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格致中学基础教育信息公开 > 师资建设 > 上海市格致中学(奉贤校区)卓越教师培养方案‏

师资建设

上海市格致中学(奉贤校区)卓越教师培养方案‏

索引号:-0806-2020-001  发布日期:2020-07-16 来源:黄浦区基础教育机构信息公开

上海市格致中学卓越教师培养方案

 

随着我校黄浦本部和奉贤校区持续发展,格致中学规模的扩大,教师队伍在人数规模、年龄构成、职称比例、学历层次等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加快在初级、中级、副高级和正高级(特级)不同层级上的转型和提升,我校决定实施新一轮卓越教师培养,相关要求如下:

一、培养目标

(一)基本目标

1、立志。在教书育人实践中不断地加深对职业生涯意义、价值的认识和境界提升。在实践中积极感受教师职业生活,体验教师价值,想明白准备做怎样的教师,怎么把教师做好。在理解教师工作意义的基础上建立职业理想抱负,敬业爱岗,不甘平凡,有所作为,追求卓越。在增强职业认同的前提下,提升职业境界,提高师德修养,志存高远,不甘平凡,追求卓越。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建设平等和谐的新师生关系。为人师表,做好个人言行举止修炼。

2、教学。在教学实践中增强学科功底,丰富教学经验,提升理论素养,提高教学能力。课标研读:认识学科的功能性质理念。教材解构:正确定位教学目标和内容。教学设计:以教导学、教学共振。课堂教学:将教学设计进行有效组织与实施。作业设计:学生的全程学习设计。考试评价:有效反馈与调整。学生辅导:有效沟通和指导。教学研究:在教的过程中学会教得更好。

3、育人。在育人实践中学会与学生沟通、交流与分享,增强育德能力,践行教书育人。班主任工作中体验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德育目标、内容、途径与方法。在学科教学中践行学科德育,把学科本身具有的育人价值发挥到位。组织、设计和实施具有德育价值的各类活动、社会实践的策划、过程管理及反馈评价。

4、研究。在教学工作中锻炼研究能力,培养研究性工作习惯,践行自我研修。经历教学专题研讨,养成教学反思习惯,主持个人教育课题研究,参与教育学术活动。在体验和感悟过程中,实现从教书人向研究者的转变。

(二)分层目标

1、初级培养对象:角色适应

1)专业理念和师德:教师角色、关系融洽、职业操守、心态调适。感受职业,关注教法,学会操作,站稳讲台。

2)专业知识:解读课标教材,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把握课堂教学心理,自主编制与使用教学测验和评价反馈。

3)专业能力:详细撰写教学设计,正确实施课堂管理,师生沟通能力强,正确实施班级管理。

2、中级培养对象:经验积累

1)专业理念和师德:职业认识、伙伴合作、专业发展、心理保健。

2)专业知识:学科知识拓展、课改前沿、教学模式、教育教学评价。

3)专业能力:观课评课、考试分析、学法指导、活动设计,班主任工作。

3、副高级培养对象:职业成熟

1)专业理念和师德: 职业认同、教书育人、经验特色、个人修养。

2)专业知识:课程论、学科教学论、学习论、教育研究方法。

3)专业能力:学情分析、差异教学、课程设计、课题研究,班级管理能力。

4、正高级(特级)培养对象:专业引领

1)专业理念和师德: 有强烈的职业追求,专业境界高,治学态度严谨,具有一定的学术引领。

2)专业知识:教育哲学、比较教育、当代教育思潮、教育学原理。

3)专业能力:带教新人、教育评论、学术研讨、特长展示。

二、职责任务

(一)基本任务

遵守师德规范,争做师德楷模;积极、主动、自觉完成工作任务。在培养周期内完成“五个一”工作任务,即一堂公开课、一篇论文、一项课题、一个团队、一本专著。

1、公开课执教

每学年至少完成一节校内公开展示课,培养周期内至少完成一节面向区内外的展示课(副高、正高级培养对象)。每次展示课后递交完整的教学课例材料,包括: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恰当、三维目标适切、教学方法有效、教学环节详细、设计思想清晰等)、教学实录、教学软件、专家点评、教学反思等。

2、论文发表(学术交流)

每年至少在校级以上(初级培养对象)、区级以上(中级培养对象)或市级以上(副高级、正高级培养对象)学术期刊发表一篇论文,也可以是市级以上学术交流(副高级、正高级培养对象),并提交能够提供相关佐证材料。

3、课题研究

培养周期内至少主持一项校级(初级、中级培养对象)或区级以上(副高、正高级培养对象)课题,并按时完成该项课题。培养周期结束前上交该项课题的申报书、开题报告、中期报告、结题报告和相关证明、证书等全部材料。

4、工作室孵化

在格致教育集团内成立以小初高中一体化发展为目标的集团工作室,担任主持人(正高级培养对象),遴选并指导工作室学员开展教育教学实践及项目引领下的课题研究。每年组织开展一次成果交流展示活动,完成学校规定的各项主持人考核任务。工作室由学科类、跨学科整合类和班主任三类组成。学科类主要针对学科教学,包括初高中整合、小初整合。跨学科整合类主要针对创新实践、科技、艺术等。班主任类主要针对班主任培养。

5、专著出版

培养周期内完成“个人专业发展个案研究”(初级、中级培养对象,不少于4000字)或“个人教学特色总结”(副高级、正高级培养对象,不少于6000字)。需要撰写一本校本教材并在教学中实施一年以上(副高级培养对象)。撰写并出版一本15万字以上的个人学术专著(正高级培养对象)。

(二)分层任务

1、初级培养对象:完成市见习教师基地的相关任务。公开课、课题、论文发表皆为校级层面,需参加校级工作室,对撰写专著不做要求。

2、中级培养对象:完成学校布置的各项任务,开展区级教学和学术示范。公开课、课题及论文发表至少有两项为区级以上,需参加校级以上工作室。

3、副高级培养对象:出色完成学校布置的各项任务,在对外教育辐射。公开课、课题及学术交流为区级以上,需参加区级以上工作室学习(或有相关经历),需要撰写一本校本教材并在教学中实施一年以上。

4、正高级(特级)培养对象:完成市区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及工作室的相关任务,在区内外有一定知名度,在市级以上开展教学交流,有区重点或市级课题研究。须担任教育集团工作室主持人,带教本学科青年教师或青年班主任,按年度开展成果交流与展示活动。工作室配正副主持各一人,组建校内外导师团。

三、培养对象遴选条件

1、初级养对象:市见习教师基地优秀学员。

2、中级培养对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3、副高级培养对象:有强烈的进取心和学习愿望,具备发展潜质,校级以上骨干教师或后备人选。

4、正高级(特级)培养对象:在所申报的学科或领域应具有工作实绩和先进经验,在全区、全市乃至全国同一领域里有示范辐射作用。区学科带头人或后备人选、市或区名师基地优秀学员、基地主持人。有志于培养工作,须担任教育集团工作室主持人,有较完整的培养工作设想和方案。

四、培养措施

一是明确各培养对象的任务、目标、要求及评价。以研修学习、深度培养和典型提高相结合,提高培训的实效性;二是向本市乃至国内延伸,搭建开放多元的平台,展示并辐射优秀培养对象的教育教学科研突出成果,提升优秀培养对象的知名度,扩大基础教育改革成果的影响力;三是分类培训,分层提升。根据培养对象的不同特点和发展层次,制订个性化的培养方法,分层递进、聚焦重点,面向全体培养对象,提升培训工作整体水平。

1、工作室学习:以格致教育集团工作室为载体,聘请市内外知名教育专家、学者,开展集中专题培训;学校观摩学习,开阔眼界、拓宽思路;工作室主持人提供研修书目、布置研修作业,引导培养对象自选任务、自定目标、自觉学习、自主提高。

2、岗位实践:培养对象立足本职岗位,深入参与本校的教育教学科研改革工作,个人制订具体实施计划,寻求运用先进教育理念解决实际问题的路径;学校创设有利于培养对象快速成长的环境,制订岗位培养计划,注重培养对象岗位成才。在工作室主持人的指导下,实践、学习、交流总结;积极鼓励并创造条件,为培养对象参与市内外教育改革重大项目搭建平台。

3、专业学位研读:积极鼓励培养对象进行高一层次学位的研读。

4、成果交流推介:定期举办“格致教育集团卓越教师”发展论坛,树品牌促成长。同时,鼓励培养对象积极参加本市、跨省市的相关学术活动,交流创新成果和经验;鼓励培养对象个人撰写并出版教育专著,举行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研讨活动,聘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参与评价,使培养对象在更大范围内辐射经验,形成影响;开通格致中学(集团)卓越教师发展微信公众号,交流课程资源,学习体会、实践随想,促进培养对象自主学习和提升;通过市、区教育媒体、新媒体等,对优秀培养对象进行多角度、多形式的报道和宣传,提升优秀培养对象的市、区知名度。

五、培养周期

3年,201812月—202112月。

六、培养方式

采取个人自主报名,学校审核的方式确定不同层级培养对象名单。通过双导师制,为培养对象聘请校内和校外带教导师。校内导师主要在正高级(特级)培养对象中选拔,校外导师主要选聘在市内外的学科名师和班主任名师。

七、组织保障

1、学校“卓越教师”培养领导小组总负责,日常管理由教科研室、教导处、德育处承担。坚持过程化管理,定期进行阶段性考核。初级培养对象由所在工作室导师负责过程指导和考核,中级、副高级和正高级(特级)培养对象的阶段性考核由学校实施。对表现优秀、实绩显著的培养对象给予奖励;对于不能坚持学习、不能遵守规定及不能完成任务的培养对象实行淘汰;定期考评工作室及主持人业绩,听取学员意见,对工作业绩突出的工作室及主持人予以奖励。

2、学校给予各工作室专项经费支持,每个工作室3/年(不包括专著出版费用),该经费使用必须符合相关财务使用规定。按照“统一规划、专款专用、分项列支、分期管理、注重实效”的原则,作出明细的支出预算,结合项目实施的过程和阶段,严格做好事前、事中、事后的审核工作。将“工作室”经费主要投向培养课程开发、导师指导、学术活动及教师培训等项目之中,充分发挥专项资金的效益。

3、如果出现有悖师德、不按时完成工作任务、不服从学校工作安排、不积极参与相关活动等情况,即刻终止培养对象资格。

关闭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