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震旦外国语中学基础教育信息公开 > 教学科研 > “微课程”融入体育课堂初探

教学科研

“微课程”融入体育课堂初探

索引号:-0803-2020-003  发布日期:2020-06-30 来源:黄浦区基础教育机构信息公开

学校:上海市震旦外国语中学
作者:何明

[摘要]

现代社会已进入了“微”时代,“微博”、“微信”、“微电影”……微文化已经深入人心,融入了我们的生活。同样,现代教育也受到了“微”冲击,近两年“微课程”的出现,掀起了一次教育界的强力风暴。微课程不仅是一种新的学习工具,更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它运用构建主义的理论,以在线学习或者移动学习为目的的实际教学内容。微课程地进行适应我国新课程改革条件下的教学活动,所以这种新型课程方式的出现,带来了学习方式上的重要变革。微课程具有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的特点,可以更好地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便利的条件,学生在课前学习,在课中即可合作讨论,探究疑难点,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形成了“先学后教”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发散了学生思维,改变了学生学习习惯,更是培养了合作学习的能力。体育作为中小学基础教育中的一门具有独特教学形式的课程,体育微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为体育课程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值得我们体育教育工作者去探讨与研究。

[关键词]微课程;体育;初探
 
一、对“微课程”地理解

“微课程”这一术语名词笔者拆解成“微”和“课程”,课程是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或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这通常被称为广义的课程;狭义的课程则是指一门学科或一类活动。这一概念在教育学中是清晰的,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并不难理解。在形式上看“微”,微课程中的“微”有小,细小和少之意。在内容上看“微”。微课程中的“微”有精深、隐约和隐匿之意。“微”是对“课程”的一种修饰和限定。

微课程(micro lecturle )这首次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理戴维? 彭罗斯(David Penrose)提出,他认为微课程为“知识脉冲”(Knowledge Burst),就是要求教师把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紧密地联系起来,以产生一种“更加聚焦的学习体验”。引入国内后,上海师范大学的黎加厚教授等国内教育专家通过研究,认为“微课程”时间较短,内容精炼,主题相对独立,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是集中说明解决一个问题的小课程。

由于微课程的概念界定还有待国内教育外专家进一步的研究确定,笔者引用“微课程”的名称和其主要理论,进行学科教学上地初步探究。

二、对“体育微课程”地理解

基础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升学习能力、形成学习意识。十多年前多媒体PPT已经进入了课堂,成为了一种丰富学生学习资源的有力补充。十多年后的今天,在互联网技术的推动下,学生学习知识的来源不再局限于课本、局限于简单的多媒体PPT,更有了庞大的网络资源的支持和帮助,手持移动网络设备更是帮助人们实现了随时随地学习的可能。基础教育受到了强烈的冲撞,可同时,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微课程”的应运而生,符合时代发展的规律,符合广大学子对学习的需求,它有着新颖的课堂环境,时尚的学习载体,更能激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习兴趣。今年我校已将手持移动电子学习终端(苹果的IPAD)引入课堂,为实现“E学习”、“微课程”,提供了硬件上的准备。

1、体育微课程的“微”属性

体育微课程一定是“体育”的“课程”。 既然是课程,必定要体现课程实施的目标性,教学的计划性,教学内容组织的逻辑性,并附有一定的教学策略方面的建议。同时,它仍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身体练习与思维活动紧密结合为特征,以提高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为目的,有运动负荷和练习密度要求,具有健身和锻炼程序与效果的课程。它也一定是要让学生掌握一些有用的运动技能和让学生体验运动乐趣。

笔者理解中的体育微课程不完全是指运用建构主义方法建成的、以视频为媒介、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所谓“短时间学习内容”,而是指相对于以教材为本,纳入课时计划的单元内容中的某个重点技术动作,进行具有“微课程”特点地教学设计,形成的教学内容。

2、体育微课程的“微”特点

(1)学时“微”,但练习密度增加了。目前上海的初中阶段的体育课实行一课两教材,单个教材的教学时间在15到20分钟,而体育微课程一次教学时长为10到15分钟,相对而言,学习时间“微”了。比如八年级“武术”少年初级长拳(一)”的教学中,将内容录制于平板电脑,课前交给学习小组长,提前预习,课中即可快速进入练习内容,每位学生练习次数增加了。

(2)角度“微”,但动作难点解决了。体育微课程都是通过学生学练方面的某一个微小的角度,深入下去,进而组织教与学。比如六年级“快速跑”如何跑直线的教学中,通过制作的视频,让学生观察与比较,跑曲线与直线哪个更有利,并提供一些物品(橡皮筋、竹竿、水等),引导学攻克决动作难点,仅仅解决了一个“跑直线”的问题。

(3)内容“微”,但学习兴趣提升了。每个教材内容的单元教学中,挑选一、两个重点、难点动作,将学生达标要求分层,学生不断挑战,不断体验成功,学习兴趣由此而生。比如七年级“双手头上前掷实心球”加快出手速度的教学中,分析比较出手速度对投掷远度的影响,通过使用轻器械,体验出手动作,通过所制作的达标要求分层图,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完成练习内容,获得成功的感受,提升练习兴趣。

(4)范围“微”,但合作能力变强了。将学生分成若干个组,每组5—6人,通过相互协作,完成教学目标。比如九年级“跳”横箱分腿腾越快速推手的教学中,通过所制作的动作问题分类图,先同质分组,进行小组式的练习,相互鼓励,再异质分组,进行小组式的练习,相互纠正,培养学生合作学练的能力。

三、“体育微课程”地实践初探

传统的以教材、教师、运动技能考试为中心的封闭式体育教学模式,已明显的不适应新形势下课程标准的要求。不适应,就会产生许多问题:“体育教学也变得应试化”;“学生体质逐年下降”;“部分学生不爱运动”;“学生运动技能掌握不好”等等。不适应,就必须进行必要的转变,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教师和学生应成为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师生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形成更具实效的“体育微课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使其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得到保障、个性情感得到发展,创新实践能力得到提高。

1、微课程实现先学后教,促进体育新授课型的转变。动作技能的形成是要经历导粗略掌握动作、改进和提高、巩固和运用自如三个阶段。而动作技能的初步形成是需要建立在形成表象的基础上。传统的教师示范是在课中进行,并且具有少次性的、偶尔缺陷性的问题,学生在初步接触动作技能时,需要有接受的过程,甚至有可能会形成认识上的偏差,微课程的录制,可以改变这一现象,能够让学生进一步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而且还能帮助学生找到动作技能的难点所在,加深对动作的理解,更好的掌握动作。提前录制动作示范,还能够实现先学后教。比如六年级的“队列与体操”广播体操的教学中,发现《舞动青春》有及节操的动作不太规律、不太对称,学生通过集体学习,不易掌握。微课程,将一节操按连贯、分解录制两个视频版本,并提示这节操的特点与易错点,加以文字与语音的标注,将内容上传至学生I Pad里的I Book软件中,供每一位学生提前在课余时间预习,为在课中学习广播体操做好充足的准备。

2、微课程帮助解决难点,促进体育改进课型的转变。

动作技术经过了粗略掌握阶段后,进入到纠正改进阶段。在此阶段,教师往往采用各种辅助练习,运用循环练习法等教学方法与手段进行教学。该教学过程中,往往要花去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去发现自身问题和让教师去介绍解决对应问题的辅助练习方法。微课程,即可让学生更为直观地发现问题,能够将动作难点进行再次讲解,多次重现,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并预设好解决问题的辅助练习方案供学生自主学练。比如七年级“垫上运动”侧手翻的教学中,许多学生出现屈髋,没有分腿倒立过程的错误动作现象。微课程,将正误动作进行慢动作视频的反复对比,在视频中相对应的画面中,标示错误产生原因,摆腿方向不正等,并提示正确难点动作的要领,其次,推荐学生纠正动作的辅助练习方法的视频。这样节省了课中大量的分析与讲解动作的时间,取而代之的是学生更多次数的动作练习,体育技术动作的有效形成一定是经过数次的反复练习的。

3、微课程实现分层教学,促进体育巩固课型的转变。

动作技术经过了粗略掌握阶段,纠正改进阶段后,进入到最后一个阶段——巩固与运用自如。在此阶段,能够巩固动作技能、加深对动作、练习方法及运用的认识,但在具体教学活动中,往往安排的课时并不很多,更多的只是一带而过,不太可能细化,对于动作技能学习困难的学生来说是痛苦的。长此以往,会造成学生的自信心不足。而现如今提倡的就是个性化的教育。微课程在录制时可以对每一个知识点进行详细讲解,甚至可以录制更多的内容(包括基础、达标、拓展),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真正各取所需,实现分层教学。比如八年级“篮球”变向换手运球的教学,由于采用自然班形式教学,女生对于动作的掌握来说较弱一些,男生则掌握的好些。微课程,将按拍球变向——交叉上步——转体查件——加速运球,每个动作进行视频的制作,加以动作要领的讲解、界定动作掌握情况的标准和根据标准对应的巩固与运用练习,依次为行进间变向运球——运球绕过障碍——变向运球过人后上篮。因人而宜,制定不同的标准,因材施教,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大大提升学练兴趣。

4、微课程实现合作学练,促进体育测评课型的转变。

测评是在学生掌握动作技能后,通过测评的形式把评价的结果反馈给每一位学生。关键在于一个“评”字,对普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可通过教师作重点的评析,予以纠正。但现实是班级学生内部本身就有差异,不能像过去那样采用“千人一面,万人一项”的评价方法,评价也要体现个性化。微课程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比如九年级“双杠”男女生成套动作的教学中,学生对测评的积极性不是很高,除了在意自我的考评动作以外,完全不会关注他人的动作表现,缺少相互帮助和鼓励的和谐学习氛围等现象。微课程,将动作的评分标准,以表格和图片的形式,放入学生的I Pad中,认真学习,在测评过程中,让学生开启I Pad摄像功能,对测评学生动作进行摄像,回放观察,对比评分标准,准确地相互评价。这样一来所有的学生都提起了精神,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地体现,同时师生、生生之间也产生了更多的互动,形成了良好的互助式学习。

四、对“体育微课程”发展地思考

笔者认为追随微课程的体育教师们要谨记微课程用户是学生,要遵循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原则。设计微课程的时间一定要控制在15分钟以内,否则学生的注意力可能会被分散,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外锻炼的习惯,使课内教学得到延伸。明白不是所有课型中的教材内容都适用微课程,要有的放矢,针对教材需要。不要轻易跳过教学步骤,即使很简单、很容易的内容。制作微课程一定要给学生提供提示性的信息,例如:用颜色或图形标识动作图像中的重难点、屏幕上列出动作要领口诀等。清楚微课程是整个教学组织中的一个环节,要与其他教学活动环境相配合。

“体育微课程”到底如何发展?“体育微课程”的教学目标如何制定?如何进行“体育微课程”的教学设计?如何对“体育微课程”地实施进行评价?这些问题都需要在较长时间内接受诸多方面的专家、行政部门、一线教师的研究讨论。

参考文献:

[1] 陈海波,《体育教法研究的意义与价值——基于一线体育教师的视角》——中国学校体育,2013/9
[2] 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开放教育研究,2013/1
[3] 唐军,李金钊,《上海教育研究》——小教研究,2014/1
[4] 黄勇群,《初中体育教学理念的创新研究》——中国校外教育,2013/2
[5] 孙福明,徐淮源等,《课型范式与实施策略(中学数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
[6] 杨凯,《初中体育课程高效课堂构建分析》——科技创新导报,2013/2
[7] 郭宏云,《高中语文微型课程小议》——社会科学,2010/10

关闭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