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师范专科学校附属小学基础教育信息公开 > 教学科研 > 上海师范专科学校附属小学 2024学年课程实施方案

教学科研

上海师范专科学校附属小学 2024学年课程实施方案

索引号:-0803-2024-001  发布日期:2024-11-06 来源:黄浦区基础教育机构信息公开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精神,依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系列文件要求,学校依据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上海市义务教育课程实施办法》等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办学宗旨、传统与特色,特编制学校课程实施方案。

一、背景与依据

(一)学校传统与特色

上海师范专科学校附属小学始创于1909年(清宣统元年),前身为上海贫儿院。历经115拥有厚泽的历史,辉煌的成果,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追溯学校百年发展历史从创办初的“为了一切学生”,到二期课改期间的“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再到如今“多经历‘漫’成长”办学理念,学校始终秉承“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办学宗旨关注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健康发展走在教育教学改革前沿

(二)学校课程现状分析

学校运用SWOT分析法,对现有课程情况,包含优势、劣势等方面进行全面梳理与分析,寻找发展的机遇以及面对的挑战,从而清楚认识课程实施的现状与未来发展的前景(见下图)。

 

(三)学校办学愿景与毕业生形象

●办学理念:“多”经历 · “漫”成长即:关注师生成长需要,提供多元经历,让每一位附小人在不同起点上持续发展,成就“漫”成长。在办学理念的基础上,学校长远发展定位为:建构基于师生发展需要,在多经历中成就“漫”成长的优“智教育。

●毕业生形象

二、为落实国家“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的育人目标,结合我校办学理念,学校确立了师专附小学子毕业生形象

三、学校课程目标

围绕“坚持立德树人 深入五育并举 聚力创新教育 深化课程改革”主旨,依据《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和《上海市义务教育课程实施办法》,通过有效实施国家课程、规范开设地方课程、丰富拓宽校本课程,将创新素养培育置于学校“育人模式”的视域中全面渗透与观照实践,关注学生需求,探索课程的有效融合整合与优化各类资源,让课程关照到每个孩子的睿智成长,落实培养目标,通过完善学校课程管理, 提升教师课程实施能力、课程资源开发能力和课程评价能力。

四、学校课程设置

(一)课程类别

上海师范专科学校附属小学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类,力求课程目标明确,课程内容融通,教学方法融创,教学评价融贯,以此实现多维课程协同,生发课程育人合力。

  (二)课时安排

根据《上海市中小学2024学年年度课程计划及其说明的通知》,2024学年度学校课程设置如下:

 上海师范专科学校附属小学课程设置一览表

                  年级     

周课时

课程、科目

 国家

课程

道德与法治

2

2

2

3

3

    

8

9

6

6

6

   

3

4

4

5

5

   

2

2

4

5

5

   

2

2

2

2

2

信息科技

 

 

1

 

 

体育与健身

4

5

5

5

5

艺术

唱游·音乐/音乐

2

2

2

2

2

造型·美术/美术

2

2

2

1

1

劳动/劳动技术

1

 

 

1

1

综合实践活动

1

 

 

 

 

地方

人工智能基础

 

 

 

1

 

校本

课程

 

3

5

6

3

4

周课时

 

30

33

34

34

34

 

  (三)说明

1.校本课程

我校校本课程设置主要包括“大思政课程”“学科类兴趣拓展课程”和“创新素养培育孵化课程”三大类。

四、学校课程实施

   (一)高质量实施国家课程

1. 构建创新素养导向的新课堂

双新背景下,学校实施并不断完善素养导向的教学模式,引导教师在实践探索中把握如下原则:

2. 开展作业设计与实施研究

开展核心素养导向下的作业设计研究,更加注重“强设计、重效能”,基于学科课程标准,加强顶层思考,实现作业从“量”的减少到“质”的提升。重点加强以下三方面的研究

3.打造互动教研共同体

凝聚团队合力打造一支理念先进具有课程领导力(实践力),善于运用知识、经验、技术和研究改进实践的学习型共同体促进教师在互动协作中自我超越有效提升教育教学能力

(二)规范实施地方课程

地方课程实施中纳入人工智能基础课程,是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对人工智能的理解。

(三)合理实施校本课程

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让校本课程成为国家、地方课程的有力补充,以此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学校课程评价  

学校基于课程结构与实施,关注发展导向,注重过程性评价。

1. 学习评价

国家课程评价基于学业质量标准,推进“为了评价的教学”走向“促进教学的评价”。教师深入学习课程标准以及市教委的相关指导文件,理解学业质量内涵,研制综合评价指标,遵循规范的流程,开发评价工具,对学生的学习表现和结果进行评定,依据所得信息或数据开展分析,梳理出教学中的优势与不足并返回到教学设计中,为下一轮的教学实践提供实证依据。

2.教学评价

国家课程教学评价由涵盖教学五环节的“课堂教学评价”“学业质量监测”等构成。各学科以《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版)》为依据,基于“教学评一致”的原则,按照师专附小教学观察量表,关注教学五环节,重点评价课堂实施情况,并结合备课、作业、评价等工作,综合评估教学实效,以“后评价”阶段的“反馈——调整——再评估”落实改进工作。

3. 方案评价

    方案评价包括课程文本评价和课程实施成效评价。

六、学校课程管理与保障

组织保障

)制度保障

(三)资源保障

                                                       20248

 

关闭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