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黄浦区教育学院附属中山学校基础教育信息公开 > 发展规划 > 上海市黄浦区教育学院附属中山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

发展规划

上海市黄浦区教育学院附属中山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

索引号:-0701-2020-001  发布日期:2020-07-03 来源:黄浦区基础教育机构信息公开

自主实践  和谐发展

——上海市黄浦区教育学院附属中山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

2016--2020

                    

一、学校发展现状分析

(一)学校发展基础

上海市黄浦区教育学院附属中山学校占地面积 15665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7470平方米。除普通教室和专用教室外,学校拥有数个支撑课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创新实验室。目前,学校一至九年级共有38个班级,学生800余名。

现学校中学任课教师72人,其中45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61名,占教师总数的84.7%。学历100%达到国家标准,本科以上学历70人,占总数的97.2%,其中研究生学历有4名,小学部任课教师44人, 45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32名,占教师总数的72.7%,本科以上学历36人,占总数的81.8%。中、高级职称教师85人,占在岗教师的73.3%2015年通过区级评审,我校目前有特级校长1名,区级学科带头人1名,区级骨干教师8名,校级骨干13名,占在岗教师的19%

学校是国家汉语国际推广中小学基地、上海市素质教育实验学校、上海市一期、二期课程改革实验基地、上海市小班化试点校、上海市中小学(幼儿园)课程领导力课题子项目研究单位、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实践基地、上海市教师专业发展学校。

(二)学校发展优势

1、“自主实践,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得到彰显

学校2011-2015年期间,学校努力在德育、教学领域创建实践型课程,推行自主实践型的课堂教学形式,以课题为引领,以特色活动创设为抓手,不断彰显学校“自主实践,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

在德育方面,学校深化德育主课题《九年一贯制学校校本德育实践课程计划编制研究》的研究,分板块、分年级组完成相关课程方案的设计,基本形成以“养成教育”、“生存教育”、“信念教育”和“感恩教育”为主线的校本德育实践课程框架。同时学校还形成了多门育德特色活动,例如:“我眼中的英国孩子”主题实践探究活动。学校分批次遴选了40名同学,赴英国当地学校开展游学,在自主实践与探究中感悟道德修养养成;垃圾分类生态文明主题教育活动,该项主题教育,荣获了上海市未成年人暑期优秀特色项目的奖项,并推出了垃圾分类校本教材。

在教学方面,学校以上海市提升中小学(幼儿园)课程领导力行动研究子项目《学校课程计划编制研究》和《基于“学生学习”的拓展型和探究型课程组织管理与制度建设实践研究》为引领,实现了对学校课程结构,特别是拓展型和探究型课程的改革与完善。学校目前“创新实践活动日”开设课程已达60门,有科学、人文、体育、艺术类等,促进学生和谐发展。此外,学校还积极推进学科主题活动的创设。经过五年的细心打磨学校各教研组相继形成了富有学科特色的品牌主题活动。如:“我是小小音乐家”、“走进阅读,走进经典”等,通过学科主题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强调实践体验,以丰富而愉快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习能力,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2、教师专业发展成效显著,师资队伍水平整体提升

五年来学校高度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形成了以校本培训为基础,以教研组研修为重点,以青年教师和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为抓手的教师专业发展策略。学校形成了一种机制,即教师自我规划与学校监督管理相结合的专业发展机制。突出两个重点,以师德建设激发教师专业发展内驱力,以师能建设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核心力。实行三层联动,实现骨干教师、中间教师、青年教师三层联动发展。构筑四个平台,即校本培训平台、重点学科建设平台、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沙龙平台、见习教师培训平台,多渠道打造教师专业发展通道,促进了各层次教师按需培训,个性发展。

近年来学校在教师专业化发展培训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成绩。学校被评为“十二五”校本培训先进学校。在新一轮区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评选中,学校获评1名区学科带头人,8名区级骨干教师,人数在全区名列前茅。教师在各类教育教学比赛中获得佳绩。

3、学校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学校发展形势良好

学校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办学生喜欢的学校”为宗旨,一方面以丰富多彩的课程及学生活动来满足学生个性成长、和谐发展。另一方面,强调因材施教,减负增效。学校积极推行分层教学,在原有的基础上通过学科训练系统的编撰实现作业的分层。目前学校已经完成了六到九年级英语,八九年级数学、语文、物理,九年级化学学科练习手册的编撰。平时测验实行AB卷的形式,分层测试。通过教学、作业、测评的分层,落实减负增效,因材施教,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在不增加学业负担的基础上,学校的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此外,在德育、教学、科研、工会等各项工作中学校都取得了丰硕成果。学校被评为上海市文明单位、上海市安全文明校、上海市中小学行为规范示范校、上海市红十字示范校、上海市航模特色学校、区德育先进校、区科研先进校、区师训先进校、区科技特色学校、区艺术特色学校、区健康促进校、区体育传统特色项目校。

4、国内外校际交流频繁,学校影响不断扩大

随着学校各项工作的稳步发展,学校的办学声誉不断提升。五年来,国际、国内代表团来我校参观访问络绎不绝。五年间,学校共接待英、美、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访问团达40余批,逾600人。接待国内代表团50余批,逾1500人。学校先后和英国、澳大利亚等多所学校建立了姐妹学校的关系。与英国圣艾丹教会小学(St Aidans Church of England (aided)   Primary School)签署了友好合作协议,并成立了孔子课堂。

此外,学校还通过区域联动项目,将优质资源辐射到郊区。2010年学校与松江区叶榭学校开展了校际联动,支持郊区学校的初三教学工作。学校将多年来积累的教学资源、在实践中行之有效的措施以及对中考考点的研究成果与叶榭学校进行了分享,得到了叶榭学校的感谢和高度评价。2013年开始,学校与崇明县崇东中学以《上海市中小学生学业质量绿色指标》、《关于开展上海基础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项目合作备忘录》为指导,以“相互交流,提升教师,发展学校,惠及学生”为目标进行“结对”。三年来通过两校教师间的结对,帮助崇东中学教师提高专业素养、教学水平、育德能力。

(三)学校发展形势及增长点

1、区教育改革与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继续坚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办学生喜欢的学校”的发展主线

根据区教育改革与发展“十三五”的规划,“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办学生喜欢的学校”依旧是学校办学的宗旨。规划同时指出,要推动初中学校个性化办学。引导初中学校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建立科学的训练系统和评价体系,不断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和教师的课程执行力,使学校教学走向“轻负担、高效能”。鼓励初中学校认真实施国家基础型课程,同时积极创设激发兴趣、发展个性、开发潜能的校本课程,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为学生创设个性化的学习环境。

2、区教育学院搬迁到学校园区内,真正实现“一体化”,将对学校未来的发展带来积极的效应

随着学校二期工程的竣工,区教育学院即将搬迁至学校园区内,在形式上实现完全“融合一体”。这种高度融合的形式在上海市绝无仅有,也意味着区教育学院对学校的指导引领的作用也将是史无前例的“高度融合一体”。未来的“一体化”管理,将充分体现出区教育学院对学校各部门工作全方位指导和支撑的效应,这势必成为学校未来五年最大的发展契机。

3、学校“十二五”发展项目存在的增长点

德育方面,作为区教院德研室的工作基地,学校一直积极参与市、区德育研究和品牌项目的创建。未来五年,学校将借助德研室的支持,进一步细化德育课程,向系列课程发展;进一步完善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体制;进一步丰富体育、科技、艺术项目和社团活动,发展学生兴趣,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进一步发展学校心理辅导特色工作,争取成为市级心理示范校。

教学方面,继续编撰和完善学科训练系统,使学校教学走向“轻负担、高效能”;依托教育学院业务指导和学业质量监测,科学确定教学要求、作业要求和评价要求;围绕课程标准的要求,开展基于学生差异的有效教学研究与实践;开发校园教学资源平台,建设智慧校园,建设符合我校实际的数据库,如学科训练系统、微课程等,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师资培训方面,借力区教院课程资源和师资资源,进一步优化学校培训课程体系,建设优质培训课程。重点培养青年教师,积极为骨干教师搭建平台,培养领军人才。

 

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上海市教育综合改革方案(2014-2020年)》、《黄浦区教育改革和发展“十三五”规划》和《黄浦区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实验整体方案》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实施国家和上海市中长期改革发展和规划纲要,坚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办学生喜欢的学校”的发展主线,以区教育学院为支撑,以“自主实践,和谐发展”为办学理念,以“人文、合作、敬业、创新”为学校精神,育人为本,科学发展,依法办学,和谐发展,特色鲜明,传承学校文化,走向现代化学校。

(二)实践教育内涵界定

实践教育是指围绕教育教学活动而开展的实践活动。其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客体是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客观对象,包括自然对象、社会对象和精神对象。实践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和消化教师传授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达到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

具体指:具有“实践认知”的知识和技能;具有“实践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具有“实践出真知”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办学目标

把学校建设成为办学内涵丰富、办学特色凸显、办学模式开放,令学生、家长、社会满意,跻身上海市九年一贯制前列的现代学校。

(四)培养目标

把学生培养成:德行修养笃实,知识技能扎实,身心发展健实,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毕业生。

 

三、重点实施项目

(一)德育项目

1、工作目标

加强德育课程建设,推进德育队伍骨干教师发展,完善家校沟通机制,丰富德育工作内涵,提升学生自主实践能力,助推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2、实施项目

1)以上海市行规示范校为抓手,在区德研室的指导下,深化德育主课题《九年一贯制学校校本德育课程群编制研究》,扎实推进学生德育系列教育。

分板块、分年级组完成相关德育课程群设计,基本形成以“养成教育”、“生存教育”、“信念教育”和“感恩教育”为主线的校本德育课程群系列。

2)借力院校一体化建设,共同开展班主任校本培训。

分类型、分层次进行班主任培训:骨干班主任培训;生手型班主任培训;见习班主任培训。班主任教研员深入学校,每月参加1次班主任工作例会,扎实开展班主任基本功竞赛,带教青年班主任(青年骨干班主任),通过引领示范、个案会诊、技能比武、同伴互助等方法提升班主任的教育艺术。

3)深入推进家长学校工作

家庭教育教研员深入学校,指导开展“十三五”家庭教育指导研究工作和区未成年人家庭教育指导分中心工作。列席学校家委会,参与家长学校,共同研讨学校的家庭教育指导,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家长沙龙、亲子活动、专题讲座等。

4)关注师生心理健康发展,承接区级心理健康教育综合改革项目

申请成立学校心理教育活动区,改建心理活动室,增设上课区、宣泄区、观察测量区等功能区域。依托教院德研室力量,开展教师心理培训,开设心理幸福课程;开展班主任心理培训,开设班主任心理辅导实务课程;开展学生心理培训,心理活动课、团训辅导(与街道阳光社区合作)等积极成长幸福课程;开展家长心理培训,开设青春健康家长培训课程(与区计生协合作)。辐射区心理分中心、家庭教育指导分中心功能效应,在教院德研室指导下,争取申报市级心理示范校。

5)借助教院体卫科艺教研资源,开展体卫科艺工作,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体育与健康:充分利用二期工程体育场馆资源,促进“每天锻炼一小时”内涵发展,小学注重兴趣化,初中注重多样化。引进体育舞蹈,做实以韵律操、乒乓操为特色的体煅活动。促进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建设,提升学生体育技能与竞技能力。在足球、篮球、游泳、乒乓、射箭等传统体育项目中,推进一校一品体育特色建设。加强体质监测,健康学生体质发展,提升体育教育水平。

卫生与保健:落实健康教育课程,推进学校健康教育工作;加强传染病等防控机制建设,增设疑似传染病隔离观察区;加强学生健康档案建设;全力以赴做好2016年世界健康大会中国国家日学校展示工作。

科技教育:继续推进区级科技特色学校和绿色学校建设;推进垃圾分类、scratch等特色项目建设,争取引进OM项目;设计每年科技节主题,提升学生动手能力和科学素养;积极参加区级科技辅导员英才培训计划,争取每年派1-2位教师参与培训,指导学生参加上海市科技创新大赛。

艺术教育:加强艺术教育课程的多样化建设,包括开发校本课程与引进课外艺术教育资源;加强三团二队(合唱团、舞蹈团、美术社团、打击乐队、非洲鼓)建设。做好打击乐队和非洲鼓队伍的演出服装建设和梯队建设;做实六一嘉年华特色项目,充分利用体育场馆资源,与社区联合打造学生才艺展示大舞台;积极申报区级艺术特色学校。

6)开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为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提供数据支撑与保障。

升级综合素质平台,全面对接区级数据平台;借助教院德研室力量,开展教师、班主任、学生综评培训;开展综评研究,为学生发展提供数据支持与保障。

7)继续推进城市学校少年宫与市民学习基地建设,为终身教育事业发挥应有作用

在原有基础上梳理课程门类,以周五创新实验课堂为主渠道,全面落实课程建设;做好计划、过程管理与总结工作和文档归类工作;专项经费的使用接受上级部门的指导与监督。

8)团队工作

在未来五年,旨在建立一支具有九年一贯制学校特色的团队学生干部队伍,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倾听团队员的心声,服务于团队员,培养其自主管理能力。

学生自治管理委员会:旨在建立学校和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定期开展调查研究、讨论会和座谈会,收集并向学校反应来自团队员中对学校教学及管理的意见和建议;并通过每月一次的“校长零距离”为学校的各项事务献计献策。

大队委员会:每年召开少代会,选举产生大队委员会;形成规范有序的少先队管理机制;组织开展具有少先队特色的活动。

学生团总支委员会:每年召开团代会,选举产生学生团总支委员会;形成规范有序的学生团管理机制;定期巡查校园,提倡文明礼仪,制止不良行为,倡导安全、和谐的校园环境;做好团带队的特色工作,以实际行动带动团队员,做好中山的小主人。

借助教院一体化,邀请少先队教研员深入指导我校少先队工作,争创上海市少先队红旗大队。

(二)教学项目

1、工作目标

以上海市提升中小学(幼儿园)学校课程领导力行动研究(第二轮)课题《基于科学类课程群建设实践证据的学校课程计划的完善研究》和《九年一贯制学校指向科学素养的科学类课程群统整的行动研究》为引领,以实验为课程主要衔接点,建设学校科学类课程群,完善学校课程计划,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总结重点学科建设和骨干教师沙龙工作的经验得失,依托教育学院的全面指导,打造创新学科工作室,培养更多区级学科带头人、区中心组成员等骨干力量,建设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积极开展新型教学模式和新型载体与教学五环节结合的研究工作,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2、实施项目

1)课题引领形成九年一贯制学校课程群

坚持把实践教育与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三类课程建设整合起来,坚持着力建设和完善以实践教育为特色的模块式课程结构的思路,以课题《科学类课程群统整的行动研究》为引领,以实验为课程主要衔接点,制定校内外科学类课程资源开发和统整的策略,并形成校本开发和统整方案。形成一个以实验教学为特色的九年一贯制科学类课程群,研究中小学科学类课程纵向衔接的教学内容体系和策略方法,并形成校本衔接教材,以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探索并逐渐形成中小学科学类课程统整的保障策略和机制,包括科学类课程教师培训策略和机制、科学类课程教师联动策略和机制、科学类课程资源的开发策略和机制。将现有创新实验室再开发,进一步强化特色品牌课程,力争成为区域性课程资源。创建科学创新实验室;建立科学类课程教学资源库。

2)总结历年来重点学科建设工作的经验与成果,建设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

在区教育学院的引领下,将重点学科建设作为一个包含学科发展方向、专业梯队建设、学科课程科研、人才培养、信息资料建设等多种内容的系统管理工程。通过进一步的深入开展学科建设,使我校的部分学科能在区、市层面处于本学科的前沿,引导和服务于学生的发展。借助重点学科组建设和骨干教师沙龙活动,将学校课程的实施与教师的专业发展有机地整合起来,将学生喜欢的课程、学生需要的课程、对学生个性发展有益的课程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建设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培养更多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名师,扩大学校知名度。

3)打造创新学科工作室

坚持推广实行分层教学,优化细化分层教学模式,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设置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与要求,培养、引导学生学会对学习的自主选择,使学生有选择有层次地学习。建立创新学科工作室,基于大数据优化教学策略、教学方式、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研究基于现代大数据背景下的学生学习方式、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程度的分析方法,研究现代创新多媒体技术在实际教学中的使用方法,探索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能力的教学策略。依托区教育学院教研室,以“课堂教学中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载体,共同研究学生的深度学习;以“小学基于标准的教学与评价”为载体,研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习惯方法、开发学习潜能等。

4)借力区教育学院强大资源深入研究课堂教学

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创新实践的精神和能力为出发点,以自主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为动力,在区教育学院教研教改思想指导下,抓好深入研究工作,使我校课堂教学工作再上一个台阶。

邀请教研员进入课堂,采用示范课、研讨课、专题课等多种形式实践课堂教学,关注日常教学,挖掘我校课堂教学的潜力,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加强对中考学科教学研究,邀请教研员深入备课组指导有效开展备课组活动,帮助我校教师及时针对学生的学习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借助区教育学院监测中心加强对我校各项日常教学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工作,引导教师用科学的方式来调整教学,提升教学效率。引入区教育学院《“以校为本”教育质量综合分析和保障体系建设试点项目》课题的研究成果在我校进行选择性的推广试用,促进具有中山学校特色+区域全面的教育质量管理体系。

加强研究绿色指标,从学生的学习动力、学业负担、家庭环境、学业发展、身体健康等方面分析影响学生学业质量的因素,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问题的反思与改进工作。

5)搭建校园数字化平台

精心打造学校云校园,借助云平台的建设,为现代学校教学提供信息环境和技术手段,使学校各种资源得以高效共享,使学校教学课程与网络整合,提高学校影响力和竞争力,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利用平台的统一性、开放性和灵活性解决教育资源分布不均、更新速度慢和共享程度低等问题,从而提高我校教育信息化的水平。依托区域教育网络资源和云校园,建设学生空间、教师空间、学校空间,建立符合我校实际的数据库,如学科训练系统、微课程等。

 

四、建立健全保障系统

(一)学校管理保障

1、工作目标

继续完善学校管理制度;加强学校课程领导力,完善学校课程领导机制;研究并实践与教育学院“一体化”管理的模式,探索融合发展,形成长效机制;完善学校治理结构;倡导和谐校园氛围;积极开展国内外校际交流合作,推进教育国际化。

2、实施项目

1)开展与区教育学院一体化的管理模式的实践与探索,通过实践不断完善一体化管理模式,形成有利于学校发展的长效机制。

2)进一步落实依法治校,在充分发挥师生民主管理积极性的基础上,完善并重新修订《学校管理手册》,不断完善教职员工奖金分配方案和激励考核机制,推动教职员工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3)培育和建设健康、积极的校园文化,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建设,提升校园文化底蕴,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促进师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创建文明校园、和谐校园。

4广泛开展国际教育交流,推进和扩大教师参与境内外的国际培训,加强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国际化人才;积极开展国内外校际交流合作;加强国际课程建设。继续输送教师赴英国开展”孔子课堂”项目,并开展中外教师教学模式、文化差异等内容的研究。与区教育学院协同组织教师参加跨文化交流的相关培训,不断提高教师实施跨文化教育的知识素养、基本能力和教学艺术。通过多种渠道,拓展学校与国外中小学的校际交流合作,深层次、宽领域推进教育国际化。

在原有两本对外汉语培训教材(生活篇、艺术篇)的基础上,启动并编撰完成第三本教材(文化篇),稳步深入推进国际课程建设,加强国际课程与本土课程的融合,进一步探索和创新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模式。与区教院国交中心联手继续实施“外籍教师进课堂”项目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探索外籍教师进课堂、进教研组、进学校活动,参与教学、参与培训、参与教研活动的新模式。

(二)人力资源保障

1、工作目标

全面落实《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精神,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师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坚持立德树人,深入开展“三爱”(热爱教育、热爱学校、热爱学生)、“三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三让”(让社会满意、让家长放心、让学生成长)为主题的师德师风教育活动,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形成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职业道德氛围,全面提高教师师德修养。通过继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依托区教育学院,丰富学校校本培训课程,提升教师专业水平,优化师资队伍。

2、实施项目

1)以《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指导,积极推进师德群体创优,挖掘身边典型,树立学习榜样,宣传先进事迹,引领师生共同发展。

2)以文明组室和教工之家建设为载体,丰富广大教职员工的文化生活,充分展示教师个性特长,培养教师自信心,增强教师间的凝聚力。开展教师社团或沙龙活动,与区教育学院工会联手开展积极向上的教师文体活动、主题活动等,培养兴趣爱好,丰富文化生活,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和团队凝聚力。

3)以“书香校园”为载体深入开展教职工读书活动,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任务驱动,促进教师阅读;搭建平台,提升教师阅读;多管齐下,营造读书氛围。

4)继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结合岗位设置的精神,科学地设置学校机构和岗位,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严格考核,合同管理,以优化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和素质结构,逐步形成岗位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的激励机制。结合岗位设置,建立和完善学校教师聘任制度,规范聘后管理;继续完善修订《学校管理手册》中的岗位职责的修订。通过社会招聘、人事代理、人才柔性流动等形式,实现教师队伍的优化组合。

5)根据义务教育实施绩效工资的意见,结合学校运作的实际情况,适当对学校绩效工资分配方案进行微调,让绩效工资正真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得,激励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6)继续完善骨干教师和干部培养机制,积极推荐教师参加学科带头人和市区骨干教师和名师的评选。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教师、干部梯队。

7)建立长效导师带教制度,区教育学院的区名师工作室导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研员)以一带一、一带二的负责制,带教学校青年教师,以任务驱动的形式,促进青年教师的发展;依托区教育学院的优势资源,开展职初教师的培训,激发青年教师的内驱力,为青年教师搭建平台。

8)与区教育学院干训部合作开展学校干部培训专题研究,从“价值领导”“教学领导”“组织领导”三个领域研究学校管理者培训的路径、内容与方法。

9)依托区教育学院教师培训课程资源和师资资源,完善学校校本培训课程体系,提高课程质量,形成学校优质课程。

10)加强管理手段的信息化建设,完成学校管理考核平台。

(三)教育教学科研保障

1、工作目标

以学校课程领导力相关研究为重点,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和教师课程执行力。借助区教育学院科研室的扶持,加强科研队伍建设,落实精细管理,完善科研管理制度。坚持科研兴校,以教育教学科研带动学校科学可持续发展。

2、实施项目

1)积极推进学校课程领导力项目的研究,主要推进学校第二轮提升中小幼课程领导力项目,即区级重点课题《九年一贯制学校指向科学素养的科学类课程群统整的实践研究》。在市专家以及区教育学院科研室的指导下,按进度完成各阶段研究任务,总结研究成果,为学校课程建设服务。

2)做好区教育学院教育科研成果“办学生喜欢的学校”的推广项目《构建基于‘学生学习’的拓展型和研究型课程管理制度探索》,以及“学会学习,潜能开发”的研究工作,探寻学校在推广“办学生喜欢的学校”过程中,如何实现课程教学中“为了每一个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的理念”,总结提炼成果推广的路径与有效方法。

3)加强教师科研培训,不断提升教师科研意识和能力。以科研培训为途径,加强科研骨干培养,以点带面,提升教师科研能力。每学期邀请区教育学院科研室科研员为骨干教师作一次专题讲座,提升学校骨干教师的科研能力;以集体培训和教师自我培训相结合,组织专题培训、校本课程培训、推荐教师参加市区级培训等各种形式的科研培训,提升教师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

4)加强课题的精细化管理,创建学校科研管理平台,实现课题申报、过程管理、资料收集,课题结题等的平台系统化管理。开题报告、过程管理档案、中期汇报档案、结题报告等资料的电子化管理。

5)不断完善科研管理制度,以制度为保障,有力促进科研工作的发展。召开科研工作会议,扩大科研影响力,并积极进行优质课题推广。

6)定期出版学校《实践教育》校刊,为教师交流教育教学研究成果搭建平台。及时总结学校取得的科研成果、教师成果,汇编成册,进行交流。

(四)后勤保障

1、工作目标

后勤保障实现与区教育学院一体化、社会化。开展数字化信息化校园建设,更新学校硬件设施,打造一流设施的现代化校园。保证设备安全,贯彻精益思想,提高设备使用率。强化服务意识,增强工作的实效性,逐步推进后勤社会化的管理模式。

2、实施项目

1)后勤保障与区教育学院一体化、社会化。保安一体化、保洁一体化、绿化一体化、维修保养一体化、食堂管理一体化、会务管理一体化、网络系统一体化,全部物业管理统一,达到分合统整,一体化管理。

2)打造数字化信息化校园,为整个校园的信息化环境、办公设备技术和多媒体设备技术提供支持。尤以区教育学院新图书馆和学校图书馆改造设计为契机,统整两校学习资源和智能管理模式,线上线下教师共享图书期刊教育情报资源。实现线上教育学习资源云平台一体化,实现线下图书情报的互通互借。

3)打造具备一剧场、一泳池、一场馆等一流硬件设施设备的现代化校园。为配合发挥区教育学院的引领作用,就现有教学设施设备进行一次与教育学院新大楼相匹配的升级改造规划:

   教学楼外立面、窗、内粉刷、环境等的匹配;

   教学楼厕所改造,其中二楼改造成适合小学生专用的;

   五楼礼堂改造成多媒体剧场;

   门房间的改造;

   风雨操场的办公室搬回教学楼一楼;

   学校弱电升级(校园网络全覆盖、广播线路、电视线路更新、监控重要部位全覆盖等);

   419多媒体教室改造:(与417统一,改造成能容纳100人左右,集听课、研讨、展示为一体的现代教育展示区);

   5楼改造一间心理咨询室;

   图书馆的改造(与电子阅览室功能结合,集交流、休闲、互动等多功能的图书馆);

   电子阅览室改造成一间大的科学创新实验室和一间录播室;

    六楼舞蹈房改造;

    改造一间安全教育教室。

 

 

关闭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