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黄浦区教育学院附属中山学校基础教育信息公开 > 年度计划 > 自主实践 和谐发展——上海市黄浦区教育学院附属中山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

年度计划

自主实践 和谐发展——上海市黄浦区教育学院附属中山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

索引号:-0702-2023-005  发布日期:2023-12-07 来源:黄浦区基础教育机构信息公开

一、学校发展现状分析

(一)学校发展基础

上海市黄浦区教育学院附属中山学校占地面积 15665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8269平方米。除普通教室和专用教室外,学校拥有十多个支撑课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创新实验室。目前,学校一至九年级共有44个班级,学生1400余名。

现学校中学部任课教师85人,其中45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58 名,占教师总数的68.2%,本科以上学历85人,其中研究生学历有6名,学历100%达到国家标准。小学部任课教师49人,45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21 名,占教师总数的42.9%,本科以上学历42人,其中研究生学历有1名,占总数的85.7%。学校中、高级职称教师85人,占在岗教师的70.1%。我校目前有特级校长1名,区级学科带头人3名,区级骨干教师5名,校级骨干13名,占在岗教师的17.2%

学校是上海市文明单位、上海市文明校园、上海市安全文明校、上海市中小学行为规范示范校、上海市依法治校示范校、上海市红十字示范校、上海市城市少年宫、上海市航模科技特色学校、全国足球特色校、上海市校园足球联盟校,学校是上海市课程领导力项目学校、上海市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暨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国家汉语国际推广中小学基地、上海市华文教育基地、上海市市民学习基地。

(二)学校发展优势

1、学校办学特色日益凸显,办学理念得到深化

学校2016-2020年期间,学校努力在德育、教学领域创建实践型课程,推行自主实践型的课堂教学形式,以课题为引领,以特色活动创设为抓手,不断彰显学校“自主实践,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

在德育方面,初步探索实景式德育课程模式,让学生在课程体验中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如实景式安全体验课程、红十字教育课程、红色研学课程、红色校园电影院线课程、中山有线融媒体课程等,学生不仅在生动的课程中得到实景式的深入体验,培养了更广泛的兴趣爱好,更从中培养了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分学段确立目标,不同学段学生进行不同程度的要求,学生文明规范养成逐渐规范和自觉。心理健康教育在区域内具有一定影响力,成为黄浦区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分中心,黄浦区家庭教育指导分中心。

在教学方面,学校坚持着力建设和完善以实践教育为特色的模块式课程结构的思路,以上海市提升中小学(幼儿园)学校课程领导力行动研究(第二轮)课题《九年一贯制学校指向科学素养的科学类课程群统整的行动研究》为引领,以实验为课程主要衔接点,开发和统整校内外科学类课程资源,形成了以实验教学为特色的九年一贯制科学类课程群。在原有拓展型、探究型课程基础上,新增设了《香杏中医学堂》、《中书阁阅读社团》《“气象+”科学秀》、《探寻上海故事》等课程,进一步丰富课程的种类。聘请教育专家进行教学方面的专业引领,以“关注学科核心素养,提高教学有效性”为主题,以教研组校本研修为载体,以教学公开研讨为路径,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建立了科学创新实验室、物理创智园、数理创智园和自然创智园,引进“西沃”、“ DIS”、“ 极课”软硬件系统,同步开展了教师相应的信息技术能力培训,探索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教学新模式,以大数据技术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

2、教师专业发展成效明显,教师梯队进一步得到完善

五年来,学校高度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理论培训与实践培训相结合,线下培训与线上培训相结合,全员培训与分层培训相结合,开展以专题为主线的多元培训方式互补推进的校本培训。学校强调教师自我规划与学校监督管理相结合的专业发展方式,以师德建设激发教师专业发展内驱力,以师能建设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核心力。学校完善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四个平台,即校本培训平台、骨干教师沙龙平台、青年教师成长平台、见习教师培训平台,多渠道打造教师专业发展通道,促进了各层次教师按需培训,个性发展。

近年来学校在教师专业化发展培训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成绩。学校被评为2018年度市级优秀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在新一轮区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评选中,学校获评3名区学科带头人,5名区级骨干教师,1名区种子教师领衔人,人数在全区名列前列。2名青年教师参加中青年教师大奖赛获得一等奖,更多青年教师在区教学百花奖比赛中崭露头角,教师在各类教育教学比赛中屡获佳绩。

3、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学校社会声誉不断提升

学校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办学生喜欢的学校”为宗旨,坚持五育并举,坚决落实绿色指标,一方面以丰富多彩的课程及学生活动来满足学生个性成长、和谐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强调大数据背景下的分层教学,满足不同学情的学生学习需求。分层教学理念深入人心,课堂教学分层、作业分层、辅导分层,提升了教学的针对性。同时,学校引进极课大数据系统,通过大数据帮助教师进一步掌握真实学情,为分层教学提供依据。在不增加学业负担的基础上,学校的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此外,学校各项工作齐头并进,全面发展。学校被评为上海市平安示范单位、上海市健康城市2016年度健康单位先进、2017年校园足球普及工作优秀学校、2017年度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优秀共建单位、上海市纂刻进校园示范学校、上海市家庭教育示范校。

随着学校各项工作的稳步发展,学校的办学声誉不断提升。五年来,国际、国内代表团来我校参观访问络绎不绝。五年间,学校共接待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法国、北朝鲜等国访问团30余批,逾450余人。接待国内代表团90余批,逾2700余人。承办了“中国寻根之旅”海外华裔青少年夏令营(黄浦营)活动及“香港童军”游上海接待工作。学校先后和英国、澳大利亚等多所学校保持着姐妹学校的关系。五年来,持续在英国圣艾丹教会小学(St Aidans Church of England (aided)   Primary School)及周边多所学校开设孔子课堂,并在2019年与英国Gateshead郡开展了对外汉语交流十周年庆典活动。

此外,学校还通过区域联动项目,将优质资源辐射到郊区。学校与重庆市万州区五桥实验学校、江西省吉安市永新县三湾学校结对,交流九年一贯制学校管理经验,开展网络教研活动,选派教师跟岗学习。将学校优质的教学、课程资源辐射到两校。和奉贤区庄行学校开展联合校本教研工作,加强两校之间校本教研工作的交流,促使校际之间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全员参与、共同提高,进一步推动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发挥两校师资优势,促进两校在高效课堂教学管理、学科教学模式的构建等方面的进一步完善。

(三)学校发展形势及增长点

1、黄浦教育的定位与追求为学校发展指明方向

黄浦区教育改革和发展“十四五”规划中提出,坚持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办学生喜欢的学校”为根本追求,以“打造社会主义国际大都市核心引领区一流的现代教育”为发展目标,以“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终身发展,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为核心理念,以“坚持立德树人、深入五育并举、聚力创新教育、深化教育改革”为发展思路,整体提升黄浦教育文化品位、育人品质和特色品牌。在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围绕“高、先、精”的定位,打造教育改革引领区、创新教育先行区和教育发展精品区。

规划在总体目标中提出,持续优化以人为本、五育并举、创新为重的育人方式。遵循教育规律,回归以人为本,坚持立德树人,深入五育并举,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实施新课程新教材,打造未来学校,完善教育评价与质量保障体系,聚力创新教育,培育创新精神、激发创新思维、提高创新技能,养成创新人格,为每位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提供最适合的教育。黄浦教育的定位与追求,为学校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规划在主要任务中提出,树立立德树人系统培养的理念,强化学段衔接研究,特别是发挥九年一贯制学校在学段衔接上的优势和经验,打造有一定影响力的九年一贯制学校优质品牌。这也是学校面临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2、学区化办学给学校未来的发展带来新契机

不断优化资源布局,发挥紧密型、内涵式、特色化的学区化集团化办学优势,将是未来五年黄浦教育的发展趋势。作为世博学区的一员,在过去五年里,已经开展了积极的联动探索,在共享资源以及合作开展项目研究方面已经呈现了一定的学区化办学优势。在黄浦区大力推进学区化办学的背景下,相信学区化共享与合作将成为学校未来五年的发展新契机。

3、学校重点发展项目的新增长点

在德育方面,作为黄浦区教育学院德研室工作基地,学校将依托德研室专家团队力量,以“五育融合”理念为指导,统合家校社资源,探索并开展以学科融合为突破点的“五育并举”课程群建设,包括人文思想类课程群、生态类课程群、育美类课程群,科创类课程群、职业体验与公益劳动课程群等。课程群建设将遵循在地化、协同化原则,扎根校本与社区,链接学生学习需求与真实世界,凸显实践教育办学理念,激活学生学习活力,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培育学生文化自信与民族认同情感。

在教学方面,学校将着力做强已有的特色课程,开展跨学科特色课程研究,构建学校特色课程群框架。以项目学习为切入点,以任务驱动为核心,科学确定教学要求,改进教学行为,深入研究九年一贯制学校特色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在“双减”、“五项管理”的教育背景下探究“精准分层”作业形式和评价要求。打造“大数据时代”AI智慧教室,构建教学平台,实现沉浸式教学,同时加强教师教学专业能力、信息化技术能力培训。

师资培训方面,要进一步优化学校培训课程体系,创新培训方式,提升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重点关注青年教师的培训,积极为骨干教师搭建平台,培养领军人才。

 

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上海市教育改革和发展“十四五”规划》《上海市黄浦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以及《黄浦区教育改革和发展“十四五”规划》为指导,坚持党的教育方针,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办学生喜欢的学校”为根本追求,以“自主实践,和谐发展”为办学理念,以“人文、合作、敬业、创新”为学校精神,坚持立德树人、育人为本,深入五育并举、和谐发展,聚力实践创新、鲜明特色,深化教育改革、科学发展,严格依法办学,传承学校文化,走向现代化学校。

(二)实践教育内涵界定

实践教育是指围绕教育教学活动而开展的实践活动。其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客体是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客观对象,包括自然对象、社会对象和精神对象。实践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和消化教师传授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达到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

具体指:具有“实践认知”的知识和技能;具有“实践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具有“实践出真知”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办学目标

把学校建设成为办学内涵丰富、办学特色凸显、办学模式开放,令学生、家长、社会满意,跻身上海市九年一贯制前列的现代学校。

(四)培养目标

把学生培养成:德行修养笃实,知识技能扎实,身心发展健实,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毕业生。

 

三、重点实施项目

(一)德育项目

1、工作目标

加强德育课程建设,推行全员导师制建设,推进德育队伍骨干教师发展,完善家校沟通机制,丰富德育工作内涵,提升学生自主实践能力,助推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2、实施项目

1)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深化实景式德育特色课程建设

以提升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养为目标导向,以爱国主义教育和公民道德建设为主要内容,加强对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明德修身、立德树人的根本。增进认知认同、树立正确导向、强化示范带动作用,促进“文文明明”小公民道德建设。同时,深入贯彻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在厚植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中的重要意义,逐步开展以下特色鲜明的实景式德育系列课程。

实景式安全教育课程:将原有的实景式逃生演练课程、实景式防震减灾课程、实景式防疫演练课程和实景式红十字教育课程加以改造,形成系列化课程,体现教育的时效性。

思政研学课程:将思想政治与德育教育结合,强化研学的价值观教育导向,丰富研学的内涵和现实意义。

红色电影院线课程:结合党史、革命英雄人物、新中国建设等红色元素,选择相关电影进行观看和交流分享,培养学生爱党、爱国和爱社会主义的情感,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主题教育系列课程:主要包括行规养成教育课程、文明礼仪教育课程、传统节日教育课程等。

2)推行全员导师制,多样化开展德育工作者队伍建设

初中部和小学部分年级推行全员导师制,导师秉持着“为孩子在学校里增加一个亲人”的理念,分享孩子成长的快乐,解决孩子成长的烦恼。班主任作为导师中的核心,负责沟通和联结导师、孩子和家长,帮助每一个孩子更加健康和快乐地成长。

分类型、分层次进行班主任培训:骨干班主任培训;生手型班主任培训;见习班主任培训。借力院校一体化建设,班主任教研员深入学校,参加班主任培训和见习班主任情境答辩赛,带教青年班主任(青年骨干班主任),通过引领示范、个案会诊、技能比武、同伴互助等方法提升班主任的教育艺术。

3)深入推进家长学校工作

在专家的引领下,开展“十四五”家庭教育指导研究工作和区未成年人家庭教育指导分中心工作。列席学校家委会,参与家长学校,共同研讨学校的家庭教育指导,并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家长沙龙、亲子活动和专题讲座。

致力于家长教育指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研究,继续探索多元互动的家长学校运作模式,推进家校“同心圆”大讲堂特色项目。

发挥家校社育人合力,推进学校少年宫与市民学习基地建设,为社区教育事业发挥应有作用。与五里桥社区和黄浦区第五社区教育工作站合作,开展学校少年宫和市民学习基地建设,在课程开设、场地开放、专题活动、项目试验等方面开展合作,开放办学,为社区教育发展增添一臂之力。

4)关注师生心理健康发展,争创上海市学校心理教育示范校

进一步打造通过云平台一键联通的心理健康辅导中心,硬件与智能设备从1.0版升级为2.0版。继续提炼和发展“同心圆”家校社三位一体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群建设。

学生课程:依托教育分目标,修订和完善部分年级的教学内容。

教师课程:加强针对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通识培训。

家校课程: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发挥家校“同心圆”教育合力。

社区课程:争取充分利用校外合作机构的优质资源。

全过程心育:做到一生一档,动态跟进学生个案。

辐射区心理分中心、家庭教育指导分中心功能效应,在教院德研室指导下,争取成功申报市级心理示范校。

5)开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为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提供数据支撑与保障

依据市区《初中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实施方案》与《初中学生开展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精神指示,分类有序开展初中学生社会实践,及时登录并审阅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借助教院德研室力量,开展综评研究,为学生发展提供数据支持与保障。

6)科技赋能艺体工作,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综合发展

深入贯彻“五项管理”通知要求,丰富阳光体锻课内容,促进“每天锻炼一小时”内涵发展。通过开发课程、购买课外专业服务等途径,小学体育继续开展兴趣化项目建设,丰富市级试点校的建设成果;初中体育注重多样化发展。促进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建设,提升学生体育技能与竞技能力。在足球、篮球、游泳、射箭、羽毛球等传统体育项目中,推进一校一品体育特色建设和区级体育一条龙项目建设。继续引进足球俱乐部专业资源,开展校园足球文化建设,推进全国足球特色校发展。科技赋能学生体质监测与对策研究,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改进和落实新冠疫情常态化防控举措,全方位推动师生疫苗接种,建立校园群体免疫屏障。落实健康教育课程,推进学校健康教育工作。加强学生健康档案建设。开展医教结合,依托医院专业资源,开展学生爱眼护眼防近等健康教育工作。

开展“双碳”进校园教育工作,继续推进区级科技特色学校和绿色学校建设。精心设计每年科技节主题,提升学生动手能力和科学素养。积极参加区级科技辅导员英才培训计划,争取每年派1-2位教师参与培训,指导学生参加上海市科技创新大赛。

通过物联感知系统和艺术长廊场景打造,推进艺术空间文化建设。通过“艺术+AI”课程多样化建设,包括开发校本课程与引进校外艺术教育资源,构建ARVR等艺术人工智能课程。加强特色团队建设和区级艺术一条龙项目建设,特别是管乐团、舞蹈团、合唱队、美术社团建设。做实六一嘉年华特色项目,为学生才艺展示提供舞台。积极申报区级艺术特色学校。

7)助力“双减”政策落地,构建“15分钟少先队社区幸福活动圈”

在国家“双减”政策和全国少工委八届二次全会精神指导下,少先队工作将立足校内,拓展校外,构建“校内+校外”的少先队组织模式,使社会成为联结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纽带,推动少先队社会化建设。整合区域内红色、教育、文娱、体锻等实践资源,盘活红领巾实践活动资源,积极构建“15分钟少先队社区幸福活动圈”,打造“中山领巾小先锋”品牌,丰富少先队员课余生活,助力少先队员铸就幸福童年。

8)创立“中山融媒体中心”,打造专业的学生媒体

在“中山有线”校园电视台的基础上,成立“中山融媒体中心”,全面升级学生新媒体平台。聚焦校园热点,传递校园正能量,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树立学校品牌形象,打造一支全面专业的学生媒体队伍,增强学生的组织能力、思辨能力等,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9)重视团校活动,培育学生自治

以九年一贯制学校为特点, 探索少先队仪式教育课程及少年团校系列课程。通过对少先队仪式教育课程及少年团校课程的实践与研究,充分发挥团队员参与组织管理的积极性,鼓励团队员自主管理组织、自主开拓活动内容、自主创新活动形式,积极探寻一种能够发挥团队员主体作用的实践策略。注重队员在参与过程中的体验与感受,形成有效的评价方式。打造高质量的团队活动,深化团队课程主旨,推进团队基础建设,增强团队员对组织的光荣感和使命感。

学生自治管理委员会旨在成为学校和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在此基础之上,结合时事热点以及教育政策,定期开展调查研究、讨论会和座谈会,收集并向学校反应团队员对学校教学及管理的意见和建议;并通过每月一次的“校长零距离”为学校的各项事务出谋划策。

(二)教学项目

1、工作目标

以培育“思维开阔、全面发展”的学生为指导思想,推进课程建设。提供可自主选择的多样化课程,不断提升课程的思维品质。通过学校实践特色课程群的整体建构和实施,培养学生具有实践认知的知识技能、具有实践创造的意识能力和具有实践出真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发挥九年一贯制学校初小衔接的办学整体优势,凸显办学特色。注重指向学生学科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培育。

推动学校课程从“教师的课程”向“学生的课程”发展。强化“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并推动“校本课程特色化建设”。在整合各学科的基础上,结合学科特点,开展学科创新实践活动的整体性开发与设计,创设全校性的主题活动课程。基于学生的性格特点,为不同学生提供不同层次和不同领域的课程资源与学习机会。

推动课程的整合与教学的匹配。课程目标兼备工具性与人文性,课程内容形成小初的衔接与贯通,教学组织体现教学方式与教学过程的匹配,教学实施空间互补课堂内外的优势。探索打造“5G+AI”智慧校园,以高科技促进对于教学的深入研究。

2、实施项目

1)构建学校课程群,做强特色课程

以课题《九年一贯制学校实践特色课程群系统构建的行动研究》为引领,基于学校传统课程特色,以“做强、做大”为课程建设原则,做强学校已有的特色课程,并以此为核心课程,构建系列课程群,从而建立学校特色课程群框架。

基础型课程以教研组为单位,有机结合创新实践活动与国家课程,根据学科特点,开展学科创新实践活动的整体性开发与设计,在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的基础上,给予其充分自主实践的机会,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

在中学阶段,拓展型课程立足于学校教师的实际情况,满足学生向不同方向与不同层次发展的需要,帮助学生适应社会多样化的需求,学会真正有效的学习方法。探究型课程聚焦专题化建设,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和实践体验,提升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小学阶段,拓展型、探究型课程以主题式综合活动设计、开发和实施过程为切入点,注重学生的实践和体验,提倡学生个性的发展,达到“学校传统”与“现代化办学理念”相交融共创新,从而推进学校教育教学特色的形成,打造更多特色课程。从低年级主题式综合活动课程出发,向中、高年级推进,制定不同年级的教学计划。针对不同年级的实际情况,灵活多样地开展主题式综合活动,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成立跨学科特色课程研究小组,推进跨学科课程主题的选取、教学活动的设计以及教师对课堂驾驭的深入研究。通过课程建设,增加学生的“跨学科学习”经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思维习惯以及在特定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2)依托项目化学习,培养学科核心素养

以新课程标准落实为题,从项目化学习切入,以任务驱动为核心,基于真实问题的解决,达成学科核心素养和学业成绩相辅相成、共同提升的目标,不断探究新理念、新教育思想的实现方式。

以前三年为期,从数学、化学、道法等部分学科入手,完成以下三项任务:

通过项目化设计和学习为主、传统教师训练为辅的教学方式,落实国家课程标准。围绕核心问题、抓住核心难点,开展“改进和优化教学行为”的教学实践研究。依托信息技术平台,开展客观、动态的课堂观察与教学评价。有效改进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推动教师在教学方式上进行创新和探索。

尝试设计探究性与巩固性并重的新型校本作业。尝试研究作业分层的新模式,逐渐摒弃“作业分层就是学生简单地选择做或不做”的思想。探索如何通过不同的作业形式、不同的设问阶梯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去完成作业。研究新课教学、阶段复习等各阶段作业目标和呈现形式,突破“五项管理”中的核心内容,以达成减负增效的效能,整体提升作业的育人效能。

积极探究改革评价,形成注重学科素养的过程性评价和注重学业成绩的结果性并重的评价方式。尝试探索各学科的“学能评价”,关注学习过程,了解学生发展需求,在更开放、更个性、更高效的学习氛围中释放学生潜能,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以后两年为期,共享试点学科的成果,并进行深度反思。抽象提炼可迁移的模式和策略,逐步推广到其他学科或跨学科学习,最终建立协同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常态化深度学习教育生态。

3)增强教师专业素养,全面实现减负增效

以大数据时代的智能技术促使教育发生重大变革为背景,培养教师识别有效数据、获得洞悉见解的能力,全面提升新时代教师的数据素养。利用九年一贯制学校的优势,深入研究教研、教法和学法的有效衔接,全面实现减负增效。                                                      

借助重点学科组,建设骨干教师沙龙活动,提升其数据收集、管理、分析、处理、解释等能力。借助大数据平台,开展成绩分析、成果分析、行为分析、数据可视化工具与策略研究。从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出发,促使教师转变依据经验教学的思维,培养教师透过数据表象探究潜在问题的能力,提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数据素养,从而更好地适应大数据时代的教学要求。

凭借九年一贯制学校在实行精准中小衔接、凸显“一贯”方面的优势,努力做好以下三个衔接。

教研衔接:建立四、五、六年级的备课组活动机制,通过对比课标、归纳衔接点、总结衔接策略、对比实践教学等方式来实现中小贯通、内涵融合。

教法衔接:根据学生的年级特征,开展合作学习和综合性实践活动,用生动活泼的“在做中学”代替单纯的识记性学习。

学法衔接:在小学高年段和初中起始年级,引导学生从“教师引导学习”向“自主学习”的过渡。

4)提升软硬件环境,助力教学改革

升级学校大数据平台,面向课程预习、专题复习等场景,优化重构备课、作业等应用模式,做到“到书到课、讲练一体、学练结合、个性提升”,助力教师建立专题学习课程,便于学生课后自主学习。基于大数据技术,通过对教师与学生过程性应用数据的采集和智能分析,挖掘深层次的教学规律,促进高效、科学的教学评价和决策。

通过大数据、5G和音视频技术,打造AI智慧教室,构建教学平台,实现沉浸式教学,线上线下全教学场景融合与数据互通。基于学科应用工具,将基础知识情景化、游戏化,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基于智能语音合成技术、中英文智能评测技术,创设标准语言学习环境,实现智能化立体化测评。

 

四、建立健全保障系统

(一)学校管理保障

1、工作目标

继续完善学校管理制度;加强学校课程领导力,完善学校课程领导机制;研究并实践与教育学院“一体化”管理的模式,探索融合发展,形成长效机制;完善学校治理结构;倡导和谐校园氛围;积极开展国内外校际交流合作,推进教育国际化。

2、实施项目

1)优化校园文化环境,营造良好育人氛围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建设健康、积极的校园文化,努力打造“净化、绿化、美化、优化”的“四化”校园人文环境,提升校园文化底蕴,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构建和谐、文明的中山校园。

以宣传为载体、以活动为平台,多领域多途径地宣传和推介学校的办学特色和教育教学成果,不断提升学校的办学品质,打造有一定影响力的优质九年一贯制学校品牌。

2)不断提升依法治校水平

深化依法治校工作,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学校管理手册》,实现学校精准化管理。优化法治副校长、法治专管员、专业法律顾问等校内外资源整合,营造依法治校良好环境。发挥基层立法联系点的重要作用,提升联系点履职能力,畅通教师参与立法工作的渠道。大力推进“课程法治”,在基础学科中渗透法治元素,全面提升法治教育效果。加强对青少年的法治宣传教育,持续开展“法治进校园”活动,建立法治文化、增强师生尊法、守法、用法的意识和能力。努力创设文明、有序、安全、和谐的育人环境。

3广泛开展跨文化国际理解教育,加强国际化课程建设

以黄浦区跨文化国际理解教育“四个一”行动计划为引领,持续深化开展学校跨文化国际理解教育,积极探索将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和课程资源等与本土文化有机融合,向跨文化国际理解教育特色校和示范校迈进。依托“外籍教师进课堂”项目,构建以拓展型课程为外延的跨文化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在立足中国国情和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实现语言和课程融合,推进文化互融,提升师生的跨文化理解力,进一步增强“四个自信”。

借助市区教育国际交流协会、教院一体化等资源优势,多渠道开展更深层次、更聚焦内涵的国际交流。推进和扩大师资的培训与交流力度,鼓励选派优秀学生开展跨文化交流、浸润式学习以及参加国际比赛、演出等活动,积极引导师生在国际交流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树立中国形象。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继续推进“孔子课堂”项目、华文教育基地项目的建设,推广汉语教学。在原有三本《快乐学汉语》(文化篇、生活篇、艺术篇)校本教材基础上,启动并编撰第四本教材(运动篇),稳步推进国际理解教育。

(二)人力资源保障

1、工作目标

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强化师德师风建设,优化教师培训机制,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完善师资队伍结构,打造一支适应学校发展需要,具有可持续创新能力的师资队伍。

2、实施项目

1加强师德师风宣传,完善师德师风评价

建立健全教育、宣传、考核、监督与奖惩相结合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通过“树四心 育四有 争做好老师”的师德师风主题培育活动,提升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使命感,树立立德树人的崇高师德风尚。

2)强化自主学习,用书香校园的建设提升教师人文素养,提高教师文化品位、理论水平和运用理论寻找解决问题策略的能力。

3)关爱教师的身心健康,开展丰富多彩的有益于教职员工身心的活动,排解身心压力,积极应对职业倦怠,用良好的心态积极工作。

4)优化教师培训机制,全员培训和个性化培训相结合,基于学校发展需求和教师发展需求构建校本课程系列,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培训实效。 

5)关注青年教师发展,助力青年教师成长。

以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为平台加强初职教师的培养;以青年工作室为平台,加强“2-5”年初职教师的培养;以学校“中山汇”青年教师成长联盟为平台,加强35周岁以下青年教师的培养。通过项目驱动,团队研修、导师带教、自主发展的形式,激发青年教师发展的内驱力,提升青年教师的专业素养。

6)完善骨干教师和干部培养机制,积极推荐“十四五”期间教师参加学科带头人和市区骨干教师和名师的评选。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教师、干部梯队。

7)推进教师管理综合改革,进一步深化新形势下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结合岗位设置的精神,科学地设置学校机构和岗位,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严格考核,合同管理,以优化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和素质结构,逐步形成岗位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的激励机制,加强聘后管理,激发教师的工作活力;继续完善《学校管理手册》中的岗位职责的修订。通过社会招聘、人事代理、人才柔性流动等形式,实现教师队伍的优化组合。

8)根据义务教育实施绩效工资的意见,结合学校运作的实际情况,适当对学校绩效工资分配方案进行调控,有效体现教师工作量和工作绩效,多劳多得,优劳优得,激励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9)进一步完善教师评价,建立符合学校教师岗位特点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进一步完善学校管理考核平台。

(三)教育教学科研保障

1、工作目标

坚持科研兴校,以教育教学科研带动学校科学可持续发展,加强科研队伍建设,落实精细管理,完善科研管理制度,促进学校办学特色的传承与发展。

2、实施项目

1)以学校创新项目研究为重点,加强学校特色课程群建设研究,促进学校办学特色的传承与发展。

2)加强教师科研培训,不断提升教师科研意识和能力。

完善教师科研培训机制,构建以校本课程、讲座交流、成果展示、经验分享等丰富形式相结合的多元培训机制。加强科研骨干培养,通过设立学校“兼职科研员”岗位,为学校科研骨干提供锻炼和发展平台。

3)加强各级各类课题的管理。

加强学校科研工作组对校级课题的指导,加强科研室对区级以上课题的指导,通过开题、中期、结题三环节的介入与指导,提升课题研究的质量。完善科研经费方案,为课题研究提供保障。

4)完善科研管理制度,以制度为保障,有力促进科研工作的发展。

有序开展学校的课题研究、课题成果评选、课题成果推广、科研先进个人评选等系列工作,定期召开学校科研工作会议,在学校形成“科研即工作,工作即科研”的良好研究氛围。

5)每学期出版一期《实践教育》校刊,为教师交流教育教学研究成果搭建平台。

(四)后勤保障

1、工作目标

进一步优化学校空间,持续深化创新创意类工程项目,打造设施一流的现代化校园。贯彻精益思想,保障校园安全,提高设备安全与使用率。强化服务意识,增强工作的实效性。

2、实施项目

1)加强廊道文化建设,通过廊道温馨对话空间工程项目,达到全员导师制倡导的师与生、家与校的沟通环境要求。

2)探索“5G+AI”全息教室应用场景,为跨地域同步双师课堂、跨区域的学研活动、教师远程培训等活动提供更加生动、有效的保障服务,打造智慧校园,体现用人工智能改进教与学。

3)改造报告厅,以满足学校作为区窗口学校和教院附校进行各级各类教育教学教研活动的更好开展。

4)进一步优化教育教学的设施设备,为“双减政策”和“五项管理”的落实提供更多更全面的基础保障。

5)加强安全设施设备的完善和更新,提升安全管理水平,持续创建上海市安全文明校园。

6)美化校园环境,实现绿色花园学校。

关闭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