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金陵中学基础教育信息公开 > 发展规划 > 上海市金陵中学十四五发展规划

发展规划

上海市金陵中学十四五发展规划

索引号:-0701-2023-001  发布日期:2023-01-16 来源:黄浦区基础教育机构信息公开

上海市金陵中学五年发展规划

(2021年—2025年)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提升我校教育教学水平, 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公平教育的多样化需求,更好地服务黄浦区新一轮大发展,根据《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黄浦区教育改革和发展“十四五”规划》精神,立足实际,着眼未来,制定我校五 年发展规划。

第一部分    学校发展现状分析

一、背景分析

学校秉承“求真、求善、求美”的校训,形成“爱学校、勤学习、学做人”的校风,“崇师德、重素质、育新人”的教风,“勤奋、踏实、多思、创新”的学风,连续被评为上海市安全文明校园,先后荣获上海市记大功集体、上海市治安防范先进集体、上海市依法治校标准校、黄浦区行为规范星级示范校、黄浦区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等荣誉称号。

围绕“学养精灵”的办学理念,学校在近几年发展中,开拓进取,成效显著。2016年9月,学校加入向明教育联合体。2017年3月,原浦光中学初中部整体并入金陵中学。2018年4月,学校加入向明教育集团。2018年6月,学校迎来新的历史发展机遇,被列入上海市128所“强校工程”实验校之一。

学校确立了“在常规中求实效,在规范中求突破”的强校发展思路,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以项目引领发展,凝心聚力,努力提高学校在内部管理、队伍建设、教育质量、教育科研、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水准,积极打造学校办学特色,创建“家门口的优质学校”。

随着金陵东路大规模改扩建,学校所在永安居委的本地生源越来越多地迁往外区,2021年6月因区域资源优化盘整,学校初中对口生源再次更换成黄浦区报童小学,学校按上级相关精神落实好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学校初中生源更加趋于多元化。同时,随着中本贯通、中高职贯通培养人才的方式受到学生和家长的认可,不可避免地改变着我校高中生源的结构,学生文化背景、家庭背景的差异,客观上将给学校管理带来新的挑战。

二、现状分析

1、学校目前的优势

(1)学校的社会声誉。学校的办学质量得到上级教育行政部门、 社区、学生和家长的肯定,《文汇报》、《上海教育》、《新民晚报》、《学习强国》等公众号多次介绍学校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央电视台、上海教育电视台等新闻媒体报道过学校的办学成效。近几年,学校的办学水平处于稳定性的渐进状态,学校的社会满意度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

(2)领导班子。经过优化调整,学校形成了团结、干练 的领导班子,年龄层次合理,经验互补,能够把发展的激情与务实的态度结合起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做到开拓进取而不因循守旧,扎实工作而不图虚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

(3)管理现状。学校德育队伍 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尤其是有较多的年轻班主任正在发挥日益重要的 作用。学校积极探索全员育人协同育人机制,把全员育人融入学校建设和管理的各个环节,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隐性教 育的作用,给学生打好人生底色。

(4)师资队伍。我校教师具有敬业、奉献的优良传统,绝大部分教师 的师德修养和专业素养较高。学校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以校本研修为抓手,不断为教师的成长搭建学习平台和展示平台, 教师获益于专家团队引领、工作室带教、种子计划培养及对外交流,教师 队伍的整体素质不断提升。

2、学校发展的不足

(1)教师专业化发展不平衡。教师发展现状与现代教育发展、家长追求优质教育的期望尚有差距,“甘于常态工作,精益求精不足”是目前教师队伍的基本状况。优质师资在学科分布不够均衡,中级职称的教师比例过大;青年骨干教师的发展平台不高、发展渠道不畅、专业追求信心不足,成为提升师资队伍教书育人水平的瓶颈。此外,不同梯队建设的针对性措施不够细化,激励优秀青年教师冒尖发展的机制不够建全。

(2)提升课改品质的路径有待清晰化。主要学科教学改革的整体推进方式尚处于探索阶段,仍未走上主动发展的良性循环道路。学科教研活动主要以集体备课和听评课等为主,形式比较单一,有效性不够,骨干教师的引领和辐射作用有待加强。校本课程建设相对比较薄弱,校本课程作为国家三级课程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的作用,没有真 正得到发挥。

(3)教育观念更新不够。能够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但“点石成金”型教学方式推广不够,“铁杵磨针”型教学方式仍占主导。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不足,低层次能力训练过多,高阶思维训练不足等现象尚未根除。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和学科日常教学如何实现常态化的有效沟通,实现教育教学质量双赢,在融合中促进,并最终促进学生全面有个性的发展,还需要深入研究。

(4)学校管理团队的自主策划意识有待加强。各组室的责任制还需健全和落实,面对教育改革的多重挑战,学校各组室还需要保持“高韧性”以迅速适应转型变化。班主任队伍在班级文化建设水平存在不均衡现象,班级评价制度的导向作用不够,学校和家庭的互动效能还有待巩固提高。在推进全员导师制的过程中,仍需要加强管理,个别教师教育理论素养、经验能力、工作责任心还需要提升。

(5)教科研工作成果与推动教育教学的预期目标之间尚有距离。行动研究还处于被动实施阶段,研究成果尚未成为改进教学实践,走出教育教学困境,形成教学智慧的钥匙,学校群众型教育科研活动没有全面展开。学校教科研工作还需要在规范运行机制、完善评价机制和提高个人理论素养上下功夫。

(6)面对新媒体时代及社会转型发展,如何创建有特色的学校文化成为新的发展课题。如何让课程思政能够入脑入心,如何针对中学生身心特点的新变化进行多元化的评价,如何让学校教育满足中学生全面有个性的发展需要,如何坚持五育并举,全面提高我校的教育质量?面对这些教育的新课题,学校还需要进一步探索针对性、富有实效 的教育措施。

第二部分  发展目标

积极落实黄浦区“办人民满意,学生喜欢的家门口好学校”的战略,按照义务教育高位优质发展和高中教育高质量特色化发展的基本要求,全面构筑学校未来发展的目标。

一、我们的共同愿景

以严谨务实的态度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深化五育融合,推进新课程新教材改革,整合集团和社区的优质教育资源,建设一所办学特色鲜明、校园生活多彩、师生成长幸福、人际关系和谐、充满生命活力的现代化学校。

二、我们的共同使命

1、以全面发展理念培养教育学生,使学生在学识、素养和精神品质等各方面都得到长足的发展,成为“有灵气”的金陵学子。

2、重视教师的专业成长,为教师的发展创设成长机会,搭建交流平台,让教师的专业技能不断提高,专业知识不断更新,以适应时代新要求。

3、打造一支有责任感、使命感的管理团队,坚持教育信念,落实教育法规,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奋勇争先。

4、凝聚师生的智慧,创设温馨、关爱、进取和充 满创意的学校环境,为学校每一个成 员保持进步态势提供有力的支持。

5、整合一切有利于学校发展和教育质量全面提升的因素,用好用足专家团队资源、社会资源和校友资源,深化家校互动,促进学校办学层次的不断提升。

三、我们的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培养“知识扎实,品行优秀,心理健康,有灵气”的金陵学子。

主要涵盖四个方面:一是培养基础扎实的学识;二是培育德才兼备的高素养;三是展现积极乐观的生命活力;四是提升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能力。

第三部分      学校发展措施落实

一、构建“三全育人”工作格局,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以全员导师制为工作抓手,完善全员育人的网络,结合五育并举的要求,将立德树人全程贯穿在学校工作的各环节,强化育人主阵地,拓展育人主渠道,全方位落实育人责任制,贯彻“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育理念。

1、探索指向品格提升的体验式德育。把“求真求善求美”校训作为学生基本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要求,学校从场景创建、活动设计、节日打造、课程架构等四个方面出发,将学生的品格提升与校园生活、实践体验紧密相连,探索思政教育、劳动教育的新样态。根据综合素质评价要求,广泛开展“消防警的一天”、“小小厨师”、“我的社团我作主”、“当一天家长(老师)”等职业体验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选探究项目,开展调查研究、撰写实践报告等研究性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特长得到发展,责任心得到培育。

2、加强德育课程建设。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德育目标,系统整理道德与法治课程、思想政治课程、心理健康课程、德育主题教育活动、社会实践课程金融类体验课程等实施经验,不断充实德育课程内容,促进德育活动类课程的科学化、规范化。以常规化的活动为基础,对现有的主题活动系列进行梳理,如理想信念教育系列、行规教育系列、责任教育系列、社会实践教育系列、自主管理教育系列、心理健康教育系列等,进行必要调整和及时补充,形成各年级主题活动菜单,逐步构建学校德育课程系列。学校要确保活动时间,增强小型、日常的即时性活动同大型、长期的阶段性活动之间的内在关联,在课程建设中凸现学科育人价值,增强课程思政的实效性。

3、打造班级文化。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显性层面的班级环境和班级形象建设,尤其是抓好班级形象和精神风貌;另一方面在完善金陵中学一日常规要求和违纪惩戒要求的基础上,加强班级制度建设,尤其关注班级公约、岗位制度等的形成过程,强化班级学生全员参与过程的规范性要求;第三是要结合班情和学情,做好班级活动与校级活动的有机整合,利用好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实践团队的结对资源,逐步形成班级独特的凝聚力和 创造力。

4、丰富家长学校活动。把家长学校课程纳入到学校课程体系之 中,针对学生与家长沟通冲突、网络安全教育、青春期教育、灾难自救等常见问题,开展专题教育。充分利用网上家长学校、学校开放日、学生入学教育和毕业典礼等平台,密切家长与学校之间的互动交流,增加教育合力。完善学校家庭教育网络,确保家长委员会在学校的指导下,履行好沟通学校与家庭、参与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的职责。学校申报创建家庭教育示范校,利用好家长群体中的教育资源,加强与社会各界联系,为学校发展拓展更大的空间。

5强化法制教育和生命教育。巩固上海市依法治校标准校的创建成果,培养学生知法懂法守法的法制观念和防范意识,提高法治素养。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生命教育活动,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探索“社会情感学习”项目,在认识和管理与自我、与他人、与集体的关系的情感体验中,让学生提升自信心、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应对困难及挑战的能力。每学期至少组织一次全体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在学校教育教学及管理工作应充分考虑对学生心理的积极正面引导,提高心理辅导的水平。

二、改进和加强课程建设,提升课程实施水平

围绕“学养精灵”的课程理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落实新课程新教材的理念和要求,强化国家课程,重构校本课程,缝合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着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每个学生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

1、进一步优化课程的领导力。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课程体系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站在“整体育人”的高度来构建学校课程体系,解决学校课程碎片化、点状式的现象,促进课程、教材、教学、考试、评价、招生等有机衔接。

1强化国家课程。国家课程由传统的基础学科、综合实践活动、劳动课程三部分构成。基础学科按照教考一致的原则,围绕新课标中学科核心概念、单元设计 、情境导入、项目驱动、学生活动等关键词强化教学,改变教与学的方式,改变课堂生态,提质增效。依据《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等文件,推进学科实践”“主题实践”“专题实践三种样态的实践,让学生积累经验、增强能力、塑造品格、尝试创新及体验成功,并培养劳动自立意识和主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情怀。

2)加强校本课程建设。课程改革赋予学校更大的课程自主权,校本课程成为促进学生个性特长发展的重要途径。本着“继承、发展、创新”的课程建设理念,未来的五年间,学校积极构建学识类、素养类、精神品质类课程等校本课程体系,在现有基础上不断完善学科进阶课程、跨学科课程、金融+素养+X课程、广域素养课程、生涯辅导课程、心理健康课程等,以因材施教为导向,以“尊重兴趣、开发潜能、实现志向”为目的,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合理的教育需求。

2、进一步提升课程的执行力。双新改革背景下,教师的工作职能发生了深刻变化,课程文本的不确定性以及真实情境的复杂性等都需要教师有更强的课程执行力,要发挥学校资源条件的效用,抓牢新课程实施的着力点,努力转变课程执行时知行不一,在教学实践中产生执行偏差的现状。

(1)严格落实“双减”政策要求,严格遵守课程安排和作息制度,在教学常规的落实中,努力做到“实” 和“细”。实,就是做实实在在的工作,不搞花架子,一点一滴去落实。细,就是细化教学管理,狠抓班级管理、教研组管理、 教师管理、学生管理等工作,做到分工明确、职责分明、协调 一致。切实做好学生选课走班的指导和管理,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通过成长导师的指导活动,对学生的理想、心理、学业、生活、生涯规划等方面进行切实指导。

(2)聚焦课堂教学过程监控。随着课程改革的持续深入,要立足课程标准、强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体现“灵”“动”的功能导向,教学设计突出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中要让每一个孩子获得发展。加强对教学各环节的监控指导力度,依据课程标准,采用多种方式开展形成性评价,并通过质量分析帮助教师查找问题,改进教育教学工作。深入落实五育并举要求,加大对音乐、体育、美术、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的质量监测力度,高度重视中学生近视率等体质健康问题,促使教师、学生和家长形成正确的课程意识。

3、推行“教师与课程同成长策略”。新课改不是更换一套教材或调整课程内容的简单概念,而是一场教育观念的更新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在实施双新课改、推进新中考改革过程中,学校开展立足于解决“发展中问题”的教学研究,突出体验性、探究性和实践性学习等教研方式,建立平等互助的教学研究共同体,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研究。学校鼓励教师根据自己的特长,利用身边的教育教学资源,建设个性化的校本课程,支持教师基于学校的办学特色,开发全面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校本课程,逐步形成“成长一名教师,发展一门课程”的态势。

三、构建灵动课堂,促进课堂教学提质增效

质量立校,教师是关键,教学是根本,课堂是焦点。学校把“构建灵动课堂”作为未来五年教育科研和教学实践的努力方向,持续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激发内生动力,其核心理念是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课堂有精神、有活力,充满灵性和动感,让学生全员、全体、全程“动”起来。

1、以教学设计的“灵”凸显学生思维的“动”。教师认真钻研课程标准以及教材,结合学生实际,设计教学过程,确定教学方法,选择教学媒体,将大概念进行解构,把不同要素统筹安排在相应的教学阶段,转化为学生需要思考的基本问题;结合大概念诸要素做出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策略选择。进一步丰富教学设计的内容,包括教材的解读、学情的分析、习题的设计、试卷的编制等,完善学科教学资源库建设。

2、以情境创设的“灵”激活学生情感的“动”。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创设生动、具体的情境,注重知识、情态和态度的动态生成,进而理解教材,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借鉴项目式学习(PBL)的理念,对真实的、引人入胜的、复杂的问题进行探究,渗透跨学科整合能力,培养学生将知识融会贯通,激发学生的思考、创造力和批判精神,并从中获得关键知识和技能。

3、以任务驱动的“灵”引导学生自主的“动”。通过问题链以及系列任务推动学生的自主学习,实现教学上“五个转变”:目标上,由单纯的为考试而教转变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上来;内容上,由单一的书本知识转变到联系学生生活、联系学生生活的体验上来;对象上,由只重视部分学生转变到面向全体学生上来;要求上,由一刀切转变到注重发展学生个性上来,探索分层次的针对性训练;方法上,由传授式转变到启发式,及时反馈、及时补救、及时激励,变学会为会学。

4、以智能技术的“灵”支持学生高效的“动”。以智能技术解决教育难点问题,正在改变人们的能力观、知识观和学习观。积极探索基于新技术的教学创新,包括线上线下融合式教学、双师教学、校园在线课程、基于设计的学习、协同知识建构、虚拟现实学习、基于数据驱动的教学评价等,促进信息技术的优势与生本理念深度的融合,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最为精准的帮助,从而实现对传统教学弊端的良好解决,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四、搭建教师发展平台,提升教师专业发展路径感

在未来的五年中,进一步优化教师职称结构,各级名师的比例有一定的增长,培养一批区内外学生喜欢、学校认可、家长满意、社会尊重的优秀班主任。完善“教、研、修”校本培训体系,让教师在以问题解决为主的教科研活动中,增强教科研意识,提高教科研能力;让教师在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教学研究中,增强教学研究意识,提高教育教学 能力。

1、完善学习平台。要求教师保持一种自主的学习状态,借助自主学习不断更新教育观,更新知识结构;制定相应制度,鼓励教师参与高层次的与本学科相关的学术活动。开展以“解题能力”、“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实践”为重点的系列教学实践活动,构建以“问题意识——学习反思——实践行动”为核心的校本研修制度,教研活动突出以问题为导向,与课堂教学的实践相结合。

2、拓展交流平台。继续用好“金陵讲坛”,提供给教师交流分享的机会。与向明教育集团、完中教研体、有关教研机构、大学或学术组织建立合作关系,为骨干教师争取各种交流活动的机会,积极参与研讨,及时分享学习成果,切实扩大外来资源的辐射效应。学校选拔优秀教师外出培训,突出交流活动的针对性、连续性、有效性和发展性。

3、搭建展示平台。鼓励教师参加各级各类课堂教学展示活动,教学案例、论文、科研成果评比活动,在竞赛中磨练专业素养,展示才华;鼓励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名师工作室、学科中心组等组织的活动,开设承担培训任务、开设讲座,担任青年教师指导工作,促进岗位实践成才。对指导青年教师取得各级各类成果的指导老师,加大激励力度,促进教师的专业共同发展。

4、优化技术支持平台。利用信息技术平台,加强校园网建设力度,提高教师对网络技术平台的有效利用率。探索并完善智能技术支持下的教学设计,建立与新教材新课标同步的资源库网站,包括各学科各年级的试题库、备课资料库、课例研究、典型教案、课题研究、数字化管理平台等,通过日积月累的资源共享和资源校本化,为获取教学资源提供方便。

五、加强依法治校,深化民主管理

以《学校章程》为制度建设的基础,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工作,做到决策民主、管理民主,同时挖掘学校优秀的传统文化,营造良好的学校工作氛围,让每一个成员有认同感、归属感、自豪感和使命感,更有向心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1、加强民主管理意识。进一步落实五项管理要求,“双减”政策要求,加强校务公开制度,涉及师生切身利益和学校发展的每一件事,做到操作规范,切实推行依法行政、依法办学、依法执教。进一步提升领导团队成员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发展意识,多做有前瞻性的顶层设计,多做教师急需的切实细致的指导,把各项管理工作纳入学校的系统化发展中去思考。发挥好工会、团委、少先队等群团组织的作用,激发师生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融入紧密型教育集团建设。相互借鉴向明教育集团内各个学校长期形成的办学特色、办学优势,推动优势互补。充分利用好集团内部的资源共享平台、学生互通平台,让学生有选择更多和个性化课程资源的学习机会。开展研训联合,探索集团内部的教学、教研、科研定期交流机制,提升教师专业获得感;探索校际之间教师交流学习,打通教师交流的绿色通道,开阔眼界,调动教书育人的积极性。

3、建立完善危机处置预案。每学期组织师生进行逃生、消防等预演,落实安全岗位责任制度。建设六T食堂,对食品卫生、食品质量进行全面、全程监控,自觉接受各级各类监督部门的各项检查。夯实学校安全基础工作,进一步落实学校安保、校舍、教育教学设备安全检查、消防安全管理、食品卫生安全管理和校园及周边综合治理等安全工作,加强交通安全、网络安全、集体活动安全等教育,努力在制度上、行动上确保师生的健康安全。

4、坚持后勤工作服务于教育教学,服务于全体师生的宗旨,为学校各项 工作提供坚实的后勤保障。加强校园的清洁卫生工作和绿化工作的管理,做到分工具体,职任 明确。严肃财务纪律,严格做好收费工作,严格控制经费支 出,精打细算用好每一笔经费,对学校所有固定财产做全面的清理检查登记造册,夯实校产管理,开源节流,做到定期检查,账物相符。建设艺术创新实验室,改扩建理化生实验室、标准化考场和计算机机房,更新完善体育器材和健身设施,全面完成校园网络建设,并做好现代化教学装备的维护和添置工作。

六、整合资源优势,深化特色建设

金陵中学位于外滩金融集聚带的中心位置,学校周围银行、证券、投行等金融资源林立,金融教育资源丰富,学校着力打造金融素养办学特色,成为中国教科院财经素养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基地。在未来五年里,学校在推进办学特色方面将采取四项措施。

1、进一步完善金融课程建设。与中国银行、工商银行、韩亚银行、海通证券等金融机构合作,引进现有的较为成熟的金融教育课程;邀请上海财经大学、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专家指导,对学校教师进行培训,开发校本讲义;与税务博物馆、邮票博物馆、劳模馆等金融教育实践基地进行合作,开发适合学生特点的活动项目和课程,让学生实地参观和体验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多学科渗透培养学生的金融素养。结合跨学科学习要求,渗透金融素养教育,充分挖掘各学科中与金融有关的教育资源,在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等学科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诚信品质、契约精神、沟通能力等加深理解,培养学生正确的财富观。结合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要求,以职业体验、社会调查等形式,走出校园,接触社会,体验生活,结合项目式学习和跨界学习,深化金融类实践探究学习。

3、营造良好的金融教育校园氛围。加大校园环境的文化布置,建设校园“金融创新实验室”,增加对金融素养的关注。组织开展有关金融素养的校园文化活动,比如义卖活动,使学生体验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社会担当;利用广播台加强对合理消费观的宣传教育,让学生学会利用零用钱、压岁钱进行理财。完善班级管理及德育评价,增加学生自主计划和自主管理的环节,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和契约意识。

4、积极辐射学校金融教育成果。推广“金融类社会实践导学”手册的成果,将各方专业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活化知识的“学习体验场”,引导组织学生将“金融知识的学习”深化为“品格教育的融入”“高阶思维的培育”“眼界格局的提升”。积极贯通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联系,打破教育和银行等金融机构之间的鸿沟,培育金融教育导师团队。加强与中国教科院财经素养协同创新中心、复旦大学金融项目团队、上海师范大学财经素养团队之间的合作交流,共享成果,进一步完善主题化、序列化、普及化的金融教育体系。

关闭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