本校“十四五”新一轮校本培训整体规划的基础上推进本学期的各项培训。
(二)教科研工作
1、依托市区级教育教学研究项目,深化新课程新教材改革实践。
深入推进上海市提升中小学课程领导力项目(三期);启动市级教育科学研究项目《“双新”背景下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DT课程链实践研究》;深入推进新课程新教材实施项目校、黄浦区创新教育标杆校、上海市教育信息化应用标杆培育校等实施。
2、举办2021年大同中学教科研大会,完善校教科研成果评审认定机制。
组织开展年度教科研论文、教学案例评比工作,基于校信息化平台,探索发表与未发表教科研论文(案例)分类审定机制,完善教师教科研成果认定与归档流程。
3、以校级教育科学研究项目为抓手,深化教师教科研专题培训与指导。
结合《黄浦区教育改革和发展“十四五”规划》,积极开展教科研主题培训与专题辅导。推进校级教育科学研究项目实施,助力青年教师参与市区级教育科学研究项目申报。
4、搭建教科研成长平台,组织开展2021年区级教科研项目申报与教科研征文活动。
组织教师参与华东师大普教研究中心“第二十七届普教基地学校科研大会”与《现代教学》年度征文、区级教科研项目申报等,为教师教科研论文撰写、发表与专业提升提供相应渠道与专业支持。
(三)信息化建设
1、以“双新课改”为契机,深入推进智慧校园建设。
不断加强信息化教学资源、管理、教学应用等软环境建设,夯实基于“双新课改”的信息化标杆校应用场景建设,推动学校画像、教师画像、学生画像的生成以及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应用。探索打造“5G+AI”智慧校园。
2、落实AI应用建设项目,融合应用新技术引领教育发展模式创新变革。
完成AI应用建设项目,包括校门口车辆进出、访客管理、宿舍考勤、教室考勤等,完成教室物联网数据采集以及电梯改造项目使用与后续服务;加快部署教室、办公室电子班牌系统,实现个性化无感查询。
3、积极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不断优化一体化平台建设。
对学校现有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流程进行梳理和优化,实行流程再造,坚持通过大数据驱动综合评价的改革,形成有效的各司其职、上下联动、点面结合的教育治理现代化体系。
4、探索智能教育应用场景建设,完善学校创新实验室建设。
落实海洋工程实验室软硬件资源配置及数字化环境建设,加速建成新型AR/VR沉浸式工程实验室。提供更加人文化的教育环境、更有温度的教育服务,更加多元化的学习资源、更加个性化的学习方式、更加泛在化的学习时空。
四、体育艺术科技教育工作
(一)体育
1、落实“五项管理”,提升学生体育素养及体质健康水平
以双新课改为抓手,利用体育课加强学生专项技能、体能的强化,开展“一校多品”(空竹)项目,使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得到提升的同时,掌握1项以上运动技能。
2、师生联动,提升赛事育人水平
借助信息技术督促学生利用课上及课外活动时间进行勤练,并合理利用体育课、早锻炼等时间开展小型多样的体育比赛,吸引和发动热爱运动且具有一定特长的教师参与、指导和组织师生比赛,共同构建大同校园体育赛事系列。
3、落实一条龙三年发展规划,构建科学合理的训练-管理-保障体系
制定并继续落实足球和跳高一条龙三年发展规划,重点做好布点学校的运动队的建设、保障和评价等工作。继续完善运动队管理制度并重点抓落实质量。构建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训练体系,完善训练设施,提升保障水平。
4、加强赛事育人,校园体育与竞技体育相结合,共育大同品牌体育文化
和团学联合作,通过运动会、社团节、校园系列体育竞赛让学生了解体育文化、热爱体育运动;以学校体育传统项目为抓手,借助学校跳高队和足球队参加市、全国比赛现场助威团等系列活动,宣传和普及大同跳高、足球文化。
5、以课题为抓手提升研究品质
继续推进体育组主持的2020年度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项目(第二批)研究和2019年度黄浦区教育重点课题研究。
(二)艺术
1、艺术课程建设与教学
(1)高一年级试行艺术新课程新教材,围绕艺术核心素养设计艺术课程单元教学,进行学科统整、信息化技术与艺术学科深度融合的研究。。
(2)推进艺术特色课程,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校本课程。
(3)深度挖掘艺术课程的育人价值,尝试“艺术”+的大美育课程。
2、艺术团队
(1)加强学校各艺术团队建设,规范并完善艺术团日常管理和学业管理等制度,加强艺术团团员的管理和考核,提升各艺术团整体水平。
(2)组织各艺术团队积极参加市、区、社区和学校的各类艺术比赛和展演,逐步形成品牌特色,营造浓郁的艺术文化氛围。
(3)艺术“一条龙”建设。民乐团积极申请第二批艺术“一条龙”布局项目龙头学校。
3、营造良好美育环境
(1)拓展各类艺术社团的育人功能,继续举办“国乐风雅颂”传统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
(2)更新和添置艺术新课程的正版音响资料、乐谱和艺术参考书等,保障艺术教育教学的顺利进行。
(三)科技
1、推进常设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比赛取得新突破
积极做好校内遴选举荐工作,作为大同科技分社向科协市科技总社多推荐高质量的创赛项目。力争在第20届上海市百万青少年争创“明日科技之星”评选等活动赛事中有所突破。
2、完善CIE课程的开发和更新,举办好2022学年校科技节系列活动
积极与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学创新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科研院所开展共建活动,促进CIE课程升级再造。举行2021年“智能与生活”(主题暂定)科技节系列活动,积极对接为学生创设集科普与生涯导航为一体的科技活动。
五、国际教育交流与国际课程班
1、规范PGA课程,推进跨文化国际理解教育
继续深入研究关于国际课程中理科课程本土化实施的课题,2021年底提交课题报告,并制定可行性实施方案。
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历届毕业生回校、海外游学、夏令营、中华文化巡游、艺术周等活动,构建跨文化国际理解教育特色主题活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以大同核心课程“夯实基础,培养兴趣”为目标, 进一步调整核心课程和国际课程的课时配比、各学期的学科安排、各阶段学术活动的补充等,形成2021版PGA课程方案。
2、推动国际交流,讲好大同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提升国际姊妹学校之间的人文交流水平。鼓励校际课题研究、跨文化交流、参与国际比赛和演出等。优化澳洲孔子课堂项目及上海-汉堡友好城市交流项目。
为迎接建校110周年,组织PGA课程全年级开展以“我来讲大同故事”为主题的英文演讲、写作比赛,让学生了解挖掘大同元素,走出国门也能讲好大同故事。
3、加强内涵建设,健全教育服务机制建设
修订和完善工作制度、教学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加强交流中心行政人员和教师岗位责任制,促进中、外方师资的交流学习。继续规范并加强教学常规,组织教师参加国际文凭组织的各项培训及本部教研活动。
六、工会工作
(一)进一步加强学校民主建设,充分发挥工会职能。
1、不定期的召开教师代表座谈会,为学校领导在重大问题决策提供参考。
2、组织好学校第十一届教代会的筹备、组织、执行召开等过程。
3、积极稳妥推进和提升校务公开制度建设,调整校务公开领导小组、民主监督工作小组、人事争议调解小组,根据学校工作计划要求积极配合相关部门拓展新的公开渠道。
(二)建立‘和谐,愉悦’的教工之家,增强广大教职工的凝聚力。
1、完善教工之家活动室(咖吧、健身房、阅览室等),增添相关的活动设施,组织广大教职工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积极加强体育锻炼。
2、关心教职工的疾苦,继续坚持走访慰问制度,想尽千方百计为职工办实事,做好事。
3、关心每位职工的身体健康,落实一年一度的教职工体检。
4、加强星级文明班组建设,落实每学期两次星级文明组室评比。
(三)认真开展好各项活动,构建和谐,快乐的校园。
1、根据区教育工会的要求,认真组织参加区级以上的各类文体活动。
2、组织开展庆祝第三十七届教师节活动。
3、筹划、组织开展教师阳光体育课程活动。
七、后勤服务工作
(一) 疫情防控工作
1、“管住门”。
严格落实外来人员进校审批制度,加强师生进出学校高峰时段校门秩序管理,协助做好测温工作。
2、“消好毒”。
严格落实相关规定,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做好校园消毒、食堂卫生整治和食品安全保障工作。
3、“备好货”。
根据“发一备一”的总体要求,继续通过各种渠道储备洗手液、消毒液、口罩、体温仪等物品,为开学后疫情防控工作做好物质准备。
(二) 基建、设备工作
1、完成今年基建工程,并做好预验收工作。
2、做好2021年大礼堂维修、地面砖维修、外立面大理石维修、消防设备更新及配套设备的前期设计、招标等工作。
3、协调管理学期中的施工项目(因芯片短缺等原因滞后的工程)。
(三)常规工作
1、进一步提高“放心食堂”的服务水平,确保“放心食堂”食堂验收合格,提高师生对餐饮服务的满意度。
2、通过微型消防站、业务消防队定期训练等方式,提高学校消防安全保障能力。
3、按要求做到每季度清洗水箱,每学期全面检测、每月抽检水质监测,确保饮水安全。
4、进一步加强现物业公司的管理,做好物业评价工作,为2022年物业管理公司的选择提供依据。
八、其他工作
1、巩固和发展“全国文明校园”“上海市文明校园”成果,继续开展文明校园建设及文明城区创建的各项工作。
2、加强语言文字示范校建设,积极推广普通话;做好档案工作,加强学校档案工作,巩固样板档案室成果。进一步做好校外人员进出校园的登记、标识工作。
3、继续推进紧密型集团建设,做好帮扶西宁果洛中学工作和初中强校工程。
4、继续加强学校宣传工作,讲好“大同故事”。
5、做好上级布置的各项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