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学年第二学期教导处计划
本学期教导处继续贯彻落实区域相关精神,围绕学校工作重点,努力做好如下工作:
【重点工作】
一、 课程建设
1.依据《课程方案(2022年版)》编制学校的课程实施方案,推动课程教学综合改革。
2.依据《上海市义务教育课程实施办法》,制定学校的课程计划,重点推进一年级新课程、新教材的实施。(如:编制并用好“劳动”课程教学手册和学生活动手册;探索“科学”课程的实施策略等)
3.持续开展“幼小”“小初”学段衔接研究,推进课程“一体化”实施。
4.提高“课后服务”质量,提升学生和家长的满意度。
(1)制定“学校课后服务实施方案”,统筹安排,加强管理,确保安全有序。
(2)依据“学校文化”与“传统特色”,挖掘“社区”“集团”等资源,开设五育融合的社团活动课程,学生通过数字化平台自主选课学习,发展个性。(课程包括“科技创新”“创意劳动”“传统文化”“身心健康”四大类)
(3)学校通过巡视、调研、资料搜集、展演展示、组织参赛等方式,持续提高社团课程的质量。
二、质量管理
实施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工作。
1.改进教学方式
内容 |
操作点(重点) |
教学管理 |
备课 |
1.素养导向,加强单元教学整体设计,关注教学内容的结构化,培养学科思维,形成学习策略。 2.课堂教学创设情境,注重实践,引导学生在经历“学习”的过程中建构知识,提升学科素养。 3.作业的设计与实施遵循三个“度”(达成度、愉悦度、差异度)。 4.基于“学科素养”,制定“评价计划”,加强过程评价。语数英学科运用“深瞳优学”平台数据,实施精准辅导。 |
1.规范实施《北京东路小学教学管理条例》。2.以《(北小)教师专业能力及发展指标体系(2024年)》引导教师专业成长,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3.依据《教研组考核方案》指标,促进教研组建设,在育人方式的变革中,提升教学质量。 |
上课 |
||
作业 |
||
评价 |
||
辅导 |
2.深化评价改革
推进一至三年级“基于五育融合的综合素养评价平台”的研究。强化素养导向,调整“乐报告”、 “能报告”和“创报告”的内容和版面,制定并实施“学科评价计划”,解决问题,提炼经验,分享做法。
以“学科小能手评选”等为抓手,根据“评选指标”,实施基于证据的评价,提升学生的学科能力。
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观察、记录、分析,探索增值评价。注重动手操作、作品展示、口头报告等多种方式的综合运用,推进表现性评价。注重提高学生自我评价、自我反思的能力,引导合理运用评价结果改进学习。
【特色工作】
聚焦教改研究项目,开展主题教研活动。
1.践行“双新”,开展课堂教学、作业、评价等研究。
•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研究。
• “学科综合学习”实践研究。
• 课堂教学方式研究(强化“实践”,凸显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 “基于五育融合的综合素养评价平台”的实践研究。(一至三年级)
• 低年级表现性评价研究。(一年级学习汇报活动;二年级期末评价活动)
2.推进数字化转型实践研究。
信息化赋能课堂教学实践研究。(如:“三个助手”等)
3.进行“幼小”“小初”学段衔接研究。
“幼小”:研究“生活化、活动化、游戏化”的学习方式。
“小初”:学科内容进阶、学生自主学习习惯与能力的培养等。(如:英语的音标学习,语文批注能力的培养,五年级数学学科每周增加1课时,补充学段缺失的内容)
4.任务驱动下的实践研究。
上海市、黄浦区教学评比参赛(道法、英语、体育学科);一年级学习汇报活动;五年级写字等级考;各级各类教学交流研讨活动等(如:“空中课堂”拍摄、区教研展示课等)。
【常规工作】
一、体卫艺科
1.为贯彻落实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和《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按照课程精神与要求有效设计和实施基本运动技能、体能、专项运动技能力和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教学,让“双新”落地,实现课堂变革,关注运动负荷,确保75%群体密度,50%的个体运动密度。丰富阳光大活动,完善室内大活动内容,合理布置体育作业,确保学生校内外活动各一小时,促进学生持续进步。
2.加强传染病防控,严格落实晨午检与健康巡查等制度。发现有发烧、呕吐等身体不适的师生,及时采取相应措施,稳妥做好应急疫情处置。做好慢性病和传染病防控工作等。检查核对新生及转入学生预防接种工作,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近视、肥胖等多发病的预防和干预。结合卫生广播,有序推进健康知识的主题内容教育,普及健康知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3.推进校级层面“两团一队”的建设。开展“开学典礼”“元旦”庆祝等主题集会。美术老师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创建,彰显学校办学理念。组织学生参加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市教育协会开展的各项艺术类表演或比赛活动。
4.推进科学教育,开展科普活动,组织科技节,积极参与各级各类科技竞赛, 着力打造梦想课程。
二、信息工作
以“美术”、“自然”、“数学”等学科为试点,全面推进市级数字化转
型项目的实践研究。
在四年级开设人工智能课程,涵盖基础的编程逻辑、机器学习的简单概念等,通过互动式学习平台体验人工智能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提升学生们对人工智能的理解与兴趣。学校为授课老师提供专业培训指导,配置必要的教学设备与资源等。
三、学籍管理
依据学籍管理政策和要求,平稳有序推进学籍管理工作。继续规范转学等各类学生数据信息录入,新生学籍注册,处理常规异动,如休学、复学、学籍中断等事项,做好学籍档案的整理。语言文字
四、语言文字
进一步落实国家关于“双减”和“五项管理”的精神以及区语委办工作要求。开展第27届推普周活动,创建书香校园,将语言文字工作与综合活动课程结合,形成与教育教学融为一体的特色项目。推进学生阅读,开展“最美领声”系列诵读活动、视频展播活动,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和人文素养,从而促进学校整体、协同发展。
五、图书管理
依据“五项管理”要求,制定明确的图书采购与审核标准,加强读物管理和书香校园建设。确保进校的图书内容健康,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水平,对不适宜等图书进行逐一清查,稳妥处置。加强图书馆信息化管理,充分利用图书馆智能化云平台和自助借阅系统。做好图书室的常规工作,完善借阅制度,提高图书资源的流通量,积极组织学生开展阅读分享活动,参加市区级各类读书和征文活动。完成各类征订和发放工作。建立一支小小图书管理员队伍,分层分批进行培训,协助老师进行图书借阅、归还、整理等工作。
六、档案工作
做好常规工作的同时,力求档案管理在过程管理中凸显及时性。继续指导教师完成业务档案丰实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