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东路小学五年发展规划(2022年---2027年)
北京东路小学五年发展规划
(2022年-2027年)
本规划由校务会讨论并起草,于2023年5月19日经教代会讨论通过。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上海市教育大会精神,进一步深化教育领域改革发展,全面落实《上海教育现代化2035》,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根据《上海市教育改革和发展“十四五”规划》《黄浦区教育改革和发展“十四五”规划》,制定本规划。
一、现状分析
(一)办学概况
北京东路小学创建于1920年,前身是私立民生中小学,1956年改为公立,小学部更名为北京东路小学。学校分别在1998年、2004年和2020年区域调整过程中,合并了原黄浦区四川中路小学、原黄浦区宁波路第三小学和原应昌期围棋学校小学部。
2019年9月,几经易址、重回苏州河畔,团聚在位于北京东路566号的新家。建筑面积从3700平方到8000平方米,改善了办学条件。2019年初加入格致教育集团; 2020年学校迎来了百岁生日,抚今追昔,见证了改革奋进的百年征程,历久弥坚的百年初心。2021年6月学校对口调整为格致初级中学。
目前有27个教学班,学生总人数882人。在编在岗教职员工103人(在岗在职98人),平均年龄为43.7岁。本科学历达到76.5%以上,3名教师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学位,党员教师43名。学校共有高级教师6名,一级教师61名,二级教师35名。区学科带头人2人,区骨干教师2人,校骨干10人,1名为市青年种子计划培养对象。
学校为市安全文明校、市依法治校示范校、市家庭教育示范校、市心理教育达标校;区行为规范示范校(星级校)、区教育科研先进集体。
(二)达标情况
对照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国家标准, 2022年5月学校 7项指标达标情况如下:
标准 |
每百名学生拥有高于规定学历教师数 |
每百名学生拥有县级及以上骨干教师数 |
每百名学生拥有体育、艺术(美术、音乐)专任教师数 |
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 |
生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 |
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元) |
每百名学生拥有网络多媒体教室数 |
国家 标准 |
4.2 |
1 |
0.9 |
4.5 |
7.5 |
2000 |
2.3 |
学校 |
10.8 |
1.7 |
2.2 |
4.7 |
6.7 |
9413 |
4.3 |
从七项数据看,学校生均运动场馆面积以及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还是捉襟见肘;骨干教师数还需要不断提升。
(三)办学优势
1920年,教育先贤金熙章先生,应民生需求之呼唤,创立了民生中小学。表明他要办一所为人民大众生计、生活服务的学校之初心。
1984年,张锦堂校长主动请缨,立下军令状,遵照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革命”和“教育三个面向”指示,针对当时的现状,提出了办“乐园式”学校的设想。就是把学校办成儿童求知长进的乐园,让学生“乐学、能干、创新”,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接着,进行了“互动式”教学、“休闲教育”等教育整体改革实验。这就是开始了“乐能创”教育的1.0版。
1993年,因为“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结果,显示互动效能受大班额的制约(当时每班有60多学生),就引发了对“小班化”教育的思考。在1994年开始小班化教育试点实验。“小班化”教育掀起了教育的一场革命,这就是“乐能创”教育的(小班化教育)2.0版。这场变革,让教育面向全体,关注个体,提高个体接受教育的充分程度,让不同生命有同样的精彩。
2002年张烨校长继任后,不仅从宏观层面思考学校的发展态势,而且在细节上加强执行力度。提出了关注个体差异,提供“导学”服务的办学策略。可见“导学”策略的提出,从“教学组织形式”上升为“文化管理活动”,更进一步拓展了学校的办学目标,既要把学校办成“师生共同成长的乐园”的使命。这就是“乐能创”教育的(导学服务)3.0版。
2011年学校面临60%以上的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家庭文化差异大。于是,我们坚定地确立了一个能与时俱进引领学校深化发展的龙头课题《学校转型背景下的家校协同教育实践研究》。几年的实践研究不仅推进个体化教育,乐园学校也成为了家校成长的“生命共同体”。这就是“乐能创”教育的(家校协同教育)4.0版。
当今,已经是进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时代,教育进入“面向人人,走向未来”的新局面,这与我校“乐能创教育”和“小班化教育”的特色相吻合。2019年学校搬迁重建,不仅开启了中心城区楼宇式教学建设的新样态,更是拓宽了百年老校乐能创的教育新视角。如何打造“乐能创”教育5.0版,建设学生喜欢、家长放心、人民满意的 “播种梦想的乐园”,实现“服务于民生”到办“人民满意教育”的“迭代”就成为北京东路小学的追求!
(四)问题剖析
1.如何推进学校更高质量发展
在开启百年老校新时代发展的征程中,如何紧紧围绕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发展战略,对标教育改革发展新要求,进一步深化“乐园式”学校的办学追求,推进学校更高质量发展,还需进一步深入思考和系统设计。
2.如何深化“乐能创”教育改革整体实验
作为一所有改革基因的学校,进一步深化“乐能创”教育改革整体实验,在课程与教学改革中加以创新实践,更好培育“乐学、能干、创新”的北小学子,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新需求,提升学生、家长获得感、幸福感,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3.如何培育更优秀的教师队伍
自98年、2004年、2020年区域教育资源调整合并三所学校,除了学校目前教师队伍的年龄、学历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外,如何继续传承“爱教、会教、善教”的学习型团队文化外,更加倡导“融合、进取”精神文化建设,垒基培优,涌现出一支市区内外有影响力的学科骨干教师,也是亟待长期规划培育的重点。
二、目标定位
(一)价值追求
坚持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办学生喜欢的学校”为根本追求,以“打造播种梦想的乐园”为发展目标,以“面向人人、走向未来”为核心理念,以“坚持立德树人,五育并举;深化教育改革,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为发展思路,以“协同”作为着力点,努力把学校打造上海中心城区具有时代发展性的乐园学校,提升这所百年老校的办学内涵,推进学校更高质量发展。
(二)总体目标
学校将在新一轮发展规划制定中,总结前期办学实践的经验与成果,对标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要求,对“乐园学校”的内涵做更为全面系统的阐释,深化“乐园学校”自主发展的特征,彰显新时代的育人价值,创新“乐园学校”的发展设计。实现教育质量的稳步推进,最终推动学校在内涵建设上规范化、高质量、有特色地持续创新发展。
1.坚守乐园学校的办学初心
实践“服务于民生”到办“人民满意教育”的教育。让学生、教师、家长在乐园中成长有幸福感、获得感。
2.发展乐园学校的办学理念
“把学校办成儿童求知长进的乐园”的目标逐步经历了“把学校办成师生共同发展的乐园”至“把学校办成播种梦想的乐园”的延展。(核心:更加关注内生性的驱动力,从而激发乐园中的每一位生命共同体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而播种)
3.积淀乐园学校的文化底蕴
首先,对内隐的学校育人文化(即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组织文化)等,不断进行规整、梳理、提炼和迭代;对外显的学校物质文化包括空间重构、形象标识、数字平台等进一步完善,营造有乐趣、有温度、有成长性的中心城区楼宇学校的校园文化。
其次,学生的培养目标乐学、能干、创新予以不断延展。“乐学”不仅仅是乐于学习、身心愉快、健康成长,引申为自信、向上;“能干”的意义不仅是主动学习、培养能力,引申为“五育并举”、全面发展;“创新”的含义则是善于学习、勇于创新、个性成长。
4.提升乐园学校的师资水平
大力提升面向协同教育的专业师资队伍的综合能力,助推教师实现人生价值。教师的培养目标,不仅仅指向教学能力的“爱教、会教、善教”,更需要新时代育人的品格:敬畏、进取、融创。
三、主要创新点与突破口
(一)创新办学理念,培育协同成长的文化校园:(学校文化建设是创新的基础,创设为师生的乐能创提供支持和资源的学校文化)
◎重构师生关系,实现协同进步发展的课堂;
◎促进专业成长,打造协同开拓的教师队伍;
◎彰显科技优势,用好协同开发的教育平台;
◎完善学校管理,助力协同内外纽带式发展。
(二)推动家校联络,深化协同合作的家校关系
进一步深化家校协同教育研究成果,推进“365家校协同机制”,珍视童心的价值观取,以学生健康发展共同体来深化创新发展。
(三)拓展学习领域,建立协同互利的社区联系
◎学校传播的乐能创文化特色,融入街区新的文化高地建设,实施协同发展
◎街区丰富的人文与物化资源,引进学校丰富特色课程建设,实施协同发展
(四)促进教师成长,建立全面发展学习共同体
激发热情与培养敬畏之心并重,实现科学育人;组织建设与项目团队建设并进,突破改革“瓶颈”;专业研修与终身学习并兼,体现文化内涵发展。
四、具体实施内容
(一)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一体化”发展
1.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坚持以提升未成人思想道德素养和德育的全过程还给学生为目标导向,增进认知认同、真实体验与实践行为,制定《北京东路小学行规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开展实实在在教育活动。
2.深化校本德育课程建设
对原有十个德育特色课程内容、技术路径进行调整与完善,借助学校所属的外滩社区在地文化资源,融入街区建设“创新、文化、保护”三个高地的特质,开展我们的“三街一河”主题综合教育活动(三街:北京东路、南京东路、外滩;一河:苏河南岸)。让学生从校史、家史、街史、河史、桥史、建筑史、金融史……等故事中探究学习,了解街区文化历史,知晓海派文化特点,学习上海城市精神,从中更有民族的自信、担当与使命!
3.系统化构建学生健康成长支持体系
(1)构建起家、校、社一体的“协同”成长体系;
(2)开展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校园文化活动;
(3)继续开展融合身心健康、安全自护等专题的“心乐园”护航课程
(二)深入推进课程和教学的改革
从面向未来对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以及综合素养评价的新要求对学校课程与教学进一步优化和提升。
1.促进课程综合化、结构化
学校将依托“2022年课程方案”的制定,主动匹配学校育人目标,重构课程资源,规整课程内容,梳理课程逻辑;积极对标“小学主题综合活动”、“项目化学习”等市教研室课程发展导向,开展行动研究。建设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纲的课程体系,凸显课程育人价值,高质量落实国家课程方案、课程标准。
2.实现教学形态持续优化与转变
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学科知识的教学形态,转向问题解决为主和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开展探究学习为主的培育核心素养的师生协同教学形态。
(1)“协同教学”的关键——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学校“协同教学”,是从上世纪的“互动教学模式”走向新时代的“协同教学”模式,从重“教学方法”的变革,走向重“师生关系”综合的变革发展。
摒弃教师为课堂的主体——承担传授责任,且主要运用讲解分析方法进行传授;摒弃学生为被动的受体——被动接受知识,且主要通过记忆模仿接受教师传授。
建构起“协同学习”和“教学相长”责任。协同学习是指个人与个人、群体与群体间为达到共同目标,通过成员间彼此相互交流、相互帮助、相互教学的协同效应共同发展的一种学习方式。在“互教互学”中,使人人是学生,人人又是“小老师”。
(2)“协同教学”的基础——课堂“导学模式”
教师从课堂“教学”转向课堂“导学”和“助学”;目的在聚焦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提供学习主体改变学习方式的资源,旨在学习方向引导、学习方法指导、学习疑难辅导。
(3)“协同教学”的突破点——高质量的“作业设计”
继续提升对作业功能的新认识,加强顶层设计、系统推进,构建高质量校本作业体系,编制学校的作业手册;结合项目化学习,编制一至五年级暑假校本长作业活动,进一步加强学科内知识整合,推进跨学科学习,建设系列校本特色综合课程。
(三)造就高水平、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1.制定教师队伍建设规划
根据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新要求,重点关注教师专业水平和综合素养提升,形成面向全员的阶梯式教师队伍专业发展体系。
(1)以激活教师的成长动力为规划目标
继续以“爱教、会教、善教”为宏观目标,以中观的“三并”为实施策略,深入推进爱教加油站、会教科研坊以及善教宝典苑阶梯式专业发展体系,从而激活不同年龄、不同职称教师成长动力。
|
对象 |
培训内容 |
晋级目标 |
爱教加油站 |
教龄0-10年或职称为初级 |
关注学科指导、班级管理、事务处理等实用技能 |
晋级中级职称 |
会教科研坊 |
教龄10-20年 |
以“会教”为目标,以科研为抓手开展主题系列培训 |
至少在区级范围里发表文章或立项课题;晋级高级职称 |
善教宝典苑 |
教龄20年以上 |
根据新的教育发展变化,不断提炼自己的教学经验 |
突破倦怠期,不断生长。 |
(2)建立与实施教师培训课程体系
设计规划教师培训课程体系,坚持目标导向和实践导向相结合,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育德能力、评价能力、信息化能力2.0等“新基本功”,同时注入跨文化国际视野和创造性海派基因,持续提升培训课程的有效性和丰富性。
2.搭建教师专业发展成长平台
进一步拓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和路径,明晰个性化培养路径,引领不同教师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个性发展、特色发展、卓越发展。并形成以下培育机制:
(1)努力自创丰富多样的校本培养载体
持续开展青年教师的轮岗制度、校级导师制、鼓励自主研修奖励制等确保优异的涌现。
(2)利用集团优势促进教师成长
充分发挥“格致教育集团名师工作室”引领机制,孵化卓越教师,促进更好进步。(到2027年,学校有正高级教师、在职高级职称教师人数持续增加;培养更多市、区、校骨干教师和优秀中青年教师)。
(3)加强区域外的教师合作与交流
加强区域、长三角、外省市以及“黄一中心协作块”的交流互动制,在实战与分享中进一步成长。
3.推进教师管理综合改革
加强聘后管理;积极探索优秀教师在学区内、集团内有序流动。
(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和创新应用
如何以数据赋能教育,构建数字化、个性化、网络化的教育体系,提升教学效能,凸显数字化教育的优势,是学校直面的问题与挑战。基于此,全校上下正致力于 “数字赋能,五育并举”,逐步形成基于数字化教学实践研究,具有学校特色的小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目标。
1.以人工智能课程提升学生对未来的感知力和应对力
结合上海市基础教育数字化转型实验校研究,以美术、自然学科为抓手,运用AI、平板等信息技术手段开展教学实践研究,指向核心素养的培养。
2.以跨学科项目学习提升学生面向真实世界的问题解决能力
开展“信息技术支持下项目化学习设计与实施”,探索依托人工智能等手段,以项目化学习方式,开展学科或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指向核心素养的落实。
3.以五育融合的综合素养评价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开展“基于五育融合的综合素养评价平台的开发与实践”,探索人工智能支持下,通过网络平台获取学生全方位的学习和活动数据,分析整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结果,为自我评价与外部评价提供支持,帮助学生和教师持续反思学习过程和成果,随时调整学习和教学策略,提升教学质量。
五、管理与保障措施
(一)建立现代教育治理体系
1.持续提升管理的水平和能级
坚持将党的工作全面融入学校建设发展的全过程;从保障规划落实的角度要形成推进-优化-监督的运行机制;从规划有效实施的角度要形成各个条线块面有效的关键性的回应、链接与发展。
2.严格执行财务管理制度
强化预算管理,加大经费监管力度,提高经费预算执行率,加强项目绩效评价,切实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确保经费使用规范、安全、有效。
(二)创设适宜教与学的学习空间
1.合理利用学校的公共空间
巧用公共空间的白墙,使用智能VR体感游戏设备,通过全息交互的科技技术,融合游戏化、数据化、智能化、社交化等承载未来的运动模式,打造一个独一无二的沉浸式多元化交互式运动空间,成为孩子们室内快乐运动的一方天地。
2.提升学校公共空间的文化底蕴
持续深化空间环境创意设计,以智慧规划拓展智能学习活动空间,将学校的走廊、过道、回廊、墙壁等活化为学生社交平台、阅读讨论、主题学习等。促进“五育”融合自主成长,创造了与教育改革要求相适应的新的学校空间语言,感受到校园的文化、校园的精神,兴趣、美好的种子在这里萌芽,生生不息。
(三)深化资源共享机制
学校主动融入紧密型集团建设。横向上作为黄一中心教育协作块成员校,积极参与课程共享、教学共研和文化共建,探索人才柔性流动机制;纵向上作为格致教育集团成员校,做优做强“科创人才一体化培养”“青少年围棋特色教育”“女子排球”三大集团项目,派出多名教师参加集团卓越教师培养工程。既承担作为区域教育共同体成员的责任,又借势借力,不断筑高学校发展平台,提升办学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