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边界”呈现完整世界 “众教育”培育生命智慧-----上海市卢湾中学2019学年课程计划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教育方针、国家和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及上海市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学校根据市教委《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试行稿)》《上海市中小学2019学年度课程计划》《上海市中小学专题教育整合实施指导意见(试行)》《上海市小学体育兴趣化、初中体育多样化课程改革指导意见(试行)》和教育部《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等相关文件精神和要求,制定上海市卢湾中学2019学年课程计划。
一、办学理念与愿景
办学理念:人文立魂 科学树人
即以“人文精神”为核心,高擎“科学教育”的旗帜,扎实推进学生科学和人文素养的培养,夯实学校的基础和实力。
办学愿景与价值追求:在“众教育”中培育生命智慧,让学校成为一个“全员·全程”、“全息·全景”的教育生态园。
二、课程理念:整个世界都是“教室”
学校围绕“众教育”的办学思想,基于素养本位的课程建设目标,以整个世界都是“教室”作为课程理念,打造一种独特的“无边界”课程文化,建构“无边界课程”的课程体系。
三、学生发展目标
以“人文立魂、科学树人”的办学理念为引领,基于“众教育”的办学策略和学校无边界课程的实施,以适应新时代创新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培育具有“五力”特质的卢湾学子,即将“健康生命力、美德感召力、博识学习力、多元思维力、梦想创造力” 作为学校育人目标。
四、课程建设目标
1、以无边界课程的“六维”突破为途径,延伸课程的“第三空间”,提升学校课程改革的“六力”。
2、基于整体课程观,建构“点—线—面”立体的无边界课程框架与体系,打造独特的“无边界”文化场。
3、把课程延展、课堂增值、教研实效三大方面作为课程教学改革的“引擎”;作为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关注现代学校文化、提升学校“软实力”的重要载体;作为落实以学生发展为本、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奠定学生终身发展基础的重要渠道。
五、课程框架
根据学校“众教育”的办学思想、育人目标和无边界课程的理念,学校在原有“科学与人文相融”的课程体系基础上,进一步打通课程,突破边界,资源共融,形成“无边界课程”体系。力求为学生提供更为完整的学习经历,为学生提供选择性更为宽泛的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具发展性的课程。
以“众教育”和“人”为核心,指向“五力”的培养目标,将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以及探究型课程融通,形成第一层面的“融合课程群”。
进一步突破学科边界,从中观层面学科围绕“双基”,延伸学科内容的知识宽度与阐释广度,形成以第二层面项目型的“跨学科课程群”。
从宏观层面,突破时空、学段、领域、文化和家校,链接生活与社会,形成第三层面的“广域课程群”。
六、课程设置
(一)课时设置、一日活动安排
周课时 课程 科目 |
六 |
七 |
八 |
九 |
说明 |
|
基
础
型
课
程 |
语 文 |
4 |
4 |
4 |
4 |
1. 八年级劳技固定课时为1节/周,另1课时则由基教科统一安排于一周内到劳技中心集中完成。 2. 社会课放入八年级,八年级下期末参加全市社会学科学业考,九年级不再开设。2课时的教学内容作调整,1课时集中授课教授,部分教学内容与思想品德、历史、地理有机整合,另在每天午间时政广播中加以落实。 3. 九年级生命科学结业考试结束后第二学期不再开设。 |
数 学 |
4 |
4 |
4 |
5 |
||
外 语 |
4 |
4 |
4 |
4 |
||
道德法治 |
1 |
1 |
2 |
2 |
||
科 学 |
2 |
3 |
|
|
||
物 理 |
|
|
2 |
2 |
||
化 学 |
|
|
|
2 |
||
生命科学 |
|
|
2 |
1/0 |
||
地 理 |
2 |
2 |
|
|
||
历 史 |
|
3 |
3 |
|
||
社 会 |
|
|
1 |
|
||
音 乐 |
1 |
1 |
|
|
||
美 术 |
1 |
1 |
|
|
||
艺 术 |
|
|
2 |
2 |
||
体育与健身 |
3 |
3 |
3 |
3 |
||
劳动技术 |
2 |
1 |
1 |
|
||
信息科技 |
2 |
|
|
|
||
周课时数 |
26 |
27 |
27 |
25/24 |
||
拓 展 型 课 程 |
学科类、活动类 |
3 |
3 |
2 |
5/6 |
1.六七八年级开设写字课,每周1课时。 2.六七八年级自主拓展(2课时)统一安排在每周五下午第一、二节。设有四大类,学生自主选择。部分课程分为普及型和提高型。 3.专题教育中每学期安排公共安全教育,其中六年级和八年级作为必修年级,每学期不少于8课时;其余年级不少于4课时。 4.六年级体育多样化试点,实施3+1+1模式,1节为校本特色课程武术课。 |
体育活动 |
1+1 (因场地原因,每个年级均有1课时放在课后15:20——16:00,1课时计入课内) |
|||||
外教(口语) |
0.5 |
∕ |
∕ |
∕ |
||
心理 |
0.5 |
∕ |
∕ |
∕ |
||
专题教育 或班团队活动 |
1 |
1 |
1 |
1 |
||
社区服务 社会实践 |
每学年2周 |
全体学生必修、分散安排,八年级安排职业体验。 |
||||
周课时数 |
6 |
5 |
5 |
7/8 |
|
|
探究型课程 |
2 |
2 |
2 |
2 |
1.六七八年级探究课以集中学习+分散学习相结合方式开展,集中学习2课时,主要开展无边界课程“学科问题探究系列”和“创新实验室”项目探究,延伸学科的宽度和广度;分散学习形式以小组课题进行,每班配有指导老师。 2.九年级2课时集中安排,探究内容为物理、化学实验和小课题以及项目设计。 |
|
午间广播 |
每天15分钟 |
|
||||
广播操、眼保健操 |
每天约40分钟 |
|
||||
周课时总量 |
34 |
34 |
34 |
34 |
每课时按40分钟计 |
|
自主学习、学生社团 |
安排在课后15:20——16:00 |
学校一日活动时间表
时间 |
周一、二、三、四 |
周五 |
8:00—8:15 |
升旗仪式或早操 |
|
8:20—9:00 |
第一节课 |
|
9:10—9:50 |
第二节课 |
|
10:00—10;45 |
第三节课(含眼保健操) |
|
10:55—11:35 |
第四节课(周四:专题教育) |
|
11:35—12:30 |
学生午间活动 |
|
12:30—12:45 |
红领巾广播(心理、时政、安全、健康) |
|
12:45—13:25 |
第五节课 |
自主选修拓展课程、 社会实践活动 |
13:35—14:15 |
第六节课 |
|
14:25—15:10 |
第七节课(含眼保健操) 体育活动 |
体育活动、学生社团 |
15:20—16:00 |
体育活动、小组探究、自主学习、社团活动 |
七、课程实施
(一) 基础型课程的实施
学校严格执行市教委课程计划的相关要求,根据教育部及市教委相关文件要求编制学校课程计划,保障三类课程的实施。按照每周34课时的总量,规范开齐课程、开足课时,严格执行“三课、两操、两活动”和“每天体育锻炼一小时”的规定,并安排好周活动量。
学校认真贯彻落实市教委“减负”方针,根据我校学生的基础学力,在落实基础型课程中依据“三把握三突出”的基本原则,开展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实现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努力探索“轻负高质”的教学改革之路,实现教学扎实与高效并重。(“三把握”即把握学科课程标准、把握单元教学要求,把握学生真实情况,“三突出”即指,突出目标精准定位、突出五环节的精细实施,突出因材施教以学定教。)“三把握三突出”原则下的教学,重视落实基础型课程三维目标,进一步规范教学常规,强调教学五环节的课标落实。结合学生实际,进行课程内容的调适,从备课、上课、作业、辅导和评价中,体现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对单元整体教学的把握,对教材的使用和尊重学生差异的创造性发展。关注学生个别差异,因材施教,促进每一个学生学业效能的提升。
(二)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的实施
1.拓展型课程:
自主拓展:作为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主要课程,让学生学会选择、发展兴趣、拓宽视野和丰富经历。自主拓展分为大科学、大人文、大艺术、大健康四大类课程群,课程的实施在课程研发部的管理下,遵循“申报——审批——纲要制定——选课——上课——评价”六环节。
进一步完善《自主选修拓展型课程实施管理制度》《校本课程开发奖励条例》《拓展型课程教师教学职责》等相关制度,建立一批具有学校特色的拓展型课程,并推出精品课程。使这些课程具有创新的课程理念、完善的课程结构、行之有效的课程实施策略、丰富的课程资源、科学的课程评价机制。
专题教育和综合实践活动:基于“五力”培育目标,将学校的国防教育、法制教育、青春健康教育、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劳动教育、礼仪教育等专题教育,团队活动、志愿者服务、公益劳动等社会实践,以及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读书节、心理节等主题活动转化为德育课程(广域课程群)。
拓展型课程的实施要创新教学方式,教学方式多样,充分关注学生认知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强化学生学习的主体性,重视激发和引导学生学科思维的纵向深化与横向拓展,重视学生学科知识关联能力及创意能力的培养与发展。
2.探究型课程:
探究型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规则意识、解决问题的关键技能,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与创造能力,尤其是学校研发的跨学科项目学习,更是培养学生无边界思维的形成,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探究型课程的实施分为自主课题探究、主导课题或领域探究、跨学科项目探究三大类,采取课堂学习式、课题研究式、项目任务式、活动参与式等多样方式灵活开展,并与学科主导课题学习、学生社团、专题教育、社会实践等整合。
教师要根据学校探究型课程纲要实施课程,在设计每一个课题或项目时,要进行整体教学设计,也要对每一阶段或课时做好教学设计,主要包括项目开发背景、项目目标、项目内容、实施阶段(内容课时安排、具体活动设计)和项目评价等内容。学生要记录探究学习过程,包括课题开题、研究过程的记录、研究成果结题和学习评价等,为学生的学习评价和教师的教学评价提供依据。
探究学习以课内和课外结合为途径,在课内集中课时中,定期开展研究型学习方法指导,培养学生具有科学研究的方法、思维与精神,定期开展学科主导课题研究和跨学科项目学习。在课外分散学习中,对学生自主确定的探究学习,进行选择课题、制定研究方案、开展研究的过程指导。充分利用校园资源,如创新实验室、理化生实验室、图书馆、机房、空中生态花园等;充分挖掘社区和学区资源,如高中实验室、人文实践基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