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黄浦区海华小学基础教育信息公开 > 发展规划 > 谋定后动 善作善战

发展规划

谋定后动 善作善战

索引号:-0701-2020-001  发布日期:2020-10-19 来源:黄浦区基础教育机构信息公开

——黄浦区海华小学“十三五”发展规划

2015——2020年)

一、 历史回顾

——学校三轮发展规划的制定与实施让“绿色”成为海华发展的基石。

1.前奏:海华小学第一轮发展规划(2002—2005年)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学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开始有意识地酝酿办学特色。 

2.基调:2005年起,海华小学进入了以龙头课题(“‘绿色学校’的课程统整研究”)引领学校整体发展的过程。第二轮发展规划(2005—2008年),学校确定了“绿色”的办学理念,开始了具有“海华特色”的校本课程新路径的探索,同时提出了学校文化发展的要求。 

3.快板:第三轮规划(2008—2011年),学校全面落实“绿色”办学理念,整体推进课程建设,以“统整”为特征的课程改革日益深化,对学校的特色创建起到了关键作用。

4.号角:2011年,学校的课题成果荣获上海市第十届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2013年,课题成果展示会得到与会市、区领导专家的肯定。从课题取得成功的那一刻到现在,海华人从未懈怠,一直酝酿新的起跳,力争更上一个台阶。

 

二、继往开来

——“创新实践、团结合作、行动研究”的主旋律正在奏响。

1.厚积:十多年来的实践经验

1)研究的意识和能力

2005年学校开始实施“‘绿色学校’的课程统整研究”这一市级课题。在课题的引领下,学校围绕“绿色”办学理念,以“主题单元活动”为抓手,用“统整”的方式创建着具有“海华特色”的校本课程。将近十年的研究,让每一位海华人都经历了从“学着做”到“帮着做”、“主动做”,从“让我做”到“我会做”、“我要做”的过程,普遍形成了一定的科研意识,这也成为学校进一步发展的内在动力。

 

2)统整的思想和方式

课题研究的过程催生着一系列的“统整”:三类课程的统整、跨学科统整、统整式课型、统整的教师协作团队、统整式的扁平化管理。实践中,多门学科教师常常打破学科知识界限,带着“统整”理念进行各类教学活动,积极拓展课堂教学发展空间。这样的工作方式让教师的凝聚力逐渐形成,“个体”不甘落后,“团队”合力激发;学生的主体地位越来越明显,学习共同体已见端倪;课程管理的视野向“大课程观”逐层推进,各方效益均有收获。

3)梯队的培养和发展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宝贵资源。中老年教师是学校发展的中坚力量,青年教师是学校发展的关键力量。学校通过“师徒结对”,做好“传、帮、带”工作,让中老年教师的教学经验得以发扬,让一批有较强发展愿望的青年教师脱颖而出。结合教学中的问题,积极参与课题申报,越来越多的年轻教师投身到教学改革之中,为课程建设添砖加瓦。部分师德修养、业务素质和教书育人等实际工作能力方面较优秀的教师也正成为区、校骨干教师。充满生机、乐于进取、奋发向上的教师队伍将推动着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2.薄发:今后五年的奋斗方向

1)关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绿色”的根本是人文精神和可持续发展,“海华特色”的核心是“为了学生的学”,近十年的教学改革让我们把关注的目光更多地投入到学生身上。从目前的调研反馈情况来看,我们学生的“个性化学习”现象还不够充分。校本课程虽然给孩子提供了展示的舞台,但步子迈得还不够大。

2)关于教师融会贯通地教学

在校本课程的构建与实施中,我们已经创造出“融合式统整教学”课型:即多门学科教师围绕一个教学主题,整体设计,共同执教。目前,我校多数教师的工作热情较高,但也有“安于现状”的现象存在。在深入打造“海华特色”的今天,教师既要有高昂的工作热情,还需要有勇于攻坚克难的决心和能力。学校更希望各学科教师能围绕学校培养目标,根据教学任务重新组合,聚焦学生学习共同研发教学设计,优势互补;更需要“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教师去带领学生寻找资源,收集信息,进行探究,让学生自己去“觅食、消化和吸收”。

3)关于课程的体系构建

学校的培养目标旨在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根据学生的实际,了解学生个体的特点并努力满足他个性的需求,为学生提供可选择的课程内容,提供因人而异的培养学生会学的个性化方法是我们的追求。近十年的实践研究已经让我们构建起了有一定特色的比较完善的校本课程,但在学校课程整体体现并落实“生命”、“阳光”、“活力”、“成长”的学生培养目标,让每个学生找到合适“他”的课程方面还有很大的生长空间。

 

三、发展定位

——为落实减负增效,更为推动课程的变革。

1.战略思考

“绿色学校”这一办学特色逐日彰显并广泛得到认同的今天,着眼于未来五年的进一步发展,海华小学将坚持“绿色”理念的统领,深化“绿色学校”的内涵,完善“统整”的行动方法,追求师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发展,以“为了学生的学”为根本,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以课程改革为基础,把学校特色做深、做实,力争成为优质、稳定的“特色学校”,使师生在教和学的碰撞中共度美好的生命历程。

2.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今后五年中,进一步完善、细化“生命”、“阳光”、“活力”、“成长”的学生培养目标,促进学生认知与情感、知识与能力的和谐交融、整体发展,培养学生形成发展兴趣、宽容待人、热爱生活的品质,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依托十年校本课程统整的经验和基础,将“统整”深化到学校课程的整体架构中。在此过程中,围绕目标体系构建“指向一致、系统有序、整体落实”的学校课程新框架。

2)具体目标

——师生发展目标: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教师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探索多元多样的教研模式,打造跨学科合作的教师团队,以保障在学校课程持久的生命力下,学生全面、均衡、富有个性地持续发展,力求实现师生的共同发展、共同成长。

——课程发展目标:学校以国家(地方)课程方案和标准为依据,围绕学校的培养目标,重新思考学校课程的定位、结构关系及编排方式,对学校课程进行系统与集约化设计,使之成为可以直接实施的教学内容并开展有效教学实践的过程。同时,让德育回归到教学工作中,使德育科学、有效地融入学校课程,促使我们将教育的视野扩展到非智力领域,伸展到学生的精神世界,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理想信念、道德人格、思维方式的教育;促使我们改变千人一面的培养模式,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

——学校管理发展目标:在学校课程“整体落实培养目标”下,进一步优化“一轴两会四部门”管理的“统整”功能,整合利用多方教育资源,拓展家校互动平台,探索从管理上保证课程实施的操作路径与机制,发挥其协同效应,并使其管理功能扩展到学校各项工作中。

四、行动计划

——行走在“课程统整”改革之路上的我们任重而道远。

(一) 教育科研与课程

1.行动目标

“绿色”理念为引领,以构建“指向一致、系统有序、整体落实”的学校课程新框架为切入口,以区级重点课题“‘统整式’学校课程的整体架构与实践探索”为抓手,将科研工作与学校各项活动有机融合;进一步完善科研制度管理,增强教师问题意识,提高教师实践研究能力,深化学校科研氛围,力求更有效地引领、助推学校课程建设和内涵发展。

2.实施措施

1)分析学校课程统整的经验和基础,具体组织实施“‘统整式’学校课程的整体架构与实践探索”课题的开展、落实与推进。

2)广泛收集总结教师实践研究的成果经验和鲜活案例,组织教师开展典型案例的研讨与反思,引领教师从问题着手进行再研究,提高教师实践研究的能力。

3)进一步完善科研管理制度,优化科研管理功能,引领更多教师投入到实践研究行列之中,使学校群众性科研的开展规范有序、积极蓬勃。

4)在学校“一轴两会四部门”的组织架构下,提升科研部门科研率先的引领职能,加强科研部门与学校其他各部门的协同联动、互通互助,优化学校统整合力,助推学校发展。

3.重点项目

项目一

l 项目名称

“统整式”学校课程的整体架构与实践探索

l 预设时间

201410——201612

l 项目指向

围绕学校培养目标体系,构建“指向一致、系统有序、整体落实”的学校课程新框架,探索课程实施的操作路径与机制。

l 项目内容与实施

“统整式”学校课程的顶层设计研究——对培养目标(“生命”、“阳光”、“活力”、“成长”)做进一步的完善与细化,以“统整”的思路对现有课程进行盘整,有机“统整”三类课程,从而使学校的所有课程能整体体现并落实培养目标。

“统整式”学校课程的实施操作研究——三类课程中“培养目标整体落实”的路径与方法。

“统整式”学校课程的管理保障研究——在学校课程“整体落实培养目标”下,进一步优化“一轴两会四部门”的组织架构及其“统整”管理的功能。

“统整式”学校课程的综合评价研究——整合学生、家长、社会多方资源,对课程评价、教师评价及学生学业评价进行整体的改革,建立多元的评价机制。

(二)校园文化与德育

1.行动目标

“绿色”理念为引领,围绕“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根本目标,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重德育内涵发展,创建“绿色”温馨校园,突出习惯养成、品德培养、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提高全体教师育人水平,以班主任基本功校本培训提升班主任专业素养,使德育科学、有效地融入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整合利用多方教育资源,完善“三位一体”,拓展家校互动平台,健全家长志愿者服务机制。

2.实施措施

1以海华特色校本课程及课程整体发展为依托,将德育有效融入各类课程实施与课程教学为远景目标,构建课内外贯通的“统整式”实践活动枢纽平台,使海华德育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形成全面育人氛围。

2着力推进行为规范教育。在学习知识,形成能力的同时,丰富德育途径,开展实践活动,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

3加强班级文化建设,抓实班主任基本功。形成交流、研讨的机制,高班主任工作计划的针对性,突出重点,提高教育活动的设计能力和个别化教育能力。完善班主任考核与评优制度,倡导细节德育,推广育德方法,提高班主任育德能力,汇编《班主任工作操作细节》。

4强化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合力。加强学校、年级、班级三级家委会建设,定期开展向家长开放教育教学活动,开设家庭教育讲座。整合优化资源,健全家长志愿者服务机制。市民学习基地服务于社区,并进一步拓展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为学生参与社会、服务社会创设条件。

3.重点项目

l 项目名称

“建设班级文化 抓实班主任基本功”校本培训

l 预设时间

2014年9月——2019年6月

l 项目指向

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背景下,通过班主任校本培训课程,加强理论学习,注

重实务培训,引导班主任加深对专业素养的理解,班主任工作由“经验型”向“专业化”转变,提升班主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l 项目内容与实施

开展班主任工作规定及相关政策性资料的研读,帮助教师加深对班主任专业素养的理解,全面领会班主任工作的要求和意义。

以班级文化建设为载体,将班主任工作与基本功培训相结合,整合学校工作,寻找工作间的内在联系,有计划、分步骤地开展,提高班主任育德能力。

结合“绿色”温馨教室创建,鼓励班主任在班集体特色建设中勇于实践,促

进班主任专业化发展。

拓宽班主任互动交流平台,利用校园网络初步形成班主任工作交流网。

(三)课堂改革与教学

1.行动目标

“绿色”理念为引领,围绕“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根本目标,关注学生的差异和特点,以主学科课后作业研究项目为依托,为学生提供适应其学习基础、个性特点和发展需求的教学,培养学生乐学、好学、会学的可持续发展的品质;探索学生综合素养评价新路径,依托综合学科评价的创新研究,让每一位学生在意蕴丰厚的课堂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构建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用科学化的手段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2.实施措施

1)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与个性需求,对主学科课后作业进行实践研究,提供分层的、可供选择的作业,让作业成为学生个性化成长的舞台。

2)综合学科结合自身学科特点,进行有效地学科评价尝试,各学科完成各册教学内容梳理,建立考查题库,探索学生综合素养评价新路径。

3)把影响教育质量的各种因素进行系统分析,并由此构建一个全面的、协调的、科学的保障体系,在全校形成科学的教育质量观,使学校教育质量的管理更加规范、有序,让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成为每个教师自觉的行为,以此全面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

4)根据学校的培养目标,有创意、有特色地落实“零起点”工作,让每一个35分钟共同构成学生精彩的生命历程,让课堂成为教师成就自身事业的舞台。开展低年级“零起点”教学及评价研究,将“零起点”的教学理念、研究方法和操作实践逐步向中高年级辐射延伸,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3.重点项目

1)项目一

l 项目名称

主学科分层课后作业设计研究

l 预设时间

2014年9月——2017年6月

l 项目指向

根据学科特点,关注学生的差异和个性需求,设计体现学科特色的分层作业,形成比较完整的作业设计系列,切实落实“减负增效”。

l 项目内容与实施

语文学科依托《基于整体设计小学生语文学习过程的语文课后作业研究》课题研究,在作业设计中注重语文学习过程的整体性,在课前预习、课堂学习和课后作业这三个环节体现一致性,形成完整的一至五年级作业设计,并对作业评价与管理进行研究。

数学、英语学科每学期选择一个单元进行分层作业研究,提高、增加作业的可选择性,让学生乐学、好学。

  围绕各学科作业设计,进行案例撰写、主题分享等活动,促进教师自我反思能力的提升,助推专业化成长。

进一步通过丰富教研活动、校本研修的形式,给予教师适切的帮助、指导,以保证课后作业设计研究的实施顺利进行;努力改变现有的教师评价方式,对教师作业设计及批改提出更科学、更全面的评价方式。

2)项目二

l 项目名称

学生综合学科素养评价研究

l 预设时间

2014年9月——2019年6月

l 项目指向

综合学科结合自身学科特点,进行有效地学科评价尝试,各学科完成各册教学内容梳理及考查题库的设计,探索学生综合素养评价新路径。

l 项目内容与实施

  各综合学科每位教师在认真研读学科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每学期梳理本学科一个年级的知识点及教学内容,结合学科知识点确定评价内容及形式,逐步形成综合学科评价题库。

  每学期选择部分学生参加综合学科素养评价,参与人数及每人参与的学科数量逐年递增,探索对部分学生进行个人发展综合评价。

进一步通过丰富教研活动、校本研修的形式,给予教师适切的帮助、指导,反思不足,总结经验,保障学生综合素养评价研究的顺利进行。

3)项目三

l 项目名称

“零起点”教学与评价研究

l 预设时间

2015年2月——2017年6月

l 项目指向

严格落实课程标准,深化对“零起点”教学与评价的研究。在市教委相关工作要求的指导下,有创意地开展工作,凸显校本特色,努力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学习与发展。

l 项目内容与实施

    开展学科课程标准及相关学习资料的研读,帮助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全面领会“零起点”工作的要求。

  推进“零起点”教学与评价研究,关注学生个性需求,对学生进行学习习惯、方法和能力的培养。在两年内,逐步探索语文、数学、英语学科一二年级评价方式的改革,在实践反思中形成比较完善的评价方案。

  开展一年级学习准备期的研究,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兴趣的激发,努力营造良好的家校沟通氛围,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小学生活。

(四)专业发展与师资

1.行动目标

围绕“绿色”理念下,教师专业发展的长远目标,以“一专多能”复合型教师队伍梯队式培养为切入点,多层次,全方位激发教师自身发展的内驱力,重点落实青年教师序列化培养,进一步完善师资管理制度,推动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师专业化持续发展。

2.实施措施

1)凭借校本培训平台,努力探索新形势下师德师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不断创新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机制,营造良好氛围,多渠道开展教师职业道德培训,加强教师专业精神和职业理想教育,丰富教师精神生活,引领教师牢固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精神追求,提高教师队伍综合素养。

2遵循教师专业“梯队成长”规律,全方位建设序列化,阶梯型的教师专业团队,重点落实青年教师培养,促进青年骨干队伍建设。

3)多角度发现教师“专业优势”,以项目带动“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教师培养,充分利用区域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资源进行指导带教,并发挥校级骨干教师的作用,优化师资队伍建设。

4)继续完善教师队伍建设保障制度,修订《海华小学校级骨干教师申报及考核细则》,《海华小学“种子”教师重点培养制度》,有效运行推进青年新秀,教学能手,种子教师,校级骨干教师的管理与奖励机制,促进教师队伍梯度发展。

3.重点项目

l 项目名称

 “一专多能”复合型教师队伍梯队式培养

l 预设时间

20154——202012

l 项目指向

围绕学校培养目标体系,完善教师队伍梯度建设,阶梯式推进各层次师资专业成长,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教师,打造跨学科合作的教师团队。

l 项目内容与实施

1、提高学科专业能力,发展学科整合综合能力,推动多方位发展。

“一专”指的是强化教师学科专业技能和学科专业素养。一是通过加强教师专业统筹管理,完善学校岗位设置管理,落实完善教师职务岗位聘任与学校用人管理相结合的制度,多层次递进,推动专业胜任力,推进中、青年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晋升。二是通过校内外各级各类平台,在研训,参赛,公开展示中推进各学科教师的专业素养。

“多能”指全面发掘专业潜能,打造跨学科合作能力,提升学科综合能力提升。

2、完善师资管理制度,关注教师各阶段成长点,推动梯度发展。

完善教师队伍建设保障制度,修订《海华小学校级骨干教师申报及考核细则》,《海华小学“种子”教师重点培养制度》,以自“定”、内、外“训”相结合的方式落实师资队伍梯度培养。自“定”即提高青年教师自我认识,制定自我规划;内即对于青年新秀教师,开展校内师徒结对带教,让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走向成熟;外“训”即采用“导师制”培养方法,给校级能手教师压担子,并从中“育种选苗”,聘请校内外区域骨干教师带教,发挥其在学科、班主任、科研等诸个方面的优势潜能,推动其成长为校级骨干教师。同时在开展校本“统整”跨学科合作实践中推进校、区级骨干教师“一专多能”综合发展,助推其在区级层面上的发挥辐射作用。

 

五、保障措施

——同心协力,坚定不移地迈向深度的教育服务。

1.管理

重视规划引领,促进学校整体发展。依据教改发展方向和学校发展现状,在传承学校文化基础上,制定办学理念清晰、办学特色稳定、发展目标明确的学校五年规划。在规划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组织教职员工全员、全程参与,并把各项目标以及具体措施分解到年度的工作计划中,确保规划对各项工作的引领作用和规划的落实达成度,使规划成为全体教职员工普遍认同的目标、价值和信念。

管理规范民主,营造和谐校园氛围。学校创设科学民主、情理交融的合作管理理念。一方面重视建章立制工作,立足学校发展,打造制度文化,充分发动教师参与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制定,健全民主管理、人事管理、教育管理、教学管理、课程管理、教务管理、总务管理、安全管理八大方面的管理制度,明确相关人员的工作职责和运作要求,使学校管理呈现规范、有序的运作格局;另一方面以真情和智慧加强情感沟通,努力营造协作、友好的和谐温馨校园氛围,有效推动管理团队和教师团队在严谨、务实、敬业的工作状态基础上,构建平等、友好、协作、关心的和谐人际环境。

完善“统整”管理,保障学校课程实施。学校完善学校课程的“统整”管理机制。一方面建立“统整”实验的领导组织和管理机制,完善一系列能够促进课程“统整”的教学管理制度和评价制度,确立培训、计划、总结、研讨交流制度,保证学校办学思想的落实和课程“统整”建设;另一方面进一步完善学校课程的“统整式”管理轴,进一步优化学校管理个层面、各部门“统整”管理的路径和机制,注重部门间分工与协作的密切联系,增强协同效应,强化保障功能,并将课程“统整”的管理功能扩展到学校各项工作中。

2.信息

数字化校园的更新让管理更加有效。为了使数字化校园平台更好地适应与服务未来5年学校发展的各类信息应用,并为学校的各项管理提供必要的支撑与保障,学校将有计划、分步骤地对现有数字化校园平台进行调整与更新。我们将向全校师生征集信息技术的服务与应用需求,结合区信息中心及专业公司的意见建议,整合学校资源,突出应用重点及学校特色,把数字化校园平台建设得更绿色、高效。

微官网让信息沟通无极限。学校与社会、学校与家庭、家长及学生,学校与学校、教师之间都需要有一个更为快捷畅通的沟通平台,这就是我们将在新五年规划内倾力打造的海华小学微官网。我们的微官网一方面将成为学校有力的宣传窗口,为“绿色学校”的深化打开宣传通道,另一方面我们将深化微官网功能,希望通过这一平台,和校外各方有一个互动的桥梁,不断与外界进行互联互通,在提升外界对学校品牌认同的基础上,有更好的参与和体验。

微课程打造网络学习平台。课程改革的洪流让我们更关注个性化教学,也推动着我们在网络平台上搭建起各类学科、各类活动、各类主题单元的设计。在此基础上,五年间,我们的微课程将逐步扩大学科的参与面,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与参与活动能日益彰显,同时运用网络进行评价,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和均衡化发展。我们希望微课程平台在提升学生个性化学习、教师专业成长的同时,能成为一个动态的教学、学习平台,为学校、为课程、为教师提供更好地支撑与服务。

3.后勤

以学校总体工作为指导,提高后勤职工队伍素质为重点,坚持为教育教学工作服务、为教科研服务、为师生服务的宗旨,强化总务后勤工作的规范管理,确保后勤工作保障有力,努力提高后勤服务工作质量,为全体师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

1、发挥后勤保障功能。学校后勤部门积极投入到“绿色”校园环境的建设中,根据学校自身发展需要对学校的各个区域进行优化改造。

2、加强后勤队伍建设。所有后勤部门工作人员积极参加学校各类学习培训,按时参加各类专业培训。

3、提高后勤服务能力。强化全体人员服务意识,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每月召开后勤工作例会,在布置总结各类工作的同时,努力通过各种方式调高工作人员的人文素养。在构建和谐校园的过程中,全体后勤工作人员坚持“以人为本”,积极探索更为有效、稳定的保障和服务新模式。全校性的所有活动后勤人员全部分工到位积极参与。

关闭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