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裘锦秋实验学校基础教育信息公开 > 体卫艺科 > 上海市裘锦秋实验学校三年研究型课程实施纲要(2018-2020)

体卫艺科

上海市裘锦秋实验学校三年研究型课程实施纲要(2018-2020)

索引号:-0804-2020-001  发布日期:2020-07-10 来源:黄浦区基础教育机构信息公开

上海市裘锦秋实验学校三年研究型课程实施纲要(2018-2020

一、背景分析

裘锦秋实验学校于20078月由原黄浦区厦门路小学(1948年创办)和上海市裘锦秋实验学校(小学部)合并而成,是全日制公办小学。校名沿用香港爱国实业家邱德根先生在1991年创办时的冠名。学校作为区教育科学研究基地、“九五”、“十五”、“十一五”教育部重点课题试验基地、上海市学习指导研究所实验学校,校所结合,多年来在“办学生喜欢的学校”思想指导下,以科研指导教研,全面推进课程改革,逐步形成了“自主发展、开发潜能”的办学特色。

作为一所黄浦区科技特色示范校、黄浦区绿色学校、上海市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做中学”试点学校。十二五期间,依据办学理念,充分利用课程教材改革的机遇,结合社会发展要求,结合校情学情,探索开发《绿色小天使》实践活动,围绕绿色生活、动物植物、生命之水、天空地球等内容,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发现问题、探究渊源、获取新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从中获得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使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逐步得到提高。

十三五期间,学校继续“自主发展、开发潜能”办学理念。坚持“让每一个孩子深深恋上学习”的课程理念以及“让教师用自己擅长的方式教,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的教学理念的指引下,学校积极开发三类课程,开展跨学科、跨课程的联动学习,以丰富课程资源、打破课程界限、聚焦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为导向的Q课程体系帮助学生整合各类经验,优化学习方式,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实现全面、持续发展,同时进一步推进学校研究型课程的建设。

图片1

 

 

 

 

 

 

 

 

 

二、课程理念

聚焦研究型课程育人价值,以项目驱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Q探究为载体,立足于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任务要求与学生认知水平相适应、具备一定开放度和挑战性的真实问题。经历精心设计与有序建构,阶梯式地组织一些完整且能承载部分关键能力习练任务的项目,进而形成具有关键能力发展序列的课程体系。注重学生广泛经历与探索体验,经历准备阶段 (规划与设计)、执行阶段(操作与调控)和收尾阶段(归档与发布)三阶段,融合监控与评价,通过结构化地操作技能训练来完善学生“解决真实问题能力”的持续培养,通过掌握关键技能来提升核心素养。

三、课程目标

围绕研究型课程项目化,逐步构建起学校的研究型课程体系,依托低年级综合活动、绿色小天使、我家门前有条河系列课程项目,形成一支具备创新实践精神、课程开发能力、合作共享意识的专业教师队伍,关注学生成长经历,注重引导学生提升研究意识、能力和方法,发展探索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掌握工具与技术等关键技能,提升核心素养。

(一)总体目标

1、学生发展目标:

⑴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开展课题研究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和创造性学力;

⑵通过探究实践过程,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激发学生对事物和现象的好奇心;

⑶通过实践活动亲身体验,让学生初步感知和体验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

⑷通过自主探究,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实践能力。

⑸在尝试对各种问题的探究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

2、教师发展目标:

形成一支“乐学习、善教学、会研究、能创新”的具有学校特质的师资队伍。

(二)阶段目标

1、小学研究型课程项目活动过程的结构模式。

研究型课程的过程结构三阶段模型,分别是准备阶段 (规划与设计)、执行阶段(操作与调控)、收尾阶段(归档与发布)。

研究阶段

准备阶段

执行阶段

收尾阶段

监控(评价)

核心能力

(目标要求)

1.获取信息

2.提出形成问题

3.制定主要目标

4.分解具体任务

5.筛选整理资源

6.预测、判断与假设

7.设计方案

1.研究方法与手段

2.任务分配的方法

3.分工与合作协调

4.报告文本撰写

1.数据整理分析

2.确定交流对象

3.形成交流内容

4.选择分享方式

5.互动交流沟通

6.提交展示成果

7.归纳总结结论

8.检验运用

1.项目进度

2.资源消耗

3.研究偏差

4.阶段成果

项目监控是一个贯穿全过程的、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将这一板块的要求融入每一板块之中,并将相关的学习评价融会其中。在每一阶段中注重培养学生相应的关键技能。

2、核心能力目标与表现水平2、核心能力目标与表现水平

核心

能力

学段目标

学段

年级

表现水平标准

观察

培养观察意识,学会观察方法。

低年级

对身边人、事、物有好奇心和兴趣,能够在引导下有意识、有内容地观察事物。

高年级

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周围的自然和社会环境。

实验

掌握一定的实验方法,规范操作。

低年级

观摩实验,初步了解实验的基本步骤。

高年级

在指导下,按照实验方案,小组合作,规范开展简单的实验操作,并根据实际适当调整。

调查

培养探究意识,掌握问卷调查的基本方法。

低年级

对未知的事物产生兴趣,能够对身边的事物提出自己的一些问题

高年级

有目的地提出具体的调查问题,了解问卷调查的基本要求,会使用已有的问卷或者同伴合作设计的简单的调查问卷,共同完成调查。

设计

培养有序意识,发展方案设计能力。

低年级

了解研究方案的基本要素,明确步骤先后顺序。

高年级

在指导下能够设计简单的研究步骤或者项目方案,并根据实际适时调整。

制作

围绕主题进行成果的制作,培养动手能力。

低年级

在指导下,依据老师的指导,完成简单的动手制作,如折纸、剪纸。

高年级

小组合作围绕主题进行动手制作,利用折、剪、写、画等技能制作小报,并不断修正完善。

资料

收集

学会多渠道收集信息,并进行简单的筛选和整理。

低年级

在指定的范围内,选择与项目相关的资料。

高年级

在指导下,学会从报刊、书籍和网络等多渠道收集与项目相关的信息资料,并进行初步的筛选和整理,适时调整补充。

沟通

交流

学会倾听、理解他人的想法,清晰表达自己的观点

低年级

学会倾听,了解他人的想法,并积极表达自己的意见。

高年级

养成良好的倾听和交流习惯,能够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及时听取意见补充或调整自己的观点。

信息

分析

学会系统整理项目资料,完整体现研究过程

低年级

在指导下,把图画、照片和文字资料按照先后顺序放在一起,并进行简单分类,通过简单的计算和比较,得出初步统计结论。

高年级

能够初步整理数据信息,按照项目实施过程,分类整理和筛选各种形式的研究资料,统一归置存档。

成果

展示

学会运用多种形式展示学习成果

低年级

在指导下,能够运用图画、实物等形式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高年级

小组合作,学会选择恰当的形式展示研究成果,尝试利用多媒体展示研究成果。

分工

协作

围绕活动要求,小组合作,客观地对同伴进行评价。

低年级

能够按照老师分配的工作开展小组活动,会使用提供的评价单评价自己和同伴,能肯定和赞赏同伴的学习活动和研究成果。

高年级

依据学习单和评价单分工合作,对自己和同伴的学习活动以及研究成果进行及时、客观的综合评价,并能说出理由、提出建议。

成果

展示

学会运用多种形式展示学习成果

低年级

在指导下,能够运用图画、实物等形式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高年级

小组合作,学会选择恰当的形式展示研究成果,尝试制作小报、手册或利用多媒体展示研究成果。

 

四、课程设置与内容

(一)准备期

明确一年级第一学期为研究型课程准备期,通过一些小故事、小游戏或小活动,了解实践期研究项目,初步掌握观察、交流、记录等研究方法,培养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能够自主发现问题和大胆提出问题,利用“问题超市”突出培养问题意识,结合综合式主题活动开展探究。具体安排如下:

 

类别

  

故事与观察

问题超市开张啦、动物的外表、小猪盖房子的故事、秋天的信使等

体验

小游戏

我的朋友——书包、手的游戏等

小活动

认识我的校园、奇妙指纹画、身边的安全标志、探究Q长廊等

 

(二)实践期

一年级下学期至五年级的实践期,基于现有的各类资源,围绕Q课程的校本教材《绿色小天使》、“我家门前有条河”系列课程项目和区域共建课程,并结合探究型课程学习包,有效梳理并不断优化学校研究型课程的关键能力序列,以此作为依据,将指向相同关键能力的项目归类,纵向与横向上有序呈现,从而形成本校的项目群。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既可以使用现有资源,也可以根据班级、年级的情况尝试设计新项目,不断丰富项目库。具体设置如下:

 

年级

项目

关键能力

素材来源

一下

植物天地

观察、收集资料、沟通交流等

自主开发

创意树叶画

观察、设计、制作、收集资料、沟通交流等

自主开发

和太阳做游戏

观察、实验、表演、分工协作、沟通交流等

学习包

二上

身边的绿

观察、调查、制作、沟通交流等

自主开发

河边找美景

观察、调查、表演、分工协作等

自主开发

用的环保

观察、调查、收集资料、沟通交流等

自主开发

有趣的水滴

观察、实验、分工协作、沟通交流等

学习包

生物小世界

观察、设计、制作等

自主开发

人类的朋友

观察、设计、制作、收集资料等

自主开发

三上

探访昆虫世界

观察、设计、制作、收集资料、信息分析等

学习包

走进水世界

观察、实验、收集资料、信息分析等

自主开发

纸天地

设计、制作、沟通交流等

学习包

三下

珍贵的水源

观察、设计、制作、收集资料、信息分析等

学习包

保护水资源

观察、调查、资料收集、沟通交流等

自主开发

为河道体检

观察、实验、设计、制作、信息分析等等

自主开发

四上

行走河上桥

观察、调查、信息分析、撰写报告等

自主开发

身边的垃圾

观察、设计、制作、沟通交流等

学习包

吃的健康

观察、调查、设计、资料收集等

自主开发

四下

探寻梦清园

观察、记录、调查、信息分析、撰写报告等

自主开发

爱护动物

设计、调查、信息分析、撰写报告等等

自主开发

栽培小能手

观察、制作、表演、分工协作、沟通交流等

学习包

五上

小小护绿队

观察、调查、设计、资料收集等

学习包

回望河边事

观察、调查、信息分析、撰写报告等

自主开发

蓝色国土

观察、实验、设计、制作、信息分析、撰写报告等

区域共建

五下

天空地球

观察、调查、信息分析、撰写报告等

自主开发

畅想新未来

观察、资料收集、信息分析、撰写报告、沟通交流等

自主开发

我们毕业啦

观察、设计、制作、表演、沟通交流等

学习包

备注:

1、以上项目仅为项目库的参考目录,教师在实施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也可以设计新项目,不断丰富项目库。

2、上海市裘锦秋实验学校研究型课程项目与能力双向细目表。(附件)

五、课程实施与管理

(一)实施原则

1、阶段性原则

  阶段性原则就是在研究型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对于不同能力阶段的学生分别采取不同的教学与学习方法,使学生在不同的阶段掌握相应的能力。虽然是分阶段,但各个阶段并非彼此孤立、界限分明,而是相互联系、逐步推进,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2、兴趣性原则

内在动机是学习者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而内在动机则是由兴趣产生的。因此,确定研究项目时以学生的兴趣为首要标准,尊重学生意愿,鼓励学生能够在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中进行研究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助于激发学生进一步研究的欲望。

3、多样性原则

通过自主开发、区域共建开发,以及区域共享项目,使得项目来源多样化。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发展的需要,让项目内容具备多样性,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以培养不同方面的能力、适应不同发展水平和不同个性发展需要。

4、主体性原则

始终坚持学生的主导地位,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经历和体验为重点。鼓励学生自主选择目标、自我调控、自我发展。教师给学生以主动研究和选择的空间,推动活动深入开展,结合学生自身实际和活动的生成情况及时进行调整。

5、实践性原则

在研究活动中,让学生在对各种现象的观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分体验,展现和增强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6、适切性

加强课程内容的整合,将自然、社会和自我等各方面的内容,以及学科知识和学生的学习经历与经验,有机地融合在一起,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

(二)课时安排与实施途径

1、固定课时

依据上海市中小学课程实施计划,研究型课程每周一课时,由各年级研究型课程教师负责管理实施,围绕本年级研究项目,引导学生熟悉研究内容,有序开展研究活动,激发他们深入研究的兴趣,培养他们初步掌握基本的研究能力。

2、课外时段

学生以小组形式,在开放时间段内进入研究活动区,研究并解决自己感兴趣的新问题,从而能够呵护学生的自主研究欲望,保障研究活动不受空间与时间的限制。

(三)规划管理

1、学校建立了“一体化实施 ”(“规划——课程计划——学校计划——部门计划——教研组计划”的一体化课程实施管理体系,由校长统筹领导,教导处负责规划和制定学校研究型课程的实施方案,明确课程目标、科目内容、评价要求,并进行过程性管理和评价。教研组定期组织研讨、交流活动,具体负责研究型项目的实施与开发。任课教师按照项目活动目标、要求与进度,组织学生开展活动,记录学生参与情况,并及时反馈活动实施中的问题,协助负责人完善项目活动的开发。

2、教师队伍建设以点带面,以骨干教师为龙头,逐步带动一批,培养一批,成熟一批,希望能通过几年的实践与努力,逐步成长起来。逐步让各年级的研究型课程老师能有固定研究项目,项目实施后,结合逐年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调整。

六、课程评价

(一)关于学生的评价

1、评价内容

各研究项目从项目活动的参与程度、问题意识、实践操作和交流合作等不同方面设计评价量表进行项目活动的过程性与阶段性评价。结合《学生成长记录手册》中的要求,对学生研究型课程学习的学习表现、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做学期总体评价。

2、评价方式:包括自评、互评和教师评定。

3、评价者包括学生、教师、家长和社会。

4、评价原则

1)多元性原则——内容多元、主体多元。评价内容涉及态度、技能、方法、成果、协作精神等多个方面。评价的主体由教师、学习小组、学生个人、家庭等各方面人员组成。

2)激励性原则——各类评价均以学生的发展情况为主要评价依据,在评价标准中设立过程性评价标准和各类奖励机制。

3)过程性原则——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每一阶段的表现,包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制定研究计划、研究的实施与总结、表达交流展示等作出全过程评价。

(二)对教师的评价

1、评价内容

项目开发、活动实施、课前准备、组织管理、收获成效等方面。

2、评价方式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阶段性评价和活动结束后结合教师研究型课程实施累积资料,如学生研究手册、作品、活动记录、成长日记等,进行教师自评,教研组内互评。

通过学生和家长问卷与访谈,开展学生评定和家长评定。

学校汇总上述各项评价进行价绩效综合评估。

3、评价者包括学生、教师、家长和学校。

(三)对研究项目的评价

    1、研究项目内容的评价:是否来自于学生的兴趣;是否与学生现有知识基础相适应;是否有利于学生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的养成和能力的培养;问题的表述是否明确等。

    2、研究项目方案的评价:项目的有效性和可行性。看学生是否清楚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和进行的主要工作,研究活动的主要思路是否清晰,对困难的估计是否充分,小组分工和职责是否明确,是否有预期的成果和表达形式等。

七、课程管理

学校建立以学校为主体,社区为依托、家庭配合的工作模式。其中包括:社会环境的大力支持,家庭资源、社区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学生校外活动的保障,教师队伍与校外辅导员队伍的建立与管理等。学校应尽可能保证探究型课程教学中需要使用的各项教学设备和教学材料,落实相应的经费,以确保课程的有效落实。

 

 

关闭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