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卢湾实验小学基础教育信息公开 > 发展规划 > 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卢湾实验小学五年发展规划(简略版)

发展规划

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卢湾实验小学五年发展规划(简略版)

索引号:-0701-2020-001  发布日期:2020-07-01 来源:黄浦区基础教育机构信息公开

 

 

第一部分  学校发展基础

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卢湾实验小学位于上海市黄浦区中南部,与世博园区相邻,属上海市黄浦区南滨江发展区。学校始建于50年代初期,为私立修德义务学校;50年代中期(约1956年)改名为卢湾区丽园路第一小学;2007年9月与上海师范大学合作办学,更名为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卢湾实验小学。

学校占地面积14579平方米,建筑面积20266平方米,拥有600多平方米的室内篮球馆、600多平方米的图书馆、1000多平方米的下沉式广场、近3150平方米的运动场地;学校以“五彩童梦课程”的架构与实施为基点,对学校空间进行课程化设置,拥有丽园书苑、丽园足迹、丽园工坊、丽园数学角、丽园水景观、丽园书画廊、丽园种植园、五彩课程展示互动区域等课程互动展示空间,为学生提供广阔的课程体验场所。

学校现有40个教学班,1021名学生,在编在岗教职工99名;其中特级教师1名、中学高级教师7名、小学高级教师45名;区名师工作室主持人1名、区学科带头人1名、区骨干教师5名、校骨干教师6名,骨干教师分布均匀,涵盖所有学科(以上数据截至为2014年1月)。

学校以“修德允能、圆融通达”为办学理念,从“圆融文化”入手进行学校文化管理。从公平公允对待每一位学生,为每一位学生提供适切教育的视角;从允许并鼓励每一位学生发挥个性所长,用特长带动综合能力提升的视角培育德能兼备的现代学子。同时,作为一所与高校合作办学的实验性小学、一所探索现代学校管理改革的学校、一所市家庭教育基地学校,着力于打通学校与高校、家长、社区间的教育通道,形成教育合力;从“融合创新”的视角培养学生的学科融合创新能力及面对未来社会的与人合作交往、问题解决的能力。基于以上的思考,学校把“个性阳光、文明尚礼、智慧创新、和谐圆融”作为学生的培养目标。

 

第二部分  办学理念、战略定位及发展目标

一、办学理念:修德允能、圆融通达

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卢湾实验小学的办学理念是“修德允能、圆融通达”。

“修德允能、圆融通达”是根植于学校历史土壤、采集学校现今养分,从现今指向未来的一种办学理念。在学校办学的历史上始终关注学生人格健康、关注学生德能兼修、关注学生个体发展是始终所坚持并一脉相传的。从现今考虑,学校与高校合作办学,学校增加办学的开放度,与家长、与社会等教育资源开始了多方面的资源整合,已开启了一项“大教育”合作圈的探索历程。

“修德允、圆融通达”是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卢湾实验小学的办学理念,她代表着上师大卢实小人的人格理想,因此我们所要培养的学生是带着“修德允能、圆融通达”印迹的现代小学生,“个性阳光、文明尚礼、智慧创新、和谐圆融”是走出上师大卢实小的每一位学生所期望拥有的品质;“修德允能、圆融通达”同时是每一位上师大卢实小老师的坚守与认同,“尊重专业、尊重能力、提倡创新、提倡合作”的圆融型教师在实现我们共同愿景的过程中得到潜能开发、专业提升和人生价值体现。在“修德允能、圆融通达”理念的指导下,探索在学校管理、课程教学、德育工作、教师发展、资源整合等方面一系列特色性的做法,促进办学、促进学校发展。

 

二、战略定位与发展目标

1.战略定位

以“修德允能、圆融通达”理念为引领,以协作块集团化办学为契机,与高校合作进一步扩大教育合作范畴;完善学校文化管理机制、创新卓越教师培养模式、开发阳光少年育人氛围;以“五彩童梦”课程再构与实施为切入口,逐步形成以校为本的质量保障体系。以实验性项目的引领,促进学校高位、理性、品质发展;使学校成为协作块龙头引领学校,在全国、全市范围内有知名度、有办学特色的实验性学校。

 

2.发展目标

(1)主体性发展目标

——学生发展目标:培养个性阳光、文明尚礼、智慧创新、和谐圆融的现代小学生。

——教师发展目标:倡导“尊重专业、尊重能力、提倡创新、提倡合作”。

 

(2)内涵性发展目标

清晰界定“修德允能、圆融通达”的办学理念,并以此理念为方法论指导,探索在学校文化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教师专业发展、教育资源统整、学生综合发展等方面的一系列特色做法。

 

第三部分  发展思路

一、以内涵发展为主线,凝炼学校办学特色

以“修德允能、圆融通达”理念为引领,确立学校五年规划的重点推进项目,并诠释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

以学校管理、资源整合为先导,通过圆融文化管理的推进与辐射,“三位一体”的资源整合及与高校合作的深化推进等为学校发展奠定基础。

以学生发展、教师发展为两翼,通过卓越教师培育平台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同时通过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等的校本化实施平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个性阳光、文明尚礼、智慧创新、和谐圆融的现代小学生。

以课程再构、允能教学为重心,实现“五彩童梦”课程的再构实施,凸显“融合创新”课程特色;以“允能教学”特色项目的探索实践,为教师提供专业研讨的平台。两者之间相辅相成,通过课程与教学的变革与探索,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提升教育教学品质。

在清晰诠释、理清发展主线的基础上,通过六个重点项目的实践探索,进行内涵发展,逐步凝练学校办学特色,凸显“修德允能、圆融通达”的办学理念,同时凸显学校的“融合创新”课程特色。

 

二、以教师发展为核心,科学提升学业水平

从“修德允能、圆融通达”的理念出发,把教师发展及提升质量作为学校工作的重心。通过对卓越教师的双重界定,与高校通达合作,为每一位教师搭建适切的平台,促进教师的分层专业提升;同时,促进圆融专业团队的发展,通过团队考评,运用评价的激励导向作用、教师间的互助作用,以达到有效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的功效。开展系列校本培训,通过基于项目研究的校本培训课程的申报与实施,通过引导教师作为培训者亲历培训的过程等,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搭建“允能教学”研讨平台,在组团研讨的过程中,引导教师了解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项目在实际教学中的实践途径与方法,进而提升教师专业教学水平;同时通过对生本教学、基于标准的教学一致性体现等的聚焦关注与研究,用科学的方式提升学校学业水平,促进学生学力提升、思维生成。

 

三、以教育合作为导向,激活学校办学活力

“圆融通达”诠释着多层涵义,包括整合各方教育资源,打通各种互动渠道,形成教育合力,激活学校办学的涵义。

作为与高校合作办学的一所小学,学校将一如既往地与“监事会”、上师大进行沟通协作;作为在家校联动上有一定探索的一所小学,学校将延续“3+3”家校互动模式,并丰富其内涵;同时把家校互动的模式向社区联动推广。

整合的过程是一个逐步走向内涵的过程,将充分利用外援性的教育资源,从学校管理、课程建设、教学研究、学生发展等各个维度发挥教育整合的力量,激活学校的办学活力。

 

第四部分  发展项目

 

项目一:学校文化管理

关键词:文化管理、内化辐射

1.  责任部门:校长办公室

    2.  项目负责人:匡文雯

 3.  指导思想: 学校践行文化立校育人,以项目入手,倡导学校“圆融文化”。从物质文化层面进行创意规划与布局;从制度文化层面注重学校发展理念与学校章程、学校发展规划间的关联;从行为文化层面落实“圆融”团队文化管理;从精神文化的层面关注文化的认同与文化的立校育人效应。同时通过文化管理的区域辐射,撬动学校内部管理的高效、高能发展。

4.  项目目标:

(1)梳理并总结学校“圆融文化”管理课题成果,出版专著并在管理实践中进行推广,同时把文化管理的路径向协作块进行区域辐射。

(2)梳理学校章程,凸显“圆融文化”管理特色,依托学校发展规划项目实施体现文化管理效能。

(3)学校管理重心下移,建立年级组核心负责制,在年级组中倡导“圆融文化”管理,提高管理效能。

(4)进一步梳理管理部门职责,实施新一轮管理岗位竞聘,实行部门负责人年度述职工作。

(5)推进学校民主管理,发挥党支部、工会作用,争创文明校园;实行教工社团活动课程化,体现“圆融文化”管理的人文关怀。

 

项目二:五彩课程再构

关键词:课程再构 凸显特色  

1.  责任部门:课程师训部

2.  项目负责人:李芳菲

3.  指导思想: 以“修德允能、圆融通达”的学校核心文化为引领,完善“五彩童梦”课程架构,凸显课程特色;以课程管理为切入口,持续推进“两维度四路径”的课程实施路径,提升课程实施品质,形成鲜明的课程品牌;加强流程管理和教研组建设,基于标准、基于生本,落实减负增效。

4.  项目目标:

(1)基于学校办学理念和学生、家长、社会的需求,进一步梳理、丰富和完善“五彩童梦”课程,进行课程再构,凸显课程特色。

(2)以课程管理为切入口,持续推进“两维度四路径”的课程实施路径,提升课程实施品质,形成鲜明的课程特色。

(3)加强课程流程管理及教研组建设,继续开展“基于标准的教学与评价”项目研究,以学业质量绿色指标为指引落实减负增效。

 

项目三:卓越教师培养

关键词:互助通达、卓越发展

1.  责任部门:课程师训部

    2.  项目负责人:王欣、夏明

3.  指导思想: 基于卢实小教师现状和发展方向,厘清“卓越教师”培养的内涵,形成教师发展梯队。通过教师培训课程资源的梳理与拓展,基于教师个体发展所需,以“互助通达”、“卓越发展”为实施路径及达成目标,坚持需求导向、组团共建、技术创新的基本原则,有效落实师资的专业提升和发展。

4.  项目目标:

(1)界定上师大卢实小“卓越教师”的内涵,形成教师发展梯队。

(2)依托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的优势,与高校合作开发“卓越教师”培养项目,根据教师发展需求,聚焦课程,立足于市区级共享培训课程的基础上为教师发展梯队匹配校本培训课程和相应的发展路径,促进教师综合素养的分层专业提升。

(3)进行教师评价机制的变革,运用多元评价机制促教师专业发展内驱力的形成与提升。

 

项目四:资源保障运作

关键词:资源统整、合作共赢

1.  责任部门:学生发展部 教育服务部

    2.  项目负责人:蒋晓政、陈雪强

3.  指导思想: 作为上海市家庭教育基地、上海师范大学的附属小学,学校深化创新“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教育资源共融模式,以“3+3”家校互动模式的深化实践;以“3+3”社区教育联动模式的初探;以高校合作项目“卓越教师”培养等提供资源保障。学校以统整教育资源为核心,开发课程创意空间,为“五彩童梦”课程的实施及“圆融”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保障支持。

4.  项目目标:

(1)多维度开发教育资源,对校内外教育资源进行统整,为学校规划各项目的实施提供资源保障。

(2)深化完善“3+3”家委会运作机制并有效落实;拓展社区“3+3”教育联动模式;有效形成教育合力,构建“三位一体”大教育模式,为学校办学提供资源保障。

(3) 依据学校办学理念,规划课程创意空间,为“五彩童梦”课程的实施及“圆融”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支持。

 

项目五:阳光少年培育

关键词:课程统领、生成体验

1.  责任部门:学生发展部

    2.  项目负责人:王晴红、刘晓薇

3.  指导思想: 围绕卢实小学生培养目标,厘清丽园“阳光少年”培育的内涵。以市级重点课题的引领,构建德育微课程整体架构,开发完善育人资源平台,丰富课程内涵。以少先队市级子课题研究项目为导向,展开少先队活动新视界、新媒体、新思路的创新型实施与运作,有效推进丽园“阳光、智慧”双系列活动。为每位学生提供彰显个性特色的舞台,实现与“个性阳光、文明尚礼、智慧创新、和谐圆融”学生培养目标的有效对接。

4.  项目目标:

(1)结合办学理念及学生培养目标界定“丽园阳光少年”内涵。依托德育市级重点课题,整体架构德育校本课程,培育丽园“阳光少年”群体特质。

(2)持续推进“两维度四路径”育人资源、育德资源平台及丽园双系列活动的实施保障。

(3)依托少先队市级子课题,以新媒体的方式开展少先队活动课程,培养学生自主管理的能力,凸显常规教育平台的特色。

 

特色项目:允能教学特色

关键词:平台搭建、允能发展

1.  责任部门:课程师训部

    2.  项目负责人:袁海莉、陈华

3.  指导思想: 围绕卢实小教师、学生培养目标,深化“允能教学”的内涵,通过“允能教学”团队的构建,及教研模式的架构和推进,开展以研究主题引领“允能”的“教”与“学”的研究,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实现分层专业发展;提升学生学习能力、挖掘学习潜能,不断凸显学校圆融教研文化。

4.  项目目标:

(1)依据卢实小教师、学生发展现状及需求,界定各阶段“允能教学”团队人员组合,组建“允能团队”,确立研究主题,架构推进“允能教学”教学模式,突显 “允能教学”各时期的发展特征。

(2)根据各阶段“允能团队”主题,规划实施路径及措施,为允能教学模式的推进做好保障,通过系列“教”与“学”的研究,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实现分层专业发展;提升学生学习能力、挖掘学习潜能。

(3)以“允能教学”为载体,通过“允能团队”的构建及实施推进,聚焦“多元互动”的教研模式,发挥团队辐射,不断凝练成圆融的团队教研文化特征。

 

第五部分  保障措施

一、组织制度保障

成立学校五年规划实施领导小组,校长为第一责任人,统筹协调,具体实施五年规划的全程管理。项目执行机构设有“一室三部”即校长办公室、课程师训部、学生发展部和教育服务部,负责五年规划中各项目的具体实施。明确各项目负责人,项目负责人全面组织、协调、监督各项工作的落实。

学校外部的组织机构主要有监事会、家委会、社区委员会,还有来自于与上师大合作办学的小学教育研究所的资源。切实发挥社会力量的民主决策和监督作用,进一步加强校务公开,不断拓宽家长、社区、上师大等校外民主监督渠道。

 

二、民主监督保障

工会和学校教代会不断完善规章制度,顺利保障五年规划的落实。切实发挥教代会的民主决策和监督作用,在规划制定过程中,要求领导班子、广大教师就学校现状、发展目标和具体策略等问题展开充分讨论,学校在集体智慧的基础上形成学校教职员工认同的规划;在规划执行中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通过加强学校的民主管理、加大依法行政力度、强化民主监督激发全体教职员工当家作主的意识,彰显“修德允能、圆融通达”理念,构建学校发展与师生共同成长的平台,形成符合学校发展愿景的民主管理文化;进一步加强校务公开,不断拓宽家长、社区、上师大等校外民主监督渠道,引入学校重大事件听证会模式,民主决策、民主监督,保障规划有序有效落实。

 

三、经费运作保障

以学校五年发展规划为指导,以校园的现代教育条件为基础,以尊重学生生命质量、教师工作幸福感为核心,合理配置资源,改善经费使用结构,保障教师教科研、教师培训、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等各项目工作的顺利开展,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避免资金使用上的高耗低效。定期对项目投入资金情况作绩效评估,对学校信息设施、图书馆配置、专用教室配置等做出进一步的经费投入,加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在硬件设施上保障校园文化的建设,凸显 “修德允能、圆融通达”的学校文化,确保各配置情况与规划实施要求相匹配,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关闭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