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实验小学课程实施方案
上海市实验小学课程实施方案(2024版)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精神,依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系列文件要求,学校依据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和《上海市义务教育课程实施办法》等文件,编制学校课程实施方案。
一、背景与依据
(一)学校传统与特色
上海市实验小学创办于1911年,原名上海市立万竹小学,1956年学校被市政府命名为上海市实验小学,曾为国家教育部在上海的唯一一所部属重点小学。百余年来,学校秉承“小学校,儿童幸福之起始”的办学宗旨,以“养成健智之国民,培养国家之元气”为校训,以“开放教育”为办学策略,着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开放教育办学模式。学校以实验为己任,坚持教育创新,与时俱进,办学质量和声誉在区域内有一定的影响力。
(二)学校课程现状分析
基于对学校课程的发展现状,学校课程有关的硬件环境、师资队伍、课程教学、课程资源等基础情况分析如下:
1.硬件资源丰富,能满足学生五育发展需求
学校地处上海市黄浦区老城厢,毗邻城隍庙。校区(方浜中路669号)占地10259平方米,共有29个教学班,学生总人数971人,属于大型学校。学校拥有创新实验室、舞蹈房、书法教室、龙龙烘焙坊、彩虹心理坊、万竹书苑等17间专用教室,满足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习需求。
学校作为上海市信息化教育标杆培育校和数字化转型实验校,在硬件上打造信息化辅助教学相关空间和设备,如学生运用PAD开展“三个助手”学习;AI分级阅读平台助力全国“书香校园”;“AI教学行为诊断”帮助教师分析改进教学等,为学校技术赋能教学提供了支撑。
2.课程开发与实施有积淀与引领,尚需进一步融合创新
在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方面,学校建校112年来,历代实小人将“民主爱生、严谨求实、实验创新、崇尚卓越”的文化特质融入教学实施之中,以袁瑢老师为代表的“严、实、细、活、深”特色课堂,逐渐深化为“严而有格,扎实求真,细致缜密,方式灵活,深化融合”。学校教师尚需进一步坚守严谨扎实的课堂教学特色,进一步以国家新课程方案中提出的素养为导向,关注学生的学,深入探索实施适合每一位学生未来发展所需的素养,灵活运用教学方式,整合资源,协同学生形成有效学习方法,提升成效。
在校本课程建设方面,学校以市级课题《基于项目化学习变革小学生学习方式的实践研究》为引领,前期整体架构并实施了“龙腾荟”课程群,初步探索了项目化学习方式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创新实践方面的成就。该课程实施基础为学校进一步整体架构基于新课标理念下的“开放教育
幸福启航”的课程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3.学校教师专业高位发展,青年教师后备力量较薄弱,需加大校本培训力度和教学实践
学校连续参加四轮上海市课程领导力项目研究,现为项目种子校,上海市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暨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校,可以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更多学习机会和展示平台。学校现有教师99名,平均年龄约43岁(50岁及以上年龄教师40人;35岁-50岁教师33人;35岁及以下青年教师26人),正高级教师1人,高级教师17人,中级教师46人。
学校教师年龄结构趋于老龄化,部分教师发展自驱力不足,受传统教育方式的禁锢思维,对于新课标中提出的跨学科主题学习、项目化学习方式变革等理念认同需在实践中逐渐实现与转变。学校面临大量教师退休,各学科青年教师的缺乏,需要培养具有融合学科观念和课程执行力的青年教师,鼓励部分有想法、有创新的教师进行校本课程的建设和迭代改进。学校应进一步加大新课程的校本培训力度和针对性,带动全体教师转变观念,进一步结合学校特色“五四教学比武”加强实践。
4.周边社区红色传统课程资源丰富,需再匹配学校课程目标进行资源整合
学校坐落于黄浦区老城厢地区,周边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地域资源,如城隍庙中的建筑文化、戏曲文化、中华传统节日民俗体验等,与学校的“非遗”课程可进一步进行资源整合。同时,学校地处红色教育资源丰富的黄浦区,一大、二大、渔阳里、周公馆、上海工匠馆、中共中央政治局机关旧址、《新青年》编辑部等,为学校用好用活红色教育资源,开发红色研学系列课程,传承伟大建党精神提供了在地资源;学校与武警部队、中船集团、商飞公司、航天研究所、干休所等单位联建,为丰富研学实践提供了可能。
5.家长对教育关注度差异性较大,需广泛听取学生和家长建议,不断优化课程
学校学生大多来自学校周边社区,随着老城厢道路和住宅改建,部分居民拆迁到外区,生源数量呈逐年下降趋势。现有生源中,家长对教育关注度差异性较大,部分学生在步入校园起,已表现出学习兴趣广泛、创新思维能力较强的特点。每学年少代会上,学生对学校现有课程资源、课程内容等提出建议,学校进行提案的汇总梳理,不断从学生视角完善改进课程。从满足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视角进一步为学生拓展学习空间,重构或创建全新的学习空间,将学习环境设计与新型教学方法相匹配,确立个性化、跨学科、走班制等方式。
学校通过问卷调查、家委会座谈、家长进校视导等方式广泛听取家长对推进学校课程建设的建议。进一步提升课程领导力,完善课程体系建设,不断优化课程内容,探索课程融合与评价。
(三)学校办学追求
1.办学愿景
学校作为一所承载百年历史的老校,根植于国家培养目标,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以五育并举为路径,以传承创新为动力,培养既有家国情怀,又具开放视野,既能传承文化,又能创新未来的新时代少年,让“小学校”成为孕育“大梦想”、“大智慧”与“大担当”的幸福起点。
2.办学使命
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勇于担当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秉承“小学校,儿童幸福之起始”的百年办学宗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学校课程目标
学校立足国家培养目标,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秉承“小学校,儿童幸福之起始”的办学理念,厚植家国情怀,践行五育并举,传承创新百年老校的优秀文化,通过学校课程,培养“传承文化的幸福小龙人”和“开放思想的创新小龙人”(见图1)。
图1上海市实验小学课程目标
图释:①“小龙人”是学校学子自喻。源于1997年学校少代会提案,实小学子形象以“龙”为原型,取名“小龙人”,取名“承承”(男)和“新新”(女),代表对中华民族深厚文化和炎黄子孙优秀品质的传承与创新。
②传承文化是指以真诚和敬畏的心态尊重、认同自己的文化,对传统文化继承、发展和创新,推动文化传承走向科学化和现代化,使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命力。
③开放思想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它要求我们不断解放思想,打破束缚,以开放的态度面对周围世界的变化和发展,通过不断学习和创新,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学校基于毕业生形象内涵解读,确定具体的6个内涵表现指标,即“爱祖国、讲诚信、有毅力、敢开放、乐创思、善合作”。
三、学校课程设置
(一)课程类别结构
![]() |
图2 上海市实验小学课程设置图
(二)课时安排
学校严格按照国家和上海的课程课时安排,进行课程设置与实施,如表1所示。
表1 上海市实验小学课时安排表
(三)设置说明
1.国家课程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国家课程中语文、数学、外语中部分跨学科主题学习、校本课程统筹设计与实施。
(2)劳动课程每个年级均有12课时的劳动项目是上海市公共项目,其余6课时的特色项目与校本课程进行统筹设计与实施。
2.校本课程
学校设置了“龙承志汇”“龙行智慧”和“龙创稚荟”三大版块十二个系列课程,涵盖德智体美劳五育培养目标,为学生提供分年级、进阶化、挑战性和实践性的课程选择(见表2)。
(1)龙承志汇课程。通过“小龙人向祖国敬礼”“小龙人文化寻根”“小龙人遇见幸福”等课程系列,激发爱党、爱国、爱家乡的中华民族之情,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弘扬中国精神。
(2)龙行智慧课程。通过“小龙人筑梦蓝天”STEM系列、“小龙人个性成长”校园节日系列和“小龙人创意悦读”系列课程,充分发挥学校优势课程资源,强化科技创新,鼓励学生智慧思考,乐于发现与创造;搭建学生个性成长的校园节日平台,通过活动融入学科学习,助力学生发挥特长。
(3)龙创稚荟课程。立足儿童视角,聚焦设计思维和创新能力,开发小龙人“童创设计院”“新竹文创社”“智创玩偶家”“趣创毕业季”课程,从稚嫩的想法中萌发创意,从稚嫩的行动中为同伴、学校、家庭、社区等开发创造系列产品、设计属于自己的纪念日,从小树立责任意识,在合作中勇于担当。
龙承志汇课程结合班队会、午会课、校本课程时间实施;龙行智慧和龙创稚荟课程有效利用校本课程课时、课后服务时间开展实施。
表2 上海市实验小学校本课程设置与安排表
模块 |
系列 |
主题 |
年级 |
实施说明 |
龙承 志汇 课程 |
“小龙人向祖国敬礼”系列 |
①我爱祖国(国旗迎风展;国歌唱红心;江山美如画;民族大联欢) ②我爱实小(发现美丽校园;唱响悠扬校歌;寻访励志校友;探寻百年辉煌) |
一、二年级 |
校本课程每周1课时 |
“小龙人文化寻根”系列 |
①非遗文化(油纸伞;扇绘;京剧 脸谱;剪纸文化;陶艺;风筝制作;活字印刷;桥梁;扎染;叶雕) ②探“龙”之旅 ③我是老城厢小囡(走访城隍庙、走近石库门、探寻本帮菜……) |
一至五年级 |
与综合实践活动统筹 |
|
“小龙人与法同行”系列 |
①“纪”上心头 ②“诚信”为伴 ③“廉”送清风 ④“法”护成长 |
一至四年级 |
主题队会或午会课 |
|
“小龙人与文明同行”行为规范养成系列 |
①文明用语 ②文明礼仪 ③文明用餐 ④文明路队 |
一至五年级 |
主题队会或午会课 |
|
“小龙人遇见幸福”职业体验系列 |
①小小新闻人 ②模拟小法庭 …… |
三至五年级 |
午会 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
|
龙行 智慧 课程 |
“小龙人筑梦蓝天”STEM系列 |
①问蓝天(航天精神、商飞之旅、探秘空间站、中国“飞行梦”、火箭的奥秘) ②梦蓝天(我的“纸飞机”飞呀飞、模拟飞行、创意航天器、实小“宇航员”、太空小实验探秘) |
一至五年级 |
与综合实践活动统筹; 与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统筹实施 |
“小龙人创意悦读”系列 |
①墨韵书香 ②AI分级阅读 ③整本书阅读 |
一至五年级 |
校本课程每周1课时,部分年级与综合实践活动统筹 |
|
“小龙人个性成长”校园节日系列 |
校园节日(体育节;艺术节;阅读节;英语节;科技节;心理健康季;十佳小龙人) |
一至五年级 |
综合实践活动、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中统筹实施 |
|
龙创稚荟 课程 |
小龙人“智创校园” |
创意课表 AI校园绘画 |
一至五年级 |
校本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 |
小龙人“乐演戏剧院” |
儿童剧 心理戏剧 |
|||
小龙人“趣创游戏园” |
老弄堂游戏改编 校园游戏创编 |
|||
小龙人“新竹文创社” |
创意书封 校园文创设计 |
|||
小龙人“巧创庆典日” |
十岁生日设计 毕业典礼设计 |
3.课后服务
学校依据上海市课后服务相关文件精神,用三个时间段针对不同需求的家庭和学生群体提供课后服务(见下表)。其中课后服务课程均为选修课,由学生自主选择,分别通过混龄混班的俱乐部课程和混班的年级课程活动进行实施。
(1)课后服务时间
表3 上海市实验小学课后服务时间安排表
课后服务类别 |
时间段 |
课后服务内容 |
作业辅导 |
15:30——16:30 |
语文、数学和外语学科进行作业个别辅导。 |
课程体验 |
16:30——17:30 |
开设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课后课程,丰富学生课后生活 |
爱心晚托 |
17:30——18:00 |
为有需求的家庭提供爱心托管 |
(2)课后服务类别
表3 上海市实验小学课后服务类别一览表
课程类别 |
课程名称 |
开设年级 |
俱乐部社团课程 【混龄混班】 |
新闻 |
4-5年级 |
心理 |
1-4年级 |
|
AI绘画 |
4年级 |
|
车船模 |
3-5年级 |
|
编程 |
3年级 |
|
模拟飞行(启蒙) |
3年级 |
|
模拟飞行(提高) |
4年级 |
|
益智游戏 |
1年级 |
|
围棋 |
3-5年级 |
|
田径 |
3-5年级 |
|
乒乓 |
3-5年级 |
|
飞镖 |
3-5年级 |
|
啦啦操 |
2-5年级 |
|
马术 |
3-5年级 |
|
排球 |
1-4年级 |
|
篮球 |
2-5年级 |
|
街舞 |
1-2年级 |
|
陶笛 |
3年级 |
|
鼓号队 |
3-5年级 |
|
弦乐队 |
1-5年级 |
|
舞蹈 |
1-5年级 |
|
合唱 |
3-5年级 |
|
戏剧 |
3-5年级 |
|
心理戏剧 |
2年级 |
|
素描 |
4-5年级 |
|
国画 |
3年级 |
|
年级体验课程 【各年级混班】 |
手工折纸 |
1年级 |
二十四节气 |
1年级 |
|
传统美食 |
2年级 |
|
硬笔书法 |
1年级 |
|
儿童画 |
2年级 |
|
腰旗橄榄球 |
3-5年级 |
|
书香“悦”读 |
1-5年级 |
|
影视欣赏 |
2-5年级 |
|
财商 |
3-5年级 |
四、学校课程实施
(一)高质量实施国家课程
1.坚持素养导向,推进教学评一致
首先,全面解读各学科课程标准,明确各学科素养要求,在单元和课时的课程文本中,如学习目标、学习过程、学生作业、学习评价等各个部分的设计中凸显素养维度表现。其次,基于课程文本的设计开展课程实施,确保预期学习目标的达成,并保持课程本身的开放性。观测学生学习表现,确保教与学的一致性。最后,确保评价与教学目标、学科要求相一致,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和素养提升情况。通过课程听课量规的调整设计,凸显学科素养的落地,以外部要求引领教师确保教学评一致性的课程实施。
2.强化学科实践,变革学习方式
以素养为导向,强化学科实践,倡导“做中学”和“创中学”。立足儿童视角,挖掘现实生活中学生面临的真实问题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参与学科探究活动。一至三年级以主题式活动方式推进,学生经历主题引入、提出问题、主题体验、解决问题、建构知识、运用知识、活动总结等过程;高年段以项目化学习方式推进,学生经历沉浸驱动性问题、发现问题、设计方案、解决问题、迭代升级方案、出项展示等过程,加强知识学习与学生经验、现实生活、社会实践之间的联系,保持对未知事物探索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增强学生对真实世界的认知、感受学习的价值、提升解决真实问题能力。
3.编制大单元教学设计,探索大单元教学
立足学生视角,整体理解与把握学习目标,注重知识学习与价值教育有机融合,发挥每一个教学活动多方面的育人价值。学校各学科进行单元设计,以教研组为阵地,在学科教研中探索大单元教学,积极探索并开展主题化、项目式学习等综合性学习活动,促进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加强知识间的内在关联,促进知识结构化。教研组组织课例研究,对各学科的大单元设计进行迭代优化,最终编制校本化的单元学习手册,汇集集体智慧,推进全校范围内大单元的常态化实施。
4.推进数字化转型,落实因材施教
持续探索并推进数字化转型教学,各学科基于学科特点,充分利用“三个助手”“专课专练”“DIS”等平台辅助学生学习,学生能在平台中基于个人需求和问题开展个性化学习;教师根据学生学情,开展个性化分层推送指导,落实因材施教。加强教研主题中关于数字化转型的教学探索,从试点学科、试点年级不断进行辐射推广,增强单元结构化知识学习成效研究,鼓励教师逐渐从掌握基本功能的“会用”,到充分利用资源的“活用”,逐渐发展到综合功能、资源、立足学生发展视角的“慧用”,形成经验,充分辐射,助力学生个性化的有效学习发生。
(二)特色化实施校本课程
1.编制校本课程设计说明书,根据学生需求,设计迭代校本课程
学校以实小吉祥物“小龙人”为寓意,基于毕业生形象目标,整体架构课程群。通过编制《上海市实验小学课程设计说明书》,以《上海市实验小学校本课程设计表》(见表3)为引领,进行课程的设计-实施-迭代设计-实施……循环过程。不断立足学生需求,通过每学年课程调研,迭代校本课程。
表3 上海市实验小学校本课程设计模版
2.整合课程实施路径,优化学生选课制度
学校校内外拓宽、整合课程实施路径,充分整合主题队会、班会课、主题式综合实践、午会课、学生社会实践、课后服务等实施路径进行落实。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学习需求,在教师指导下对课程进行自主选择,选修课程学习的申报每学期进行一次。除学校规定的课程学习,学生可以利用校外时间或选择线上自主学习,不列入学校的课程计划,可作为学生社会实践的一部分。同时,课程实施方式上,依据课程特点、学生需求、师资现状,部分课程采用“教师走班制”“同龄混班制”“跨年级走班制”。
3.强化资源协同建设,打造联动育人机制
学校联动家庭、社会,丰富教育资源,丰厚教育内涵。学校推动教育活动向纵深发展,将学习内容从课内拓展至课外,丰富实践体验,将学习时空从校内延伸至校外,打造“无边界”的学习,满足新时代背景下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在特色课程群开展过程中,学校充分利用合作共建的“商飞”集团,开展航空航天的科技创新活动;在一大会址等红色教育场馆深入开展“党员故事屋”,打造“党-团-队”一体化建设,厚植家国情怀,践行求实创新与民族担当;学生走进城隍庙,以项目化或主题式学习方式探索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传统习俗,在传承中创新。
4.发挥引领作用,推动集团共享共建
作为上实小集团核心校,学校不断研发共建课程和推广特色课程并完善课程共享机制。学校促进各成员校特色课程建设,打造多维度协同育人平台,共创优质教育,在集团校内共享课程。教师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开展“跨校课程研发教研”,分享课程研发经验,促进课程迭代;学生通过“跨校体验”,分享区域优质课程资源。
五、学校课程评价
为确保学校课程的全面实施,凸显课程的实施效能,学校建立了“基于实小毕业生形象的素养评价”和“基于实验创新 追求卓越”的教师教学和课程文本评价,立足“教-学-评”融合一致,促进学生素养提升,提升教师课程教学品质。
(一)基于实小毕业生形象的学生综合素养评价
学生综合素养评价依据课程类型分为国家课程学习的评价和校本课程学习的评价。国家课程的学习评价基于各学科学业质量标准,坚持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其中过程性评价以“小龙人”积分评价为主,结果性评价严格落实市教委要求,采用等第制评价。校本课程以学生展示评估为主,学生进行课程作品或项目的展示,通过观察学生的展示效果,评估学生学习中的过程表现与实践能力。
1.国家课程评价——“小龙人”积分评价和成长手册等第评价
国家课程的评价强调以学科课程标准为导向,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把握课程标准的内容与要求,理解课程标准中的学业质量标准。依据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年龄特征,分别从“学业”“习惯”和“兴趣”维度合理设计评价目标、评价内容与评价方式。教师日常教学中通过观察学生活动、作业、测验等方面的表现,以小龙人积分的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业成果等。学期末通过等第制评价进行学科课程评价。通过评价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如实反映学生达成课程标准要求的情况,以及个体发展情况,淡化评价的甄别、选拔功能,强化评价的诊断、改进与激励功能。
在结果性评价中,学校严格落实市教委要求,除三至五年级语文、数学学科进行期末考试(纸笔测试)外,其他年级与学科均采用不同形式的期末考查。
学校通过《小学生成长手册》向家长反馈学生校内成长情况,积累实小学子成长数据,助力学生发展。
2.校本课程评价——小龙人积分评价和成果展示评估
学生进行校本课程作品或项目的展示,获得小龙人成长积点,并开展学生课程自评、同伴互评和教师评价。
(二)基于“实验创新 追求卓越”的教师教学评价
教师的教学评价,学校秉承从教学目标转化评价目标的思路,倡导老师参与到课程实施与课堂教学评价指标的设计当中。基于学校“严、实、细、活、深”特色课堂,设计课堂观察评价量表,共性指标基于学习目标达成、教学设计、师生关系、学生思维等展开课堂观摩评价,个性指标由教研组依据不同研究主题个性化设置,开展本学科内和跨学科的课堂观摩,借助信息化平台和手段开展教学评价。依据观察评价量表结果,反馈给教师,帮助教师锁定关键点,最终优化教学。
(三)基于“实验创新 追求卓越”的课程方案评价
方案评价是对方案规划、实施、管理的系统性评估,是衡量课程质量的重要一环。一是由课程领导小组定期组织人员,评审各学科课程方案和学期课程纲要、单元设计、教学设计等文本的科学性、合理性和适切性;二是结合学生满意度测评、师生访谈等信息,评价课程规划方案是否符合学情,动态观测方案实施情况及满意度;三是邀请专家参与方案实施效果的评估,提出改进建议。
六、学校课程管理与保障
(一)组织保障
1.建立国家课程组织与实施机构
成立上海市实验小学课程组织领导与实施小组,成立校长统领、分管校长为核心的学校课程实施领导小组,负责学校课程实施方案的制定及课程实施年度计划的制定。教导处具体负责课程的实施、管理与监督。学校通过压实责任分工、促进协同合作,有序推动学校课程方案实施工作的规范化运行。
组长:徐进(校长)
副组长:杨妍(副校长)、王欣(副校长)
组员:周静(德育教导)、郑洁(教学教导)、忻晨俊(教学教导)、年级组长、教研组长
2.建立校本课程领导小组与研发团队
打破教师年龄界限、学科界限,依据学校课程方案中校本课程架构,按课程系列组建校本课程研发团队,设置项目组长1人,定期对课程实施教师进行培训与评价。学校成立课程领导小组,通过问卷调查、访谈、邀请专家评审等方式整体把握课程设计与实施成效。
(二)制度保障
建立健全课程管理、实施、评估与反馈制度。定期通过问卷、座谈等方式向学生、教师、家长、社区代表等多渠道了解学校课程设置与实施情况,依据调研结果进行经验总结与优化调整,保障课程实施有效性。
建立课程监督机制。学校通过定期审核课程内容,监督教学执行情况,每学年通过课程满意度调研,收集并分析学生和家长课程反馈,以及科学评估教学效果,确保教学活动有序、高效进行。
制定校本课程相关制度。学校依据上海市教研室要求编写《上海市实验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实施方案》和《上海市实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制定《校本课程开发、实施和奖励制度》,保证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
完善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制度。不断优化本学科和跨学科教研、基于教研主题的听评课、常规作业管理、跨学科主题活动和作业实施等制度,综合校本培训制度和绩效工资奖励制度的完善,助推国家课程校本化高质量实施。
(三)资源保障
硬件资源方面,充分利用校内各类课程硬件资源,增强专用教室、校内网络资源的整合性,发挥其专业性;校外,充分利用并整合政府、社会、家长以及教育教学科研机构等资源,加强学校周边的各种红色教育基地、科普场馆、历史博物馆等资源的利用,进行活动的课程化建设,成为学生日常学习与活动的基地。
软件资源方面,加强教师队伍分层培养,积极引进青年教师和优秀人才,立足课程改革需要和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加强校本培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培育更加专业化的教师团队。充分挖掘并利用社会优秀人才资源,促进学校课程建设与实施。
202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