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五年发展规划 ( 2022-2026)
修德允能 圆融通达
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卢湾实验小学五年发展规划
(2022年1月—2026年12月)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上海市教育大会精神,进一步深化教育领域改革发展,全面落实《上海教育现代化2035》,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根据《上海市教育改革和发展“十四五”规划》《上海市黄浦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黄浦区教育改革和发展“十四五”规划》,制定本规划。
一、学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回顾
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卢湾实验小学位于上海市黄浦区中南部,与黄浦滨江创意园区毗邻,属上海市黄浦区南滨江发展区。学校始建于50年代初期,为私立修德义务学校;50年代中期(约1956年)改名为卢湾区丽园路第一小学;2007年9月与上海师范大学合作办学,更名为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卢湾实验小学。
学校占地面积14580平方米,建筑面积20381平方米,拥有600多平方米的室内篮球馆、600多平方米的图书馆、1000多平方米的下沉式广场、近3150平方米的运动场地;学校以“五彩童梦课程”的架构与实施为基点,对学校空间进行课程化设置,拥有丽园书苑、丽园足迹、丽园工坊、丽园数学角、丽园水景观、丽园书画廊、丽园种植园、五彩课程展示互动区域等课程互动展示空间,为学生提供广阔的课程体验场所。
学校现有40个教学班,1536名学生,在编在岗教职工105名;其中正高级教师1人、中学高级教师9名、小学高级教师57名;特级教师1名、区名师工作室主持人1名、区学科带头人1名、区骨干教师5名、校骨干教师8名,骨干教师分布均匀,涵盖所有学科(以上数据截至为2022年1月)。
学校以“修德允能·圆融通达”为办学理念,从“圆融文化”入手进行学校文化管理。“修德允能”:立德树人、五育融合,公平公允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为每一位学生提供最适切的教育,培养德能兼备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圆融通达”:打通教育渠道,与高校合作、家校社协同共育,资源融合为学生提供发展空间;注重综合与实践、提倡合作与创新,培育学科融通型学生,助力提升核心素养。基于以上的思考,学校把“尊重专业、尊重能力、提倡创新、提倡合作”作为教师发展目标;“个性阳光、文明尚礼、智慧创新、和谐圆融”作为学生培养目标。
在区教育局的领导下,在市教委的指导下,学校积极贯彻国家和上海市中长期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坚持改革创新,依法治校,务实担当,积极作为,认真落实上海市、黄浦区教育“十三五”规划的各项任务,全面实现“十三五”发展目标。同时,对标上海市、黄浦区教育“十四五”规划的相关要求,修订完善学校发展规划并有效推进。
作为实验性小学,学校在科研、教育、教学等方面培育了一大批优秀教师,学生们纷纷在科技、艺术、体育等领域展现风采。学校先后荣获上海市文明校园、上海市依法治校示范校、上海市家庭教育示范校、上海市花园学校、上海市安全文明校、上海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达标校、上海市巾帼文明岗、上海市五四“红旗”团组织、上海市少先队工作示范校创建单位等荣誉称号;全国体育特色学校、全国DI示范校、全国少年儿童教育研究基地、上海市科技特色学校、上海市美术教育教学研究基地等。
二、“十四五”期间学校教育改革和发展面临的形势
“十四五”时期正逢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新征程之际,黄浦教育着眼于提升教育对城区高质量发展和人民高品质生活的支撑服务能力,打造社会主义国际大都市核心引领区一流的现代教育,以一流教育成就一流城区。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卢湾实验小学作为黄浦教育的集团办学龙头校,需要适应新要求、直面新挑战、抢抓新机遇,深化教育改革,成为人民满意、学生喜欢的优质校、创新校、品牌校。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学校还需聚焦文化管理、师资队伍、教育资源等方面取得进一步的发展。
三、“十四五”期间学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1.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上海教育大会精神,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任务,以高品质推进黄浦教育现代化为工作主线,加强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着力推进教育综合改革、着力探索创新教育、着力提高教育质量、着力促进教育公平、着力提升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着力整合区域资源,打造社会主义国际大都市核心引领区一流的现代教育,让学生得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都能享有人生出彩机会,让教师安心从教、潜心育人、匠心求道,让学校成为人民满意、学生喜欢的家门口好学校。
2. 总体目标
以“修德允能·圆融通达”理念为引领,以教育集团化办学为契机,与高校合作进一步扩大教育合作范畴;进一步完善学校治理体系、形成良好育人生态、创新卓越教师培养模式、培育丽园阳光少年,促进学校高位、理性、品质发展,成为有鲜明办学特色、在上海领先的示范性实验性学校。
——学生发展目标:培养个性阳光、文明尚礼、智慧创新、和谐圆融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现代小学生。
——教师发展目标:倡导“尊重专业、尊重能力、提倡创新、提倡合作”,培养有知识底蕴、有创新能力、有合作精神的现代圆融型教师。
四、“十四五”期间学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要实施项目
项目一:学校文化管理
项目目标:
(1)坚持五育并举,以学校文化管理课题为引领,不断推进完善,形成研究成果,凸显管理实效,保障办学品质;推广圆融文化,促进教育集团办学紧密化、精品化,呈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良好教育生态,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2)深化教育改革,聚焦管理创新,结合管理岗位竞聘,进一步梳理管理部门职责,健全并优化管理组织,彰显“圆融文化”;创建青年成长营,加强年级核心组建设,促进学校管理梯队发展。
(3)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以上海市文明校园创建,包括上海市依法治校示范校、上海市安全文明校、上海市行为规范示范校、上海市家庭教育示范校等建设为抓手,调整完善学校规章制度并有序落实,保障校园健康、安全、文明、和谐;加强学校民主管理,充分发挥工会协同作用,团队圆融,优化文明班组建设,做到制度文化与行为文化的同步发展。
项目二:融合创新课程再构
项目目标:
(1)科学规划课程实施。基于新课程标准和学校办学理念,厘清学校新一轮课程理念,落实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重新规划校本课程,再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课程体系,凸显融合创新特色。
(2)加强课程综合,注重关联。重点关注大思政、科学教育、健康教育及劳动教育等,融入到“融合创新课程”的建设中,确保“五育并举”,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深化教学改革,积极探索指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变革研究。立足“大单元”视角,创新教学方式,开展“数字化教学”和“项目化学习”,促进育人方式的变革,助力学生核心素养提升。
(4)创新课程管理。融合多种手段,探索课程实施过程管理模式数字化,提升课程实施品质,形成学校课程管理特色。
(5)改进教育评价。借助数字化平台,推动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深度融合,真实还原学生学习,通过评价促进教与学方式变革。
项目三:卓越教师培养
项目目标:
(1)梳理总结学校教师现状,结合学校教育科研实践、高校资源、购买课程资源等,厘清“卓越教师”的内涵与培养路径,整体规划学校教师培训工作,研制“十四五”学校教师培训工作方案。
(2)基于学校龙头课题与核心项目实践,依托项目引领优化教师培训工作,结合项目实践创新校本研修的内容与形式,推动教师梯队发展。
(3)推进教师评价机制的变革,坚持把师德作为教师素质评价第一标准,聚焦师德素养、专业发展、认真履职等方面的要求,建立并完善卢实小教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推进教师管理综合改革。
项目四:资源保障运作
项目目标:
(1)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依据学校特色及优势课程,规划课程创意空间及文化区域角,为学校规划各项目的实施提供资源保障。
(2)结合课题的研究与实践,以家庭教育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家长学校和家庭教育活动为阵地,落实校家委会竞聘制度,选取家长申报的项目进行项目制推进,全面整合家、校、社等合作平台,坚持家校友好协同共育。
(3)为数字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和创新应用提供保障,推进教育教学数字化转型。
(4)积极创建安全文明校、绿色学校、花园单位、学校放心食堂。
(5)促进学校场地与社区资源的双向开放共享,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
项目五:阳光少年培育
项目目标:
(1)以区德育特色课程(思政项目)为育人载体,融合大思政课、劳动教育、科学教育等主题教育及社会实践活动等,强化校内外学习体验,促进每一位学生的美德养成,多元发展,从小树立理想信念。
(2)以全员导师制工作为育人载体,探索导师互动评价激励,优化“良师益友”的师生关系、开展有效“家校沟通”,助推学生健康成长。
(3)以“上海市行为规范示范校”示范引领为导向,在卢实小《行规争章手册》与仪式教育相结合基础上,创新开展行规争章活动,促学生良好习惯养成,培养自主管理能力。
特色项目:允能教学特色
项目目标:
(1)依据卢实小教师、学生发展现状,组建各阶段“允能团队”,分层解读《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版)》,并以此为依据确立研究主题。在推进中,架构“允能教学”模式,突显 “允能教学”各时期的发展特征,提升教师道德修养,规范教师教学行为,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挖掘学生学习潜能,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提升教与学的品质。
(2)聚焦“学科核心素养”,进行单元教学“教-学-评”一致性的研究;积极探索数字化、项目化课堂教学模式,提炼教学路径与方法,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实现分层专业发展。
(3)聚焦作业目标、作业内容与实施形式,探索学科单元作业系统的研究,提升教师作业设计能力;实施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单元作业,通过对数据支持下的学生单元作业分析,诊断学生学情,反哺下一阶段教学提质增效促学生有效发展。
(5)探索评价融入教学的创新模式,通过“课堂即时评价”和“优成长”评价伴随,为教师改进教育教学提供实证依据,真正建立以学生发展为主要核心的教育观。
五、“十四五”期间学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保障措施
1.组织制度保障
2.民主监督保障
3.经费运作保障