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黄浦区重庆北路小学基础教育信息公开 > 教学科研 > 螺蛳壳里做道场

教学科研

螺蛳壳里做道场

索引号:-0803-2023-004  发布日期:2023-10-26 来源:黄浦区基础教育机构信息公开

螺蛳壳里做道场

上海市黄浦区重庆北路小学  程迎红  马瑾

 

案例背景:

上海市黄浦区重庆北路小学学校系全日制公办小学,位于大沽路262号,地处黄浦、静安两区交界,系1978年六校合并之后定址。学校占地面积1327平方米,建筑面积3404平方米,其中操场面积只有591平方米,诸多体育运动项目因场地原因在学校开展起来困难重重。

武术作为传统文化,受中国哲学熏陶,始终在追求着真、善、美,在历史长河中,有关武技、武德的故事更是数不胜数,岳飞、霍元甲、叶问……他们的身上体现了坚韧不拔的意志,更体现了浓浓的爱国主义情怀。

受场地所限,学校因地制宜地推进武术教育。通过武技专修,增强健康体魄,通过武德专修,成就健全人格。武术教育成为了重北校园文化的一抹亮色!

案例描述:

一、尚德崇武,渗透育人理念

每一个路过学校门口人,肯定会体育课上“嘿—嘿—”声所吸引。这是重北学生正在进行武术练习。

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学校针对小学生模仿力强的特点,开设了“尚德崇武”校本课程,分年段不断推进武术教学:低年级学生学习武术基本动作,培养对武术的兴趣;中年级学生学习武术简单套路,培养体力和柔韧力;高年级学生学习武术动作组合,培养创编能力和对动作的组织能力。在教会学生武术基本动作和简单套路的同时,适时开展个别指导,提供机会让学生独立练习技能,由师生的双向交流变为师生间、生生间的多向交流,使学生从内心真正热爱上这项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技能。

同时学校从武术中汲取民族精神和生命教育的要义,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开展武德教育,使传承民族精神和感悟生命真谛的思想深深扎根于每一个孩子的心中,极大地提升了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2015年学校引入了非遗项目“咏春”课程。每学年的第一堂咏春课,老师就会为新同学讲解、给老同学重温“抱拳礼”的动作要求以及含义,希望学生正己修身,爱人利物,崇尚武德

咏春拳基本在原地进行练习,但是一节课下来,认真操练的学生一定会满头冒汗。平时体育课锻炼腿部力量一般会选择蛙跳等项目,但是咏春的“二字钳羊马”等基本步型,所锻炼的腿部力量可以说只多不少。再加上“冲拳”“正掌”“摊手”等基本练习,不仅锻炼、提高了学生的手臂、腰腹力量,还提升了学生的反应能力、身体协调能力,对培养其坚韧的意志也起到了积极作用。很多学生在课堂学习后还意犹未尽,课后主动加练,积极报名参加社团,体育锻炼自觉性大幅提升。

二、艺体融合,注重文武兼备

尚德崇武”武术课程和“墨香书韵”书法课程是学校体育、艺术的两大特色项目,在全校性推进这两项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学校注重从书法与武术两大国粹中寻找“交叉结合点”,通过艺体融合,为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提供有益载体。

在临习书体、学练武技时,老师和同学都发现书法的基本笔画构成与武术的手型、手法、步型、步法、腿法等基本素材有串联,也有着莫名的契合,例如楷书中的“点”好似“虚步点地”的脚上功夫,“提”就像“提膝穿掌”的手臂动作,“竖钩”如同“并步勾手”,“斜钩”类似“亮掌勾踢”等。

因此书法老师、武术老师启发学生在练习书法、武术时进行适度联想和联接:“内”呈现出书法的“骨架”或“神韵”、武术的“精气神”;“外”呈现出书法的笔法和章法、武术的招和式。

通过书法练习,磨练了习练者的心性,在武术训练时不会心浮气躁,也不容易发生惹是生非的情况;通过武术训练,卸掉了手臂上的僵劲,书法练习时的悬笔更加稳当,作品中的厚重之感更会透纸而出。

此外学校的“艺体融合”教学还关注到了武术与书法的用气略同。让学生在武术学习时学习提气、闭气、沉气、出气、运气,在书法练习时将气运至笔锋,使笔灵活多变,沉稳有力。在校园文化展示中,学生能文能武,先练武术拳操,再上台泼墨挥毫,展现了重北学子的风采。

案例评析:

学校场地虽然小,但弘扬民族文化,坚持文化个性,硬是在“螺蛳壳里做出了道场”。

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习武练拳,从“身体之技”,提升身体效能,到“心意之术”,内化拳势技理,真正达到习拳明理的目的,武术成为了熏陶人、造就人的有力载体,对“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更是起到了强有力的推进作用。学校多次参加市、区各项展示、表演,屡受好评,在上海市市民运动会、上海市学生阳光体育大联赛、上海市精武中小幼武术比赛中先后获得了团体一、二、三等奖和上海市校园武术推广奖、上海市武术比赛优秀组织奖等奖项。

关闭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