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黄浦区海华小学基础教育信息公开 > 发展规划 > 海华小学“十四五”发展规划

发展规划

海华小学“十四五”发展规划

索引号:-0701-2023-001  发布日期:2023-11-20 来源:黄浦区基础教育机构信息公开

海华小学“十四五”发展规划

2021——2025年)

目录

海华小学“十四五”发展规划

2021年——2025年)

一、背景与现状

(一)基本情况

(二)办学经验

二、挑战与机遇

(一)国家要求

(二)办学愿景

三、目标与方向

(一)学校发展目标

(二)师生发展目标

(三)学校管理目标

四、计划与行动

(一)校园文化与德育

(二)课程与教学

(三)教研与科研

(四)专业发展与队伍建设

五、保障与服务

 

 

 

 

 

 

 

一、背景与现状

海华小学前身是上海市卢湾区斜土路第一小学。1996年,作为上海市第一个高档涉外住宅楼“海华花园”公建配套设施——“海华小学”在原日晖东路小学(现瑞金南路85号)的旧址上改建而成。斜土路第一小学的全体教师和部分原日晖东路小学的教师成为了海华大家庭的成员。2015年,海华小学与原瑞金二路小学撤二建一,组建新海华小学。十三五期间,全校教师齐心协力,顾全大局,克服困难,完成了教师队伍融合、学生校区搬迁、干部岗位调整、各类管理整合等艰巨的任务。新海华在平稳融合中谋发展,在文化传承中求创新,在彰显特色中强内涵,“绿色”海华以团结向上的面貌努力前行,不断取得新成绩。

(一)基本情况

学校现有总部(瑞金南路85号)和分部(瑞金二路215号)两个校区,占地面积分别为3580平方米和1516平方米,专用教室配备完整。“童作趣屋”“安全体验教室”“学逸绿谷”等特色场馆为学生全面多样化发展提供平台。学校现有31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145人。学校教职工共87人,在岗教师79名,在职职员4名。其中高级教师占3%,一级教师占60%。专任教师100%具备教师资格,本科及以上学历达到97%,其中研究生7人。学校注重教师梯队培养,优化结构,目前学校有区学科带头人、区校级骨干教师19人。

(二)办学经验

1.形成了鲜明的学校办学特色

前五轮发展规划的制定与实施让“绿色”成为海华小学发展的基石与特色。经过多年的努力,“绿色”办学理念“让每一个生命体和谐地、可持续地发展”已经深入人心,“绿色”已经成为海华小学的特色品牌。在大量理论学习和不断讨论中,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对办学特色“绿色”形成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我们一直追求的“绿色”,是“绿化、美化、优化的校园环境”,是“教师间、学生间和师生间平等、宽容、支持、信赖的校园文化”,是“师生追求新知、终身学习的信念和能力”。基于学校办学特色与办学理念,我们凝练出了学校培养目标关键词:“生命”“阳光”“活力”“成长”,并赋予了它海华独有的内涵。

2.注重绿色校园人文氛围的营造

“绿色学校”是充满活力的,和谐的校园内应该洋溢着人文关怀。基于这样的认识,学校一直朝着“制度管理和人本管理贯通、融合”的方向发展。一系列完善的制度和充满人文关怀的管理让教师的思想不再闭塞,视野不再局限,行动不再缓慢,民主、开放的学校氛围正逐步形成。在发展中,学校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依法办学,以德立校。围绕“让每一个生命体和谐地、可持续地发展”的办学理念,夯实办学基础,深化“绿色”办学特色,完善学校课程,优化师资队伍,不断提升文化内涵,增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3.注重德育内容的丰富性与德育活动的多样性

学校德育工作以“绿色”办学特色为引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重德育内涵发展,开拓以“坚持立德树人、弘扬中华传统、加强行规教育、推进课程建设、深化合力育人”的发展新路径,提升德育队伍专业化水平和德育能力,为学生提供契合身心发展、激发丰富情感、鼓励个性发展的学习经历,培养“尚礼善言”的海华学子。

4.注重课程整体架构与课堂教学改革

学校整体架构学校课程体系,完善课程顶层设计,将“绿色”办学特色全方位融入学校发展中。学校选择对当代学生终生发展有益的素养要点和最能凸显学校“绿色”办学特色、“四大”培养目标的要点,提炼出作为海华小学课程总目标的“九大要点”——爱自然、惜生命、生活与自主、合作与分享、学习与探究、会运用、责任感、民族精神、国际视野,初步形成了“统整式”学校课程框架,系统设计学校课程,整体推进课程建设。与此同时,学校以“活力课堂”为抓手,深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5.注重师生的成长与发展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宝贵资源。十多年的“海华特色”校本课程研究,让每一位海华教师都经历了从“学着做”到“帮着做”、“主动做”,从“让我做”到“我会做”、“我要做”的过程,普遍形成了一定的科研意识,这也成为学校进一步发展的内在动力。中老年教师是学校发展的中坚力量,青年教师是学校发展的关键力量。学校通过“师徒带教”“青年沙龙”等项目,中坚骨干力量和优秀教师以点带面起到模范带头作用,积极引领青年教师发展,辐射带动越来越多的青年教师投身到教学改革之中。充满生机、乐于进取、奋发向上的教师队伍将推动着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学生是学校发展的亲历者与见证者。在“让每个生命体和谐地、可持续地发展”的办学理念引领下,丰富多彩的学校课程培养了一批批乐创新、善动脑、爱实践的海华学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多样的兴趣特长、优良的学业成绩为学校赢得了良好的办学声誉,“绿色”校园成为了学生茁壮成长的乐园。

 

二、挑战与机遇

(一)国家要求

1.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培育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发布,明确提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2017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指出,“在培养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强化学生关键能力培养”,学校要承担起培养学生“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职业能力”的重任。2017年,以高中课程为龙头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明确提出了学科核心素养。小学阶段,学生核心素养如何培育、关键能力、必备品质如何培养,这是学校必须思考的第一个问题。

2.“五项管理”与“双减”政策落实

为了减轻学生校内外课业负担,保障学生身心健康,2021年上半年,教育部办公厅连续发布五个通知,明确提出加强中小学生的手机管理、睡眠管理读物管理作业管理体质管理(简称“五项管理”);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明确提出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五项管理”、“双减”背景下,如何做到减负增效,这是学校必须思考的第二个问题。

3.项目化学习的推进与落实

201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提出,要“探索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教学,开展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学习”;2020年9月,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发布《上海市义务教育项目化学习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明确提出“以创造性问题解决能力为导向,项目化学习的实践和研究为着力点,以活动项目、学科项目、跨学科项目为载体促进义务教育学校教与学方式变革,进一步激发学校办学活力。”如何基于校情、学情,推进项目化学习,这是学校必须思考的第三个问题。

4.全员导师制的推进与落实

2021年上半年,依据《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推行中小学全员导师制的试点方案》,“全员导师制”已先后在全市12个区186所中小学开展试点。下半年,在已有试点基础上,上海在全市中小学重点年级推行全员导师制。中小学全员导师制目的在于建立健全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增强全体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深化班主任与学科教师的协同合作、优化教师与学生家长间的家校沟通与家庭教育指导,重构与现代学校教育治理相适应的新型师生关系和家校关系,提高学校育人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如何深入推进全员导师制,这是学校必须思考的另一个问题。

(二)办学愿景

办一所有“高度和温度”“宽度和厚度”“力度和亮度”的“绿色”学校
1.从学校教育功能视角:让“绿色”办学特色的内涵更有高度温度

“绿色”学校内涵的核心是“为了学生的学”。未来更有高度和温度的“绿色”内涵不仅应体现在绿化、美化、优化的校园环境中体现在平等、宽容、支持、信赖的师生关系中,体现在探索新知、终身学习的师生追求中,更应该体现在对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探寻认识中,体现在对学生个性特色与差异的尊重中,只有充分尊重学生,基于规律引导学生发展的教育才是真正的绿色教育。

2. 从学校形态和要素视角:让“统整式”课程的更新迭代更有宽度和厚度

“统整”为特点的海华课程经过十多年的建设和实践,已经成为学校发展的拳头项目。在课程更新迭代中,我们应紧扣国家要求,紧跟时代步伐,积极落实“五育融合”,使“五育”科学有效地、既全面又有侧重地融入学校课程中。在课程方案地不断完善中,努力改进学习方式,关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育,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拓宽课程内涵,拓展课程外延,让课程在不断地自我完善中充满勃勃生机。同时,在学校特色课程不断深化实践的基础上,架构完整的学校课程体系,让各类课程互为依托、互相衔接、不断融合,共同指向学校培养目标,不断提升办学品质,打造学校课程品牌。

3. 从学校教育核心元素视角:让海华师生的生命成长有力度和

未来五年,学校将更加注重师资队伍工作整体规划,开展教师“进阶式”培养,对教师开展分层与分类培训,深入研究不同层次、类别老师专业发展中的问题,确定发展目标,针对不同层次、类别的教师匹配研修内容、研发校本研修课程,并对发展成效进行评价,从而构建起教师专业发展的分层分类支持系统,打造专业化、专家型、“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教师队伍,使其成为“绿色”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森林。

课堂中的活力来自学生的参与和体验。我们深入研究活力课堂在变革学生学习方式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五育”的融合培养,注重构建符合“学的逻辑”的课堂。这样变革支持着每一个学生的学,引领学生善思多问,推动着师生生生心灵的碰撞

三、目标与方向

(一)学校发展目标

“绿色学校”这一办学特色逐日彰显并广泛得到认同的今天,着眼于未来五年的进一步发展,海华小学将坚持“绿色”办学特色,深化“绿色学校”的内涵,以“立德树人”为核心,追求师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发展,以“培育完整的人”为根本,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以课程改革为抓手,以课堂提质为落脚点,做深、做实、做强“绿色”特色,力争成为优质、稳定的家门口好学校,使师生在教和学的碰撞中共度美好的生命历程,实现生命的价值。

(二)师生发展目标

1.教师发展目标

    成为不断向上向善的“引路者、思辨者、开拓者”

——提升教师育德意识与育德能力,做守护学生成长规律,点燃学生多彩生命的“引路者”;

——提升教师研究意识与研究能力,善于发现问题,并通过研究解决问题,做具有独立思想的“思辨者”;

——提升教师课程整体建构、活力课堂打造、德育活动实践等多方面的能力,培育具有团队协作能力,能基于不同研究内容进行实践探索的“开拓者”。

2.学生发展目标

成为“尊重生命、身心阳光、活力洋溢、幸福成长”的海华“绿娃娃”

——能正确对待自我生命、他人的生命乃至一切生命体,学会努力使自己的生命更健康、更显其意义;

——有积极向上阳光的心态,能始终悦纳自己、充满自信,能宽容地接纳他人、友爱互助;

——能认真对待学习,乐于求知,勤于思考,充满活力地投身实践,多方面多维度提升自身能力;

——能在教师引领下,实现认知与情感的和谐发展,促进自身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的有机融合,收获全面、幸福的成长。

(三)学校管理目标

    打造“管理无痕,文化有情”的和谐校园

——进一步优化“一轴两会四部门”管理的“统整”功能,整合利用多方教育资源,在专家引领下,全面落实学校发展规划,提升学校办学质量;

——进一步加强民主管理,营造和谐校园绿色人际生态圈,尊重每位教师的教学自主发展权利,努力让与时俱进的制度文化助力学校可持续发展

——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发挥信息化在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中的积极作用,充分运用大数据促进科学高效管理打造现代化校园管理网络

——构建“家-校-社”三位一体的育人网络,进一步整合德育资源,形成一体共育的学生健康成长支持网和守护网,真正提高学校育人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计划与行动

(一)校园文化与德育

“立德树人”为核心,积极落实学生发展目标,整体架构学校德育顶层架构,打造德育品牌,注重德育课程的开发,营造特色校园文化。深化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凸显德育育人主阵地功能

1.行动指南

“让每一个生命体和谐地、可持续地发展”办学理念为指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造育人文化氛围,整合德育资源,落实全员育德。

2.行动目标

——依据学校课程整体框架,充分挖掘各学科德育元素和社会教育资源,构建“绿娃娃幸福成长”德育课程,探索五育融合的全员德育实施路径,打造德育大课堂;

——提高全体教师育人水平,以班主任队伍和导师队伍建设为抓手,不断提升教师专业素养、育德能力,使德育科学、有效地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

——落实学校家庭教育指导责任,联合家庭、社会各项资源,拓展教育空间,打造“家—校—社”一体共育的学生健康成长支持网和守护网。

3.具体措施

1)形成校本德育顶层设计架构

明确学校德育工作目标与内容,梳理途径与方法,创新管理和评价。德育培养目标和学校培养目标一脉相承,凸显价值观引导和必备品格塑造,内容包含理想信念、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等方面,探索开展德育过程性评价。

2)开发德育精品课程和主题教育活动,打造“绿娃娃幸福成长”德育活动品牌。以学校课程整体发展为依托,梳理、整合、完善德育课程资源,开发德育精品课程和主题教育活动,积极推进“五育融合”,逐步在区域形成影响力。重点构建与实施“绿娃娃爱劳动”“绿娃娃守规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绿娃娃心里”等德育课程。

3)依托各类项目研究,提升队伍育德水平

细化德育队伍管理,发挥团队合作成效,提升班主任德育、学科德育、全员德育、家校德育的成效,形成有内涵的德育队伍。依托德育课题研究、德育课程建设、全员导师制等实践研究项目,重点抓好两支队伍建设,提升教师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

班主任队伍建设,聚焦育德能力提升,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进一步梳理和明确本校班主任和副班主任工作指南,包括内容、程序和标准,抓实班主任基本功建设。

全员导师队伍建设,制定完善全员导师制工作方案,发挥导师“思想引导、心理疏导、生活指导、学习辅导”的作用。加强导师培训,做到思想重视、方法到位,效果明显。

4)强化学生自主管理,打造少先队活动品牌

发挥红领巾自主管理能力,开展好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继续加强少先队阵地建设规范化与组织建设的常规化、深入化,争章活动形成特色。加强与校外基地联动,开发红色资源、“15分钟社区少先队幸福圈”,加强动感中小队特色建设。

5)发展学生兴趣特长,化德育于校园文化

关注学生兴趣特长,积极落实“五育融合”,提升学生劳动、艺术、体育、科学素养,帮助学生在小学五年的学习过程中达成“懂几项、会一项、擅一项”的发展目标,培养个性特长鲜明的学生,化德育于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之中。

6)系统推进心理健康工作

秉承“以人为本,育人健心”的理念,形成“行政主导+专业指导+家校社共育”的工作机制,健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重视心理专职教师培养,同时鼓励其他教师积极参加学校心理咨询师培训,建设好兼职心理教师队伍;加强学生、教师、家长心理健康教育,优化家校社协同发展机制,形成关心支持心理健康教育的合力。

7)发挥学校指导作用,努力形成家校共育的新局面

以共育共赢为原则,积极开拓家校共育的途径和载体,充分发挥学校指导作用,家长主体责任,提升家校合作实效。着力完善三级家长委员会工作机制,形成家庭教育指导团队,开发家长学校课程,重点在队伍建设、资源整合、内容完善、科研创新、品牌打造等五个方面下功夫,助力家庭教育水平提升。充分利用社区的资源和优势,凝聚家、校、社育人合力。

4.重点项目

l  聚焦核心素养的“绿娃娃幸福成长”学校德育课程群建设

l 预设时间

2022年1月——2025年12月

l 项目指向

依托海华课程整体构建,梳理、整合、完善德育课程资源,聚焦核心素养培育,以让“每一个生命体和谐地、可持续地发展”为目标,以核心价值观教育为引领,以“幸福”和“成长”为关键词,构建和完善“绿娃娃幸福成长”学校德育课程群,健全德育组织网络和保障制度,积极推进“五育并举”。

1)完成顶层设计,挖掘德育“绿色”内涵

结合新时代立德树人要求,从办学特色出发,系统考虑德育各环节和各要素的关系及作用,注入育人价值,完成“绿娃娃幸福成长”课程顶层设计。

2)完善课程内容,助推“绿娃娃”幸福成长

“幸福、成长”为关键字,进行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绿娃娃幸福成长”德育课程群建设实践研究:

①打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绿娃娃心里”系列课程,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任务,培育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绿娃娃”。

②关注学生“成长”过程,打造“绿娃娃守规则”行为规范课程,将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纳入学校课程、融入学生生活,构建行规教育的管理保障、评价机制,形成具有人文化、生活化、科学化的行规教育特色,培育不断“成长”的“绿娃娃”。

③以“居家劳动”、“校园劳动”、“社会劳动”三大模块为载体,形成指向生活型劳动、生产型劳动、服务型劳动、创意型劳动四大维度的劳动项目,让不同年级学生的劳动任务拾级而上,循序渐进地完成与学校育人理念相一致的劳动教育,培育能够靠双手“创造幸福”的“绿娃娃”。

④以心育校本课程研发为抓手,探索建立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构建立体式心理健康教育海华模式,培育具有“感知幸福”能力的“绿娃娃”。

3)全员育人、协同实施,探索课程多样化实施路径

基于“立德树人”的核心宗旨,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依据全员育人的指导思想,从管理、课程、活动、家校三位一体、校园文化等方向协同实施,探索五育融合的“绿娃娃幸福成长”学校德育课程群多样化实施路径。

(二)课程与教学   

有序架构适切核心素养的学校课程体系,不断推进教学改革与改进,以“统整课程”和“活力课堂”打造为载体,激发学生学习与发展潜力,切实高效引领学生的学,提升学校课程品质与课堂教学的质量。

1.行动指南

完善学校“绿色”课程方案,基于课程统整的理念,构建结构完善、内容丰富,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综合课程体系,探索以素养为基础的统整新视野;深化活力课堂研究,聚焦核心素养,推动学习方式变革,构建符合“学的逻辑”的课堂教学新路径。

2.行动目标

1)课程行动目标

——以国家(地方)课程方案和标准为依据,依据学生发展六大核心素养,围绕学校培养目标,完善学校课程建设架构,细化学校课程总目标和培养目标,统整学校课程建设;

——围绕目标体系和课程标准构建指向一致、系统有序、整体落实的“统整式”学校课程新框架,打破学科边界,强化统整式、主题式学习; 

——探索以核心素养为指引的学校课程“统整”实施的多样化操作路径;

——完善课程评价机制,整合评价标准,注重评价的发展功能。

2)教学行动目标

——以活力课堂为载体,以信息化手段深入推进学习方式改革;

——各科形成以问题为引领的符合“学的逻辑”的课堂教学思路,注重自主探究、过程体验、合作交流、质疑促思。

3.具体措施

1)创优学校“绿色”课程架构

创优学校课程架构,以构建“指向一致、系统有序、整体落实”的学校课程新框架为切入口,对学校课程理念进行重新界定与内涵诠释,盘整学校课程顶层设计,有序架构学校课程体系,全面突显学校办学理念、培养目标,系统开发课程。

2)全面推进课程实施    

坚持核心素养导向,推进学科及跨学科主题学习,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探索中高年级学生主题学习的新路径,打磨课程内容设计,坚持以大概念、项目或任务组织课程内容;继续推进低年级主题式综合活动开展,广泛收集总结教师课程实施中的经验和鲜活案例,组织教师开展典型案例的研讨与反思,全面提升教师不同类别课程实施能力。 3)深化活力课堂的研究

以培育核心素养为导向,优化活力课堂教学模式,聚焦单元整体设计、真实情景创设、实际问题解决、信息技术融合等关键点,深化单元整体教学的学科实践。尝试开展具有学科特点的校本化教学研究,帮助学生形成动态发展、持续完善的知识结构和策略体系。积极落实五育融合,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供适切的展示平台,促进不同发展类型的学生个性化成长。

4.重点项目

l 深化活力课堂研究

l 预设时间

2021年9月——2025年6月

l 项目指向

以活力课堂研究为载体,积极运用信息化手段,深入推进学习方式改革,构建符合“学的逻辑”的课堂教学,注重自主探究、过程体验、合作交流、质疑促思,构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支持学生自我建构为主的绿色课堂

l 项目内容与实施

1)积极学习先进的课堂教学理论,对具有学校特色的“活力课堂”标准进行阐释;在理论指导下,基于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在教学形式、资源利用、课堂评价等方面进行思考,拟定激发活力的、符合“学的逻辑”的教学基本思路;

2)积极运用信息技术,在数学、英语、体育、自然等学科,尝试进行课堂教学和课后作业信息化探索,努力关注不同学生的需求,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3)开展单元作业实践研究,基于学科作业指南,系统设计并诊断改进,将作业有效地融入课程教学。关注学生的差异和个性需求,积极探索以作业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切实落实“减负增效”。

4)加强校本研修,引领教师在认真研读学科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基于“活力课堂”要求,开展多种形式教学研讨,推进活力课堂教学模式进阶,凸显海华活力课堂的新样态。

(三)教研与科研

1.行动指南

敏于发现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真实问题,善于通过行动研究解决问题,具有反思意识与反思能力;以课题研究引领学校课程整体构建与实施,打造研究型教师团队。

2.行动目标

——养育问题意识;

——掌握行动研究的基本流程;

——提升教科研成果的提炼能力及教育科研成果的撰写能力;

——提升教科研成果的转化能力。

3.具体措施

1)在专家引领下,系统学习如何做校本行动研究,把握行动研究的基本流程及基本要素,明确校本研修的实质就是行动研究。通过各个领域中的重点项目推进,提升教师的行动研究能力,提升学校校本研修效益。

2)继续完成上海市提升中小学课程领导力项目“‘绿色新天地’统整式主题活动课程的深入架构及深化实施”和区级课题“以‘绿色新天地’统整式主题活动课程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育”研究,将科研工作与学校各项活动有机融合。

3)在学校“一轴两会四部门”的组织架构下,提升科研部门科研率先的引领职能,加强科研部门与学校其他各部门的协同联动、互通互助,形成统整合力,助推学校发展。

4)进一步完善科研管理制度,优化科研管理功能。基于现有重点项目,鼓励教师积极申报各级各类课题,引领更多教师投入到实践研究行列之中,全方位提升教师教科研能力。

5)广泛收集总结教师实践研究的成果经验和鲜活案例,组织教师开展典型案例的研讨与反思,引领教师从问题着手进行再研究,通过专家的系列指导与引领,提升教师教科研成果(包括论文、案例、研究报告等)的撰写能力。

6)完善校本研修、教研、科研机制。

4.重点项目

l 科学融入五育的统整式学校课程新架构

l 预设时间

20229——20256

l 项目指向

“海纳百川,含英咀华”课程理念下,以国家(地方)课程方案和标准为依据,围绕学校培养目标,深入思考学校课程的定位、结构关系及编排方式,对学校课程进行系统与集约化设计,构建适切核心素养的统整课程体系,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使“五育”科学有效地融入学校课程中,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优质高效。

l 项目内容与实施

1)对照国家课程方案等要求,明确学校课程定位,对标学生发展六大核心素养,对学校课程总目标(九大要点)进行调整完善,使之更加符合国家要求,贴近时代脉搏,突显学校“绿色”办学特色。

2)对照学校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对学校课程模块进行科学划分,确定课程模块分目标,实现不同学段的垂直连贯,凸显设计的一体化特征。

3)围绕学校课程模块,整体规划、盘整、开发、实施学校学科课程、综合活动课程、校本课程等,使之成为指向一致、统整实施的学校课程体系;实行多学科综合、基础知识和能力综合、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结合的跨学科主题学习,突显学校课程“统整”的特点。

(四)专业发展与队伍建设

1.行动指南

把握教师专业成长阶段,构建分层分类的专业成长支持体系,激发教师专业发展内驱力,打造德才兼备的海华教师团队,营造“众木成林”的教师团队氛围,用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

2.行动目标

——锤炼“师魂”、塑立“师德”、精研“师艺”、提升“师绩”,用普适性共性培养和个性化培育相结合,夯实青年教师成长成才

——分层次进行骨干教师梯队的打造,全方位激发教师自身发展的内驱力;

——积极打造团结协作的教师团队,进一步完善师资管理制度,为学校构建以“统整”为特色的课程奠定师资基础。

3.实施措施

1)多渠道推进师风师德建设

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师德师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不断创新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机制,营造 “用尊重凝聚人”“用榜样激励人”的良好氛围,坚持“以学养德、以规约德、以情化德、以评导德”,多渠道开展教师职业道德培训,加强教师专业精神和职业理想教育,提高教师队伍综合素养。

2)序列化构建教师培养机制

遵循教师专业成长规律,构建分层分类的专业成长支持体系:明确每个层次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发展目标、发展支持内容或研修课程、发展路径、评价机制,形成全方位、序列化的有效人才培养机制,打通教师成才的通道,促进骨干队伍建设。

善于发现教师“专业优势”,充分利用专家、区域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资源对青年教师进行个性化带教、指导,以项目推动加快青年教师培养以点带面优化整体师资队伍建设。重点落实教师进阶式成长行动计划,加快青年教师培养促进骨干队伍建设。

3)全方位打造“众木成林”的教师团队

结合统整式学校课程的特点,组建不同知识结构、不同背景的跨学科教师团队,协同合作开展教育,努力打破学科壁垒,实现学科交融.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

4)精细化健全考核管理机制  

完善教师队伍建设保障制度,以自“定”、内“培”、外“训”相结合的方式落实师资队伍梯度培养,修订《海华小学骨干教师申报及考核细则》,有效运行推进校骨干教师的管理与奖励机制,促进教师队伍梯度发展。

4.重点项目

l 教师进阶式成长“曙光工作坊”行动计划

l 预设时间

20221——202512

l 项目指向

通过教师进阶式成长“曙光工作坊”行动计划,分层次分要求推动梯度发展,基于不同层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中的问题,确定发展目标;通过分层次、分项目、分要求培养的“晨曦”“朝阳”“旭日”三级阶梯,助推各层次师资专业成长,提升教师培养的针对性、实效性。

l 项目内容与实施

教师进阶式成长行动计划培养对象主要为35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学校进行合理分层,安排不同层次教师的研修内容与培养路径,有针对性进行培养:

第一层次“晨曦计划”,针对刚入职教师,以“绿光谷论坛”青年沙龙开展系列活动,借助师徒结对等形式,强化“五项措施”,即读书悟道、师傅引领、同伴互助、实践体验和反思提高,使新教师在实践磨炼中,树立自我职业发展的目标与方向,努力锤炼自己的师德修养,不断提升素养。

第二层次“朝阳计划”,针对具有一定的师德修养、业务水平和自我发展需求的“种子”教师,进行针对性培养。设立双导师制,既聘请市、区有一定知名度的教师进行业务指导,又要安排党性素养高的党员进行思想带教,帮助优秀青年教师在业务上成为骨干,成为学校发展的中坚力量。

第三层次“旭日计划”,为学校中有发展潜力的优秀青年教师搭建的培养平台,挖掘各自特长,悉心制定重点项目,在领衔项目的舞台中展现才华,实现学校发展与教师成长的携手共赢。

通过三个层次的梯度培养,使青年教师在师德、教育理念、综合教育教学能力得到普遍提高,努力建成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乐于奉献、务实创新的教师团队。

五、保障与服务

(一)行动指南

规划引领、技术赋能、民主管理、文化引领,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营造和谐校园绿色生态圈,服务师生发展。

(二)行动目标

——全面落实学校发展规划,提升学校办学质量;

——进一步加强民主管理,营造和谐校园绿色生态圈;

——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提升管理、教学效益;

——优化校园环境建设,营造良好的办学文化氛围。

(三)具体措施

1.管理

1)重视规划引领,全面落实学校规划,促进学校整体发展

制定办学理念清晰、办学特色稳定、发展目标明确的学校五年规划。在规划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组织教职员工全员、全程参与,并把各项目标及具体措施分解到年度的工作计划中,确保规划对各项工作的引领作用和规划的落实达成度,使规划成为全体教职员工普遍认同的目标、价值和信念。

2)进一步加强民主管理,营造和谐校园绿色生态圈

学校创设科学民主、情理交融的管理理念。重视建章立制工作,立足学校发展,打造制度文化,充分发动教师参与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制定,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明确相关人员的工作职责和运作要求,使学校管理呈现规范、有序的运作格局;注重以真情和智慧加强情感沟通,努力营造协作、友好的和谐温馨校园氛围,有效推动管理团队和教师团队在严谨、务实、敬业的工作状态基础上,构建平等、友好、协作、关心的绿色生态圈。

2.信息

1)优化学校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与资源平台建设

了解、把握学校各部门对信息发展的需求,发挥教育大数据育人作用,协助各部门线上线下教育深度融合发展,利用信息化手段打造信息化智慧校园。

2)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意识及能力

基于信息化设施与资源平台,加强教师队伍信息化能力培训,助力各部门线上线下教育深度融合发展。配合教学各部门积极探索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实施的关键环节,推动线上线下教育深度融合发展,努力实现教学流程再造、教育模式重构、教育供给方式重整。

3.后勤

1)优化校园育人环境

做好安全文明校园、绿色校园等创建。结合学校办学理念、培养目标,课程需求,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对学校空间进行整体设计优化,打造现代化、多功能、美观舒适的校园环境,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设计学校形象标识,打造学校文化创意产品,整体打造学校办学文化。

2)提高后勤工作服务质量

以学校发展为中心,提高后勤职工队伍素质为重点,坚持为教育教学工作服务、为教科研服务、为师生服务的宗旨,强化后勤工作的规范管理,确保后勤工作保障有力,努力提高后勤服务工作质量,为全体师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

 

关闭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